第六交響曲

第六交響曲

六交響曲,有柴可夫斯基,第六交響曲(悲愴)和貝多芬:第六交響曲(田園)。

名稱

第六交響曲第六交響曲
第六交響曲:有【柴可夫斯基,第六交響曲(悲愴 )】和【貝多芬:第六交響曲(田園)】
柴可夫斯基,第六交響曲(悲愴 )】

簡介

本曲大概在1893年八月末至九月間完成,為作者的代表作。柴科夫斯基自認為這部交響曲是他一生中最成功的作品,也是他最得意的傑作。本曲首演於同年的十月二十八日,六天之後,作者不幸染上霍亂,與世長辭。本曲終成為柴科夫斯基的“天鵝之歌”。
這首交響曲正如標題所示,強烈地表現出“悲愴”的情緒,這一點也就構成本曲的特色。柴科夫斯基音樂的特徵,如鏇律的優美,形式的均衡,管弦樂法的精巧等優點,都在本曲中得到深刻的印證,因此本曲不僅是柴科夫斯基作品中最著名、最傑出的樂曲之一,也是古今交響曲中第一流的精品。
本交響曲旨在描寫人生的恐怖絕望、失敗、滅亡等,充滿了悲觀的情緒,而否定了一切肯定、享受人生的樂觀情緒。作者在本曲中也刻意描寫了人們為生活而奔忙的情景,但他揭示了一個永恆的真理——死亡是絕對的、無可避免的,而生活中的所有歡樂都是轉瞬即逝的。作者所體現出的這類情緒,實際上反映的是在沙皇俄國末期,俄羅斯人民處於一種被壓抑狀況下的真實心態。
本曲雖屬於標題音樂,但決不是針對某一特定事件或某一特殊個人的感情描寫,只是以抽象手法表現人類共同具有的悲愴情緒而已。因此有的樂評家認為,本曲不應視為純粹的標題音樂。
全曲共分為四個樂章:
第一樂章 慢板,轉不很快的快板,b小調,4/4拍子,奏鳴曲形式。序奏為慢板,低音提琴以空虛的重音作為引子,由低音管在低音區演奏出呻吟般的鏇律,其他樂器則如嘆息般地繼續。樂曲自開始就籠罩在一種煩躁不安的陰沉氣氛中。主部的第一主題快速而富節奏感地奏出,給人以苦惱、不安和焦燥的印象。之後樂曲的速度鏇即轉成行板,第二主題哀愁而美麗,有如暫時拋卻苦惱而沉入幻想中一般(片段1)。本樂章的終結部十分柔美、溫和,鏇律在平靜的伴奏下伸展,形成謎一樣的結尾。
第二樂章 溫柔的快板,D大調,5/4拍子。自始自終 一貫單純的色彩,其構想似乎來自俄羅斯民謠。5/4拍子的分配方式為, 各小節的前半部分為二拍,後半部分為三拍,形成了不安定而又稍快的音樂,全樂章呈現出昏暗、低迷的狀態。主部的主要鏇律具有舞蹈般的節奏,卻又蕩漾著一絲不安的空虛感(片段2)。
第三樂章 甚活潑的快板,G大調,4/4拍子,諧謔曲與進行曲混合而無發展部的奏鳴曲式。這一樂章的主要內容反映了人們四處奔忙、積極生活的景象,有人認為這一樂章體現出作者對過去的回憶。本樂章第一主題為諧謔曲式,輕快、活潑,與前兩個樂章的主題形成對比(片段3)。 樂章的第二主題很像義大利南部的一種民族舞蹈音樂——塔蘭泰拉舞曲,其主要鏇律具有戰鬥般的感覺,但這一主題在進行曲般的鏇律中,並沒有明朗、快活的氣息,反而呈現出一種悲壯感。 這一主題旨在表現人類的苦惱爆發時,所發泄出的反抗力量(片段4)。 此部分略經擴展後,再次出現詼諧曲主題而達到高潮。緊接著進行曲主題再現,樂章的終結部便在進行曲主題片斷堆積的形態下強烈地結束。
第四樂章 終曲,哀傷的慢板,b小調,3/4拍,自由的三段體。 本樂章的主題極為沉鬱、晦暗(一般交響曲的終曲都是最為快速、壯麗的樂章,而本交響曲正相反,充分強調了“悲愴”的主題),悲傷的鏇律在兩聲圓號的襯托下顯得更加淒涼(片段5)。 本樂章在無限淒寂當中結束。這一樂章正如本交響曲的標題,描寫人生的哀傷、悲嘆和苦惱,悽怨感人,有深沉的悲愴之美。
【貝多芬:第六交響曲(田園)】
偉大的音樂泰斗。德國作曲家貝多芬(1770一1827)誕生於萊茵河畔波恩的一個音樂世家。他自幼學習鋼琴、小提琴,後來又到維也納直接求教於前輩大師海頓和莫扎特。莫扎特第一次聽貝多芬演奏鋼琴之後,就預言貝多芬將會震驚全世界。
貝多芬的音樂精神通常被慨括為:通過黑暗走向光明;通過苦難走向幸福;通過鬥爭走向勝利。他的作品充滿了英雄性和鬥爭性,充滿了對人的理性和力量的熾熱信念;他的作品形式宏偉壯麗、內容豐富深刻。他到達了古典主義音樂藝術的巔峰,又開創了浪漫主義音樂藝術的先河。作為人類音樂藝術的里程碑,貝多芬的音樂創作對後世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貝多芬的交響曲在他的創作中無疑占有著首要的地位,恩格斯稱之為‘革命英攤主義藝術的典範”,可謂是一闕波瀾壯闊的英雄史詩。他的第三《英雄》交響曲表現了理想中英雄的鬥爭與生活;第五《命運》交響曲中英雄與人民一起經過艱苦卓絕的鬥爭而走向勝利;第六《田園》交響曲是英雄與大自然的水乳交港;第九《合唱》交響曲,貝多芬向世界宣告了他的理想的目標:全人類的友愛與大同。貝多芬的交響曲樂思廣闊,博大精深,具有極強的內在邏輯性、發展性、戲劇性和統一性。
貝多芬酷愛大自然,常常在鄉間漫步而流連忘返。創作《田園》交響曲時,貝多芬已經兩耳失聰,承受著無聲世界的不盡摧殘。羅曼·羅蘭說:“他只好在精神世界裡重新創造一個大自然”,從而表達他對大自然的無限依戀之情。貝多芬自己解釋這部作品是“感受多於音畫,鄉樹生活的回憶多於寫景”。
《田園》交響曲有五個樂章。第一樂章“置身鄉間的愉快印象”表現了大自然的無比美好和人在大自然懷抱中精神的安寧與泰然。音樂充滿了鄉村風味和大自然的瑰麗音響,樸實、恬靜、流暢而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第二樂章“溪邊景色”,主現世界的冥想遐思與和煦微風吹拂下的潺潺溪水交織在一起,美麗溫暖,渾然天成。樂章結束前的鳥鳴則充滿了盎然的詩意。第三樂章“村民的聚會”是一個風俗場景的真實寫照,歡快活潑、熱鬧嘈雜的舞蹈貫徹始終,表現了農人們在節日裡熱烈歡騰的情緒。遠處傳來的一聲雷鳴打斷了人們的狂歡。第四樂章“暴風雨”咆哮過後,第五樂章“暴風雨後愉快和感激的心情”表現了雨後初霽,陽光普照,牧歌聲聲……愉悅、幸福、感恩的心情象春暉般映照著整個樂章,音樂在靜謐、安詳的頌歌中結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