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雕筆筒

竹雕筆筒

竹雕筆筒是用竹子雕琢而成的筆筒,它的出現表現出當時文人隱逸的思想情趣,使竹刻藝術從實用轉變成為供人們鑑賞收藏的藝術品,成為中國歷代工藝品寶庫中的精品。養護知識:新收的筆筒最好不要用水洗,要用帶殼的核桃榨專用保護油等。

竹雕筆筒是用竹子雕琢而成的筆筒.
明清時期文具愛好之風興盛,裝飾書房成為文人墨客們的一大嗜好。因此,各種式樣精美的筆筒應運而生,而這一時期又是中國手工業大發展的時代,此時竹刻名家輩出,他們將中國畫中的山水、人物、花鳥、亭台樓閣等章法結構再現在筆筒表面,表現出當時文人隱逸的思想情趣。使竹刻藝術從實用轉變成為供人們鑑賞收藏的藝術品,到了清代筆筒製作工藝更為講究,許多供皇室御用的筆筒,成為中國歷代工藝品寶庫中的精品,還出現了用象牙、玉石、牛角等珍貴材質製作的筆筒。

竹雕筆筒的養護

新收的筆筒最好不要用水洗。老筆筒在鄉下的老房子裡一傳就是幾代人,其表面的包漿和白皮物質,是經受多年的自然因素、溫濕度、特定的房屋條件,由竹肌內生出的霉化物,一旦年久,這種霉化物的變化達到極限,就會堅實地附著在筆筒竹肌表面,對筆筒有很好的保護作用。筆者試驗證明:經過在濕度25℃至 35℃,相對溫度在20%至25%,不通風的條件下觀察,用水洗過的生霉長毛、開裂且易回潮,而用大小禿頭排筆清理後,未經水洗的筆筒,既不生霉,也不開裂。此外,年代久遠民間傳世的竹雕筆筒,其附著物已生根,要清洗掉必須加適量的肥皂水,這樣很傷老包漿,而棗紅色的老包漿既是歷史歲月的見證,又有很好的手感和美感,洗過的筆筒儘管上核桃油,仍然顯得乾澀。但經清洗後上核桃油的筆筒,不易生蟲。是否需要水洗,應視具體雕件而定。對必須要清洗的,清洗時儘可能不要損傷竹肌。
要用帶殼的核桃榨專用保護油,不要用炒過的核桃仁榨油。帶殼核桃榨出的油沉積物少,且含有一定水分,不燥,故不傷筆筒。熟核桃仁榨的油燥氣大,抹上晾乾後,筆筒易開裂。因老筆筒的大多數主人歷代均有保養,上油時只需用食指輕沾一點,以指尖膚面有油為度,將油抹在另一掌手,兩手搓勻後,雙手持筆筒把玩,即可達到養護目的。油不可多,多了易回潮。
此外,切忌用各種刀具修刮筆筒上的附著物,這對雕件的原貌和品相都有影響。筆者從雜誌的圖片上,就看到有的雕件用刀修刮過的痕跡,看上去雖然乾淨,它已不再是作品的原有風格。不要塗抹任何油漆和化學色料。專業書上雖有上漆一說,其利弊應該斟酌。老雕件本身有沉積多年的保養油和把玩的汗沁,上漆後很難乾,雖然確保雕件不開裂,但這樣做也就不會形成竹子由自然色變產生的美感。
有條件的收藏者,可將藏品放在玻璃罩內密封保管。如無恆溫措施,為避免玻璃產生的高溫導致雕件開裂,平時可丟一個紙坨在筆筒內,它有調節濕度的作用。也可以放一兩把木柄鬃刷,毛向上,它可以散發筆筒內的熱量。木製把柄有吸潮散熱的作用,連陰雨天一定要取出。另一方面,由於長期密封,一旦接觸空氣或風吹,就易造成開裂。採用此種方法保管,能確保恆濕,並定期把玩幾天。
最好製作專用的木質內格子櫃保管。專用保管櫃氣溫在20℃至35℃,相對濕度在35%至40%時,下部放瓷器或其他物品,離地1米放竹雕件。如氣溫過燥過高,可在室內放缽水,或放幾本書於櫃內。如收藏者住樓上,夏季過於乾燥時,可放半杯水在格子上,但雕件與水杯要保持一定距離,要經常檢查,沒必要時及時取出。也可採用放舊報紙的方法,但報紙的回潮力較強,不宜多。並且要經常把玩和檢查,特別是每年六七月梅雨季節要常看,發現長毛,及時用鬃刷清除。

朱三松竹雕筆筒

該件竹雕仕女筆筒,在簿簿的竹面上,朱三松運用各種技法將人物和背景層次表現的很深很豐富,仕女姿態各異,在高浮雕的基礎上又在院牆上透雕出一扇圓窗,視窗一松枝探出,境界顯的更深,這種又藏又露的手法真是高明極了。清趙昕撰《竹筆尊賦》謂“疁城以竹刻名……鏤法原本朱三松氏。朱去今未百年,爭相摹擬,資給衣饌,遂與物產並著”。事實正是如此。明代中葉以前,尚沒有以刻竹聞名者,自正德、嘉靖以降,始有三朱、李、濮諸人。三朱者,朱松鄰、朱小松、朱三松祖孫三輩。朱氏本為新安人,自宋建炎移居華亭,又六世而東徒,遂為嘉定人。三朱開創了竹刻“嘉定派”。
朱稚征號三松,為小松仲子。生卒年不詳,所製作品有署崇禎年款,卒年或已入清。陸扶照《南村隨筆》說:“(三松)善畫遠山淡石,叢竹枯木,尤喜畫驢。雕刻刀不苟下,興至始為之,一器常歷歲月乃成。”雖然朱松鄰為朱氏竹雕開創者,但發展到朱三松,技術更加精煉,所刻筆筒、臂擱、香筒等物在當時便是極珍貴的珍玩,清代時期嘉慶帝對朱三松的作品也是情有獨鍾,嘗題“傳神只作蕭疏筆,經久由來以朴存”。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