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葉湯

竹葉湯

竹葉湯為中藥試劑,成份有淡竹葉、麥冬、黃芩、茯苓、人參,主治妊娠心驚膽怯,終日煩悶,口乾唇燥,胸中熱等而且又不苦。

簡介

竹葉湯竹葉湯

總 結:子煩

編 號:008

組 成:淡竹葉、麥冬、黃芩、茯苓、人參

加 減:如有痰者,加竹瀝。

歸 經:此手太陰少陰藥也。

方 義:

(1)竹葉:清煩。

(2)黃芩:消熱。

(3)麥冬:涼肺。

(4)茯苓:寧心。

(5)人參:補虛,妊娠心煩,固多虛也。

又附方:

(1)一方茯苓為君,無人參,有防風。

(2)一方無人參,有防風、知母。

備急千金要方卷三

【來源】《備急千金要方》卷三。

【組成】竹葉15克 甘草 茯苓 人參各3克 小麥15克 生薑9克 大棗14枚 半夏9克 麥門冬15克

【用法】上九味,哎咀。用水900毫升,煮竹葉、小麥,取700毫升,去滓,納諸藥更煎,取300毫升,分二次溫服o,

【主治】產後虛渴,少氣力。

金匱要略卷下

竹葉竹葉

【來源】《金匱要略》卷下。

【組成】竹葉20克 葛根9克 防風 桔梗 桂枝 人參 甘草各3克 附子6克 大棗5枚 生薑15克

【用法】上十味,以水1升,煮取300毫升,分二次溫服。溫復使汗出。

【功用】溫陽益氣,疏風解表。

【主治】產後中風,發熱面赤,喘而頭痛。

【方論】本方所治之證,屬陽氣不足,復感風邪所致。方中人參、附子溫陽益氣,竹葉、葛根輕清宜泄;桂枝、桔梗疏風解肌;甘草、生薑、大棗甘緩和中,調和營衛。配契約用,既可扶正,又可散邪。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十七

【來源】《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十七

【組成】防風(去叉) 黃芩 麥門冬(去心)各30克 白茯苓40克

【用法】上藥銼散。每服12克,用水250毫升,加竹葉10餘片,煎至170毫升,去滓溫服。

【主治】妊娠子煩,心驚膽怯,終日煩悶。

備急千金要方卷十六

【來源】《備急千金要方》卷十六。

【組成】竹葉10克 小麥18克 知母 石膏各9克 黃芩 麥門冬各6克 人參4.5克 生薑15克 甘草 栝樓根 半夏各3克 茯苓6克

【用法】上十二味,哎咀。用水1.2升,煮竹葉、小麥,取800毫升,去滓,納余藥,煮取300毫升,分二次月Eo

【主治】五心熱,手足煩,口乾唇燥,胸中熱。

備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一

竹葉湯竹葉湯

【來源】《備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一。

【現在】 千金方

【組成】竹葉(切)30克 地骨皮 生地黃(切)各15克 栝樓根 石膏各24克 茯神(一作茯苓) 萎蕤 知母 生薑各12克 生麥門冬10克

【用法】上十味,哎咀。用水1.2升,下大棗10枚,煮取400毫升,分二次服。

【主治】渴利虛熱,引飲不止。

按:本方在原書中無方名,現據《普濟方》卷一八○補。

醫心方卷二十引深師方

【組成】生竹葉2兩,甘草1兩,黃芩1兩,大黃1兩,梔子10枚,茯苓1兩,乾地黃6分。

【來源】《醫心方》卷二十引《深師方》。

【主治】上氣。

【用法】以水5升,煮取2升1合,每服7合,日3次。

千金卷五

【組成】竹葉(切)1升,小麥半升,甘草2兩,黃芩2兩,栝樓根2兩,澤瀉2兩,茯苓2兩,知母2兩,白朮2兩,大黃2兩,桂心2銖,生薑1兩半,人參1兩,麥門冬1兩,半夏1兩,當歸18銖。

【來源】《千金》卷五。

【用法】5-6歲兒溫壯,腹中急滿,息不利,或有微腫,極羸,不下飲食,堅痞,手足逆冷。以水7升,煮小麥、竹葉,取4升,去滓,納藥煎取1升6合,分4服。

聖濟總錄卷二十八

【組成】苦竹葉2兩(切),小麥2兩,石膏(碎)3兩。

【來源】《聖濟總錄》卷二十八。

【主治】傷寒時氣,發瘡如豌豆,煩悶。

【用法】上為粗末。每服5錢匕,水1盞半,煎至1盞,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三因卷八

【組成】生乾地黃5兩,芍藥4兩,黃耆3兩,茯苓3兩,澤瀉3兩,甘草3兩(炙),麥門冬(去心)3兩。

【來源】《三因》卷八。

【主治】精實極,眼視不明,齒焦,發落,形衰,通身虛熱,甚則胸痛,煩悶,泄精。

【用法】上銼散。每服4錢,水1盞半,加生薑3片,淡竹葉10片,煎7分,去滓,不拘時候服。

千金卷九

【藥物組成】竹葉2把,人參2兩,甘草2兩,半夏半升,石膏1斤,麥門冬1升,生薑4兩。

【處方來源】《千金》卷九。

【方劑主治】傷寒發汗後,表里虛煩,不可攻者。

【用法用量】以水1斗,煮取6升,去滓,納粳米半升,米熟去之,每服1升,日3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