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篙火龍節

竹篙火龍節

“火龍虎進村,生子生孫;火龍虎進屋,發財做屋;火龍虎進灶前,老年轉少年……”一串串清脆的童音在村中的家家戶戶響起,這是農曆八月中秋寧都縣南雲村的一道獨特景觀。

簡介

竹篙火龍節竹篙火龍節

竹篙火龍節,是江西贛州寧都縣北部洛口鄉南嶺村八月中秋節期間的一項獨特的大型民俗表演。這項活動於八月初一拉開序幕,至八月十五日中秋之夜達到高潮,次日凌晨結束,前後歷時半個多月。活動的主要內容是祭祀火龍神。

在南嶺村,流傳著一個婦孺皆知的故事。故事說,清朝光緒年間,有一年的農曆八月,南嶺村瘟疫流行,人畜大量死亡,人們萬般無奈,只好祈求天神保佑。就在這個月的中秋之夜,明月當空,萬籟俱寂。突然,天空中出現了兩條赤色的火龍,它們在天上騰飛盤鏇,與瘟神展開了激烈地搏鬥,戰至黎明,終於將瘟神擊敗。瘟神遍體鱗傷,狼狽而逃,火龍則融於東方絢麗多彩的朝霞之中。此後,瘟疫在南嶺竟奇蹟般地消失了。人們認為是這兩條火龍保佑了他們,稱它們為“火龍神福主”;並認為它們是兩兄弟,弟弟叫火虎,哥哥叫火龍。為了表達對火龍神的感激和崇敬之情,南嶺盧氏族人在村子裡建起了“火龍神廟”,長年祀奉。而且於每年中秋節期間,都要舉行隆重的禳神活動。

禳神分兩階段進行。前一階段禳火虎。從農曆八月初一至十五日,每天晚上有七支由兒童組成的“火虎”隊(每隊七人),他們每人手持一個毛竹編制的半圓形虎頭,每個虎頭上插上數十根點燃著的香,分別到各個村民小組的每一戶人家送吉祥。在這期間,每個村民小組要趕製竹篙火龍。竹篙火龍是一根長約3丈,圓約一尺的巨長毛竹,毛竹上半段橫扎著一層層的竹片,每層竹片又扎著許許多多的火把,這些火把全用山茶油、菜油等浸泡過,以易燃燒。紮好後的毛竹成飛龍狀。

八月十五晚上,禳神進入第二階段,亦即禳火龍階段。晚8時左右,由8個村民小組組建成的7支火龍隊依次來到火龍廟前的大坪上,他們將每根竹篙點燃,再將它們高高舉起,共七七四十九根的竹篙火龍,把天空映得如同白晝。勁風吹動著火苗,猶如四十九條轉動著的巨大火龍在與妖魔搏鬥,100多年前的歷史,仿佛在這一瞬間得到重現。然後,按照抽籤結果規定的順序,各支火龍隊依次繞著村子游神。走在隊伍前面的是由七名兒童組成的“火虎”隊,它們生龍活虎,天真爛漫。火龍隊伍的後面則是樂隊,他們敲鑼擊鼓吹嗩吶,金樂齊鳴,和著不停的鞭爆聲,使得氣氛既莊重,又熱烈。火龍隊伍快步前進,他們所到之處,帶來一片光明。晚上,觀看火龍節者人山人海,除本村男女老少外,尚有來自方圓十幾里的鄰村鄰鄉人。人們興高采烈,整個南嶺沉浸在一片忘我的熱烈氣氛之中。

竹篙火龍節期間,村里還放電影、演戲,並有土特產和小商品交易,熱鬧非常。這一古老的民俗活動,相沿不衰,除文革期間外,從未中斷過。如今,竹篙火龍節正吸引著愈來愈多的遊人前往觀光,它的娛樂和文化功能將進一步顯現出來。

地理簡介

南嶺村以境內片村南嶺得名,駐圍里,轄10個村民小組,7個自然村,297戶,1510人,耕地面積2649畝,①主要居住盧氏家族,據盧氏始祖宗泰公墓碑及《寧都麻田盧氏族譜》載:唐開元癸丑宗泰三子公明、公達、公顯因安祿山造反由幽州(河北范陽)癸丑經湖南桃源抵虔化縣洛口清音里坊。公明居南嶺,公達居麻田,公顯居下沽(後裔遷南康唐江)。南嶺村公明的後代現有千人,傳有7房。竹篙火龍節就由這7房盧氏主辦。

南嶺村也屬於家族村落文化模式。根據對盧氏祠堂的調查表明盧氏家族觀念甚嚴,除主祠外還有各自的分祠堂,僅圍里一地就有大小祠堂十幾個;這些祠堂建造設計科學、雕塑奇特是附近村落少有的。 [調查組成員:張海華、劉加鴻、廖振新]盧氏祠堂上有很多“龍魚”、“虎墩”型雕刻。南嶺村存有深厚的“龍”“虎”共存文化,這一方面,源於中原文化;另一方面,也鞏固於“竹篙火龍節”的由來。

由來

相傳在幾百年前,甚至更久以前的農曆某年八月,一股瘟風流行在南雲村(古時稱南雲,建國後改稱為南嶺)。醫療科技落後的當時,村民只好把生存的希望完全寄托在神的身上。燒香、拜佛舉行祭祀,祈求天神保佑。恰逢八月十五月圓當日,東方天空中飛來一條火龍和一隻火虎與瘟魔搏鬥,戰至第二天清晨,瘟魔被打跨了,火龍火虎飛向東方化為絢麗的朝霞。事後善良的村民懷著感激地心情世代猜想:火龍是火虎是兄弟,他們是戰至無力返回東方被太陽融化了;他們也可能就是太陽的兒子,勝利後返回父親身邊。不管怎樣猜想著這都是南嶺村民心中代代傳承的優美壯麗的迷,這個迷永遠解不破,也永遠不用揭破。這個過程也同樣是南嶺人世代傳承的對火龍火虎綿綿不絕的情。為了讓這種情感更好的宣洩、張揚、物化出來,南嶺祖先在村里每個祠堂的樑柱上雕刻上了火龍、火虎的身體;修建了“火龍廟”;還定下規矩,每年農曆八月十五要舉行盛大的祭祀。於是,當地人把傳統的中秋節改稱“竹篙火龍節”,又稱“游火龍節”。

於乃昌在《關於神話的哲學研究》中概括:神話體現了自然的人化和人化的自然之辨證統一,是人的活動的創造性產物,是原始社會人類生存鬥爭需要的精神實現,是情感的滿足和享受”。南嶺人這種對神性的崇拜,從此角度理解,其實是對人性力量崇拜的精神轉移。對火龍、火虎的崇拜其實是南嶺人對自己勇敢戰勝疾病的情感滿足、不自信和迷信愚昧。再有,竹篙與火龍結合併非偶然,也不單單是南嶺客家人就地取材智慧的表現,其實,客家先民在遷移過程中就與竹、竹器結下了不解的情緣。②於是,竹篙火龍節上真正蘊涵的意義不單是對火龍、火虎的情,她還承載著對祖先的緬懷,體現著南嶺人的智慧、愚昧。

活動形式

綜述

作為一項傳承了幾百年的民俗節慶活動。在傳統的組織上有它較嚴格的程式和規矩。竹篙火龍節包括三個組成部分:游火虎、社戲表演與游火龍。

寧都南嶺村中秋民俗活動安排表

主要內容 時間安排 主要人群

游火虎 農曆八月初一上午至八月十五下午 兒童充當主角

社戲表演 農曆八月初九上午至八月十六清晨 戲班、村民(遠、近、本村)充當主角

游火龍 農曆八月十五晚 村里中青年與有威望的老者

游火虎

竹篙火龍場面竹篙火龍場面

每年的農曆八月初一至八月十五是游火虎的時期,傳統游火虎的主角——火虎手的選擇非常嚴格。要在盧氏宗房內各選出7名6至12歲的男童,如果沒有也要用女童化妝成為男童來代替,組成7個火虎隊,他們每人手持一個用稻草紮成的抽象的虎頭道具,並在其上插數十根點燃的線香,分別在宗房各家游鬧,一路上放著鞭炮呼著吉語:

火老虎上路,子孫一路。

火老虎上坪,主師有靈。

火老虎進屋,發財做屋。

火老虎進間,錢財金子滿缸。

火老虎進灶,吃了老人轉少年。

火老虎進廳,有吃有添。

火老虎進廟,主師坐轎。

火老虎上坡,票子蠻多。

火老虎進巷,有吃有湯(剩)。

被祝福的人家總要給火虎手們回些吉禮:或紅包或線香或鞭炮或果品等等。一家游完再接著一家,不分貧福、不分親疏一家都不拉下,直到把宗房各家鬧完。再到最後那天舉行“送火虎”儀式,把游完的火虎道具送到村子中間的荷塘沉掉,“游火虎”的活動也就結束了。

至於“火龍住廟”與“火虎沉塘”的差距,南嶺現在的村民是這樣解釋的:火虎與瘟魔作鬥爭的時候被融入太陽,善良的村民想用水給火虎降溫;也有學者認為這是南嶺人民一種消防意識的體現。縱觀其它地區的“火虎沉塘”我們認為前者可能因年代久遠失去了對真正文化根由的理解;後者對“火龍住廟”就不好解釋了。

依據田野信息與文獻資料我們提出了三種構想:

(1)“火虎沉塘”這一現象與中原文化中“鍾馗嫁妹” 的思想是一致的,把不吉祥的東西從家中趕出,讓火虎趕著瘟疫沉到塘里,並讓火虎看守瘟魔。

(2)在游火虎的吉語中滲透出南嶺人民希望金玉滿堂、子孫滿堂的民俗心理;在中原文化中又有願子女“虎頭虎腦”的說法,虎常用來象徵孩子。於是,“火虎沉塘”取“塘”與“堂”的諧音,寓意子孫滿堂。

(3)受“龍文化長期處在中華民族文化核心位置,虎文化相對次之的思想觀念”影響。這點也說明南嶺村民為什麼把“中秋節”稱為 “竹篙火龍節,而不是“火虎節”;為什麼把火龍火虎獻身取義、勇敢和拼搏的精神合起來稱為“火龍精神”。

總之,在整個“游火虎”的過程中,滲透出南嶺客家人強烈的宗族觀念,重男輕女的愚昧思想和與中原一脈相連的文化情節。

社戲表演

農曆八月初十上午社戲表演開始之前先“打八仙”,然後敲鑼打鼓將火龍、火虎、漢帝、六福、東嶽夫婦和東平夫婦等神像請到劇場對面的供桌上,以表示“神與民”同樂。社戲在初十至十二演兩場,十三至十五演三場,特別是十五那天,游完火龍後演戲至第二天凌晨(現在這些演戲日程,因經濟和興趣等多種因素也時有變動)。這些戲曲曲目年年有變化,日日有翻新,如:《西遊記》《三國演義》《武松打虎》《白蛇傳》、《觀音送子》、《文武魁》、《彩樓配》、《福壽圖》和《羅帕寶》等等。

游竹篙火龍

竹篙火龍場面竹篙火龍場面

游竹篙火龍是整個節慶的最高潮。它只在農曆八月十五日晚上進行,最長不過1個時辰。活動由盧氏家族主辦, 按照盧氏宗房分組製作火龍和游火龍,現傳盧氏七房,於是分成七班,每班做七條火龍,七七共四十九條火龍。每條火龍都是在一根兩丈多長的主竹筒上扎出“ ”形的分支(每根分支1米來長),再在分支上紮上用火龍紙(一種普通的紅色草紙)與線香製成並浸有素油汁的小火把。問村民每條火龍要扎多少小火把,可能是年代久遠或其他原因答案不一:有的說沒有定數,多點好;有的說一般20根。細想不管那種說法都有存在的理由與道理:小火把即燈火,“燈”的諧音與“丁”相通,於是,前一種說法希望子孫興旺——“火龍旺,子孫興”,這也是可以解釋通的。按第二種說法每條火龍20根小火把,每班7條火龍,共140根小火把, 7班共49條火龍,共980根小火把,這個數字在民間的吉祥寓意也是不用解釋的。他們按著各自的理解扎著火龍。也許以前是有一種規矩,但我們認為不必深究他們哪個更合理,因為這些不定的規矩正折射出民俗文化在發展中的變化性和豐富性。

作好的火龍不同於埔寨火龍的花俏、張揚,也不同於成都洛帶鎮(西部客家古鎮)火龍的寫實。樸實無華,抽象寫意是南嶺竹篙火龍的審美特質。

所有紮好的火龍都要抬到盧氏家廟和火龍廟前的大坪上,再等到晚上8點鐘(戌時),在司儀的主持下村民抬著貢品、吹著嗩吶、敲鑼打鼓、放鞭炮,舉行“請火儀式”,隊伍來到火龍廟請出“火種”。接著舉行“點火儀式”,點火非常慎重,點火的人一般是宗房裡年長或有威望者(如,村長等)。點火的順序也很講究,以前是按宗房的大小進行,解放後漸漸改為拈鬮的方式。點好的火龍由一名中年火龍手和一名青年火龍手共同豎起。豎起的火龍更象一棵棵通天的燈樹,又象一個個升天的燈梯,這使我們想起了眾多民族的生命之樹。竹篙火龍其實就是南嶺客家人的生命之樹。南嶺客家人代代堅起的是一種向上不屈的生命信念 ……

游火龍”人員參與情況表

竹篙火龍竹篙火龍表演

司儀 1人 貢桌手 4人

禮炮手 3人 花炮手 7

樂手 6人 嗩吶 2人 鼓 2人

鑼 1人 鈸 1人

點火人 7人

火龍手 2人/組(共98人)

觀眾 南嶺村民、慕名而來的遊客、學者(最多時近4千人) 

火龍游——兆豐年。豎起的49條火龍,先是在盧氏家廟(盧氏主祠堂)前的大坪上有序的遊動,以示祭祖。接著按照班分開,各自抬著自己的7條火龍回到分房宗祠前祭祀,圍觀的人群也自動分成了7股追隨而至。火龍在路上時而直、時而斜、時而豎、時而橫、時而側、時而正的遊動作著。火龍上沒有紮緊的小火把掉在地上和人們拋在地上的小火把,形成一盞盞從地下長出來的燈,很象北方放地燈的儀式。一盞盞地燈一顆顆星,不知是天上繁星下凡人間,還是我們步行於銀河星空。“天人合一,宇宙一體”的傳統哲學觀在這可得到很好的體驗。在這種有意和無意的行為認同中滲透出南嶺客家人的宇宙意識。

火龍游到分房宗祠前。他們帶來不單是火龍,也不僅是對祖先的敬意,更是對來年的祝福。火龍手將火龍斜靠在宗祠的大門前,這時你不用擔心小火把會燒到房子或掉下來燒到人。南嶺人虔誠的認為:一般情況下火龍不會引起火災,更不會傷到人,這是火龍顯靈的表現之一。其實,這和小火把上使用的油汁有關,浸小火把的油計是由南嶺山中一種叫山茶樹的果實(山茶籽)提煉而成。這種油可食用,以前被認為是上等油,於是,也常用來祭祀神明與祖先。點燃油燈時熱度相對低,因此,不易傷人或引起火災。即使傷到人或引起火災,同眾多迷信一樣南嶺人也虔誠的認為這是“因果報應 或“不吉的預兆”,是火龍顯靈的另一表現。  

南嶺人放著鞭炮、敲著鑼、打著鼓、目視著火龍燃燒熄滅,好似在依依不捨地目送親人。

火龍游完,接著又是社戲表演。演到次日凌晨,以示送龍。社戲散場,整個竹篙火龍節也就結束了。整個竹篙火龍節的活動經費在舊社會從盧氏各房的祖產中支付,解放後都由南嶺村盧氏成員捐資籌集。用他們的話說就是:有錢出錢,有物出物,有力出力,那家不參與就占不到來年的吉彩。據2003年和2004年的調查統計整個活動約用3、4千元人民幣,財物分攤人均約人民幣3元多。

江西寧都南嶺村竹篙火龍節

人文

傳統民俗動機的集中體現

任何一種傳統民俗活動都有它的心理動機和功利目的。在科技不夠發達的農耕時代人們的民俗動機不外乎以自然力為主因帶來的生存意識。在惡劣的環境裡民眾要生存,要祈福今天明天,圍繞這個生存核心派生出了以下民俗母題;(1)生命觀,去災辟邪;(2)生殖觀,多子多孫,生衍興盛;(3)福祿觀,招財進爵。我們看到的南嶺竹篙火龍節正體現著這些生存意識和母題精神,如:“火龍旺,子孫興”、“火老虎上路,子孫一路”。“火老虎進灶,吃了老年轉少年”;“火龍在,瘟魔除”;“火老虎進屋,發財做屋”;“火老虎進間,錢財金子滿缸”,“火龍游,兆豐年”等等。

社會組織形式的體現

透過竹筒火龍節的傳統組織形式可以看到南嶺村落文化的一種社會組織形式。

竹篙火龍節是建立在家族意識基礎上以血緣為紐帶,以神明為認同的民俗活動。家族意識中血緣紐帶集中突現在組織、獻貢、巡遊中,這些只限在盧氏家族內部進行。這點使這項民俗活動表現出了一種排他性。家族意識還表現出了很強的家族等級意識和嚴格的家長制。如游火龍必須從主祠堂點火祭祀後,再巡遊回分祠祭祀;司儀與點火者也是宗族和宗房裡的輩長者或有威望者等。還有在這項儀式里長幼關係也得到了強化。如游火龍與游火虎分屬不同的年齡群體;單看火龍手的選擇也強調中年與青年傳班代的觀念等等。

透過這樣強烈的家族意識,不難理解竹篙火龍節的規模、熱鬧程度同家族綜合勢力成正比。於是,竹篙火龍節辦的好無疑成了南嶺客家人向客地土著人或外族人展示家族勢力強盛的重要機會,成了家族共同利益的必須行為和家族凝聚力升華的重要儀式。這就是民俗祭祀活動在家族式村落文化模組中顯現出的巨大團結功能。

另外,在竹筒火龍節的具體細節上還存在很多分歧,如;對火龍上扎多少小火把的不同理解;對火龍、火虎身世的不同猜想等。各宗房各自堅信自己的理解,互不示弱。這些差異正反映出家族式村落文化中的內部分化、競爭,甚至鬥爭。從這個層面上看整個竹筒火龍節利用它的家族意識和團結功能協調著複雜的人際關係。

整個竹篙火龍節還是一項開放性的村落文化。 [調查組成員:張海華、劉加鴻、廖振新]它吸引、歡迎外村村民和外族人員的觀看,甚至邀請外族、外村有威望者會宴,同慶、共樂。這在一定意義上說明客家人開放式的好客美德,也使竹篙火龍節成了聯絡族外情感的紐帶。對於外族人員的參與也使竹篙火龍節的血緣基礎擴大成了神明認同,祖先崇拜轉換為了神明崇拜。這就是眾多村落文化中神力大於祖先,祖先崇拜神明化的現象。透過這點我們也可更好的理解竹篙火龍節由來的社會根源。

“龍虎共存文化”現象的縮影

據學者研究表明;早在我國8000年前,甚至更早的時間,“龍”“虎”文化就存在了。在《周易.乾卦文》中就有“雲從龍,風從虎”的說法。可見,“龍”“虎”共存的文化意識早就有了。[調查組成員:張海華、劉加鴻、廖振新]“龍”“虎”結合成為雄偉、強盛的象徵;美與權威的典型形態;成為人們崇拜並畏懼的對象;成為驅妖、鎮宅、辟邪的祥瑞之獸。自古以來龍虎共存文化成為人們民俗生活的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有“生龍活虎”“龍盤虎踞”“龍騰虎躍”“龍爭虎鬥”“降龍伏虎”等等。整個竹篙火龍節俗正是中華民族延續了幾千年的“龍虎共存文化”現象的縮影。這項具有獨特風格的民俗活動,仍然沒有脫離中華民族的大文化背景,仍然傳遞著南嶺客家人的中原漢文化情節。這是竹篙火龍節俗的又一個人文涵義。

視、聽、觸、感的綜合審美意境

竹篙火龍節有非常強的娛樂性與觀賞性,還是一項“視”、“聽”、“觸”、“感”意境交融的活動。看著節日盛隊,看著香菸繚繞,看著火龍通天,看著古事重演,看著燈火輝煌,看著人群簇擁;聽著吉語高呼,聽著戲曲三國,聽著樂器歡奏,聽著鞭炮作響,聽著歡聲笑語;再觸著從火龍上掉下來的火把,時驚時咋,時躲時閃,與同伴時擠時撞。心與祖先靠近了,人與幸福帖緊了,靈魂與神共暢了。好一派天上人間。神民同樂的太平盛世景象。這種審美的核心基於對祖先的緬懷和對神靈的虔誠信仰。脫離了這種情感依託,那竹篙火龍節俗的審美只能實現“視”、“聽”、“觸”上的感觀刺激,而很難達到心靈共鳴與人神共暢“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失去了這些信仰,這項民俗活動也就失去了原始、純樸的野性;失去了本質生命力。它的上演只能是一種程式化,甚至低劣的表演。

總之,傳統的竹筒火龍節是在自然力為主因帶來的生存危機背景下,基於家族格局以血緣為紐帶、神明為認同的一項相對排他與開放,並具有審美功能和社會組織功能的民俗節慶。是農耕時代文化精華與糟粕的濃縮與反映。

處境

文化的流變——竹篙火龍節俗的處境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客地大批青壯年帶著“客”的情節,走出了“圍屋”的封閉,走出了出生地的禁固,湧進了沿海城市,開始在高樓大廈間體驗新的生命存在,開始了他們“新客”的征程。這是客家文明的進步,是客家精神的發展延續,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但,這一事實也對客家傳統節俗的存在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危機,程式化、低劣化已經顯現出來。現在竹筒火龍節的程式簡化了,規模縮小了,如大量兒童隨著父母進城,游火虎的活動已停辦了幾年。

再看,隨著科技水平和物質文明的不斷提高,人們對原初的神性蒙昧開始有了新的理解;由自然力為主因的生存意識轉變成了眼前社會壓力為主因的生存意識;對美好生活的涵義也有了新的內容。這些又為竹筒火龍節的存在發展提供了新的機會,竹篙火龍節的存在發展反過來對現代客家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又有著促進作用。

於是,去其糟粕、正確引導,保護這項活態的民俗“化石”迫在眉睫!

“火龍在,瘟魔除;火龍旺,子孫興;火龍游,兆豐年。”讓我們保持這種祈福的心態與勇敢、堅毅、開拓、團結的火龍精神,共同祈福、發展我們的民俗文化,促進現代客家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最後,祝願在浩瀚的天際,火龍精神長存!

注釋

① 《寧都縣地名志》,寧都縣人民政府地名辦公室編,內部發行,1984.第62頁.

②在客家地域流傳著“有山必有路,有路必有客,有客必有籮”的民間諺語從中可見客家先民從中原遷至閩粵贛地區,涉水越嶺的過程中竹編器物曾經是他們的重要運輸工具之一,承載著客家人在遷移中的家當。

“火龍虎進村,生子生孫;火龍虎進屋,發財做屋;火龍虎進灶前,老年轉少年……”一串串清脆的童音在村中的家家戶戶響起,這是農曆八月中秋寧都縣南雲村的一道獨特景觀。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