窯口鄉

窯口鄉

窯口鄉瀕臨瓦埠湖,位於壽縣城南10公里處,毗鄰壽春鎮,南與堰口鎮、陶店回族鄉接壤,東與淮南市及長豐縣隔湖相望。地理條件獨特,水產資源豐富,經濟環境優越,是一個經濟騰飛、各項事業蒸蒸日上的新興安徽省鄉鎮。

基本信息

地理氣候

窯口鄉窯口鄉街道

窯口鄉位於東經116°—118°,北緯30°—33°之間,屬於北亞熱帶向暖溫帶轉換的過渡帶,季風顯著,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無霜期長。

全年日照1876-2003.5小時,年總降水量1007—1546毫米,平均氣溫16.6—18℃,梅雨季節一般在6—7月間。

鄉鎮簡介

窯口鄉耕地面積6.5萬畝,人口33981人,轄19個行政村和1個街道。203省道縱貫南北,地理條件獨特,水產資源豐富,經濟環境優越。在“加快發展、富民強鄉、全面建設和諧窯口”目標的感召下,窯口鄉利用本鄉區位優勢,在產業結構調整上狠下功夫,為農民增收致富開闢了廣闊前景。

民生建設

窯口鄉窯口鄉義正國小全體師生
窯口鄉民生得到顯著改善,民眾生活總體上進入了小康水平。2007年,全鄉農民人均純收入2860元,是30年前的1978年的11.8倍,貧困人口下降至432人,占總人口的7.2%,全鄉大部分民眾跨入了小康行列。隨著經濟發展,窯口鄉各項社會事業得到了較好發展,全鄉適齡兒童入學率99.9%,鞏固率99%,是改革開放初期的1.5倍增。30年來全鄉共向中國小投入危房改造資金400萬餘元,改造D類危房10000多平方米,基本消滅了D、C類危房。全鄉醫療條件也得到進一步改善,新農合參保率達到75%以上。農村五保實現了應保盡保,病殘、老弱、孤寡、特困等弱勢群體得到了妥善救濟救助,救助標準也在逐年提高。還切實加強了農村飲用水安全工程建設,截至2008年,全鄉已投入資金500萬元安裝建設第一期飲水安全管道67.4公里,初步解決了2800戶,11000人的飲水問題。

通訊建設

窯口鄉窯口鄉供電所
截止2008年以來窯口鄉在電力、郵政通信、電視廣播等方面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可喜進步。到2007年底全鄉已擁有照明等生活用變壓器54台,配電容量2880KVA,排灌及企業用電等專用變壓器19台,配電容量2390KVA 。已架設10千伏線路64KM,0.4千伏線路75.22KM,0.22KM線路70.4KM。全鄉年供電量達到484萬千瓦時,已實現了村村組組戶戶通電。 截至2007年底,全鄉電話座機用戶已達5400餘戶,袈設電話線路總長達120KM。現有ADSL用戶50戶,電信年營業收入98萬餘元。

在窯口境內已袈設聯通、移動發射塔共10多座,開辦聯通移動代理點5家。全鄉民眾共擁有手機12000餘部。郵政部門由改革初期僅一間房屋的代辦點逐步發展為如今已有總占地面積達1800平方米郵政大樓的窯口郵政所。郵政業務量逐年加大,2003年來還陸續開辦了三家郵政農資連鎖店,主要業務為農資配送,品種有種子、農藥化肥等,為民眾生產生活帶來極大便利。30年來全鄉還在各行政村共配備各種廣播擴音機20台,總輸出功率為1.2萬KV,安裝25W、12.5W、小喇叭等各式喇叭270隻,廣播覆蓋率達到100%。隨著信息業的發展,本鄉轄區內已建有線電視接收站2個,終端用戶達到500餘戶。2006年鄉黨委還為全鄉各村及中國小校總計免費建了13個電視上網站點,主要用於開展農村黨員現代遠程教育活動,目前各安裝單位收視活動正常,搖控器握在手,廣大黨員民眾足不出戶可盡知天下信息。

經濟狀況

窯口鄉窯口鄉個體工商戶舉辦的促銷活動
窯口鄉利用本鄉區位優勢,在產業結構調整上狠下功夫,為農民增收致富開闢了廣闊前景。全鄉農業以生產小麥水稻為主,油菜、豆類及棉花等經濟作物為輔,畜牧水產養殖也在不斷壯大。2007年完成工農業總產值了1.6億元,糧食總產8.4萬噸,油料總產552噸,棉花總產達140噸。水產品產量達1296噸,畜牧業總產值達1112萬元,人均純純收入達到3000餘元。通過調整、充實、提高,全鄉民營經濟得到持續健康地發展,抵禦市場衝擊能力增強。截至2008年,全鄉個體工商戶已由改革初期的十餘戶發展到現在的262戶,創辦民營企業25家(分布在壽六路民營經濟長廊的有10家),其中年營業收入500萬元以上的企業3家,年納稅5萬元的民營企業4家。全鄉年均勞務輸出4800餘人,每年勞務總收入近億元。最佳化投資環境,加大招商力度,搶抓機遇,築巢引鳳是鄉黨委政府的目標。總投資1000萬元的壽縣浙慈打火機有限責任公司、投資300萬元的光輝皮具廠、投資6000千萬元的真武萬頭養豬場及投資500萬元的糧台野豬場等10餘家招商企業先後落戶窯口,吸納本鄉富餘勞力1000餘人。

公路交通  

30年前的1978年,窯口鄉“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落後通行條件不僅嚴重影響了民眾的生產和生活,也制約了鄉域經濟的發展。為此窯口鄉黨委政府改革開放30年來就一直高度重視農村公路建設。截至2008年,全鄉共修通村公路11條,總長約80公里。自2006年以來鄉黨委政府又切實加強了“村村通”水泥路工程建設,現在全鄉已修通村水泥公路67.6公里,總投資達1100餘萬元。該鄉水泥公路已形成以窯口街道為中心,向各村輻射,呈現出“層次分明、功能齊全、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公路網路,公路交通成了該鄉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

水利設施

窯口鄉窯口鄉移民建房現場
窯口鄉瀕臨瓦埠湖沿岸,易澇受旱,農業風險歷來居高不下。鄉黨委政府審時度勢,不斷加快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步伐,切實提高水利工程的防洪排灌能力,連年水毀工程得到除險加固。自1978年以來,共開挖貫穿全鄉的主渠道約18公里,支渠全長約40公里,興修大小溝塘540多口,可蓄水100萬餘立方,先後在各村共新建改建排水電站22座。又投入巨資對本鄉楊崗閘等大電站進行了改建擴建。受益耕地面積達6萬餘畝。

窯口鄉瀕臨瓦埠湖沿岸,位於安豐塘灌區末稍。全鄉三面環水,湖岸線長達25公里,海拔22米以下耕地面積占全鄉總耕地面積的60%以上,“水”是制約該鄉發展的瓶頸,非澇即旱,是遠近聞名的“老災窩”。自1978年以來的30年歷史可以說是窯口鄉人民連年與水患作鬥爭的歷史。為扭轉本鄉因“水患”而導致發展滯後的局面,2006年初窯口鄉藉助中國綜合治理瓦埠湖的東風,加大了治水安民工程建設力度,積極爭取實施了保莊圩工程和移民遷建工程建設,改建了窯口大電站,全鄉治理水患工作邁出了里程碑式一步,加快了本鄉沿湖民眾脫貧致富步伐。水利設施的不斷改善逐步扼制了本鄉歷年易澇受旱的窘境。 

三大治水工程

窯口鄉窯口鄉——建設中的窯口新街
窯口保莊圩工程:建設總投資約5千萬元,長16.66公里,占地面積1200餘畝,設計海拔高程25.99米,保護面積25平方公里,貫穿窯口鄉沿湖十一個行政村近200個村民組。工程建設主要內容為除新築堤壩外,還新建大型排澇站3座(自排與抽排相結合,裝機總量900KW),新建排澇涵6座,灌溉涵16座,新增防汛道路17公里,新建管理設施500平方米,該工程的實施可保護全鄉5200戶,2.3萬人口的生命和財產安全。該工程為安徽省行蓄洪區移民安置工程項目之一,也是2006年壽縣十大工程之一。該項目的實施,為窯口鄉的防洪灌溉和道路交通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一是防洪。它的建成能將窯口鄉的防洪標準提高到“50年一遇”,能防禦“91年”那樣的特大洪水;二是灌溉。在實施過程中,還新挖“當家塘”50餘口,蓄水130萬方,可增加灌溉面積近萬畝;三是交通便利。保莊圩工程全面完工後,其5米寬堤頂將修建“泥結石”路面,兩端直接與“壽六”路相接,將為本鄉沿湖所有村的民眾出行帶來極大的便利。並為今後壽縣瓦埠湖旅遊開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窯口鄉移民建工程:建設最初開始於2004年8月。窯口鄉黨委政府按照“遷得出、穩得住、能發展”和相對集中的要求, 在上級業務部門指導下,前後兩次申報第三批移民遷建戶達到1277戶,共安排了5處移民遷建點,完成土地置換550畝。該項工程爭取項目資金3105.9萬元,拉動民間投資3000餘萬元,總投資約6千多萬元,截止2008年,該工程第一批1277戶已完成初步驗收,達到入住條件,第二批500戶主體工程已基本完工,相關配套正在緊張施工中。該工程完工後既可以解決1800戶低洼地區居民的防洪居住問題,同時實現了建鎮聚民的目標,提升了集鎮規模。

窯口大電站:於2006年8月開始改建擴建。總投資51萬元,其中以工代賑30萬元,地方配套21萬元。該工程已於2007年底前全面完工,項目建成後,從根本上解決了本鄉北部56村民組13000畝耕地用水難問題,每年可減輕民眾抽水負擔24萬元,增加收入91萬元。改擴建後的窯口大電站灌溉工程,建電站1座,裝機2台套/150千瓦,新增灌溉面積0.12萬畝,改善灌溉條件1.2萬畝。

窯口鄉三大治水工程的實施,是窯口鄉改革開放30年來經濟發展的結晶,它使全鄉乾群看到了希望,增強了生產生活的信心,更堅定了發展致富的決心。

六安鄉鎮(二)

主要是詳細介紹福建的各鄉鎮情況,使搜尋者一目了然,了解當地的風俗民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