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尼西亞橋頭堡戰役

突尼西亞橋頭堡戰役

突尼西亞橋頭堡戰役是1943年3月17日—5月13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北非戰爭中,英美法三國軍隊於實施的進攻戰役。戰役的目的是粉碎德意“非洲”集團軍群,攻占突尼西亞領土,從而把德軍全部趕出北非。

突尼西亞橋頭堡戰役突尼西亞橋頭堡戰役
突尼西亞橋頭堡戰役是1943年3月17日—5月13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北非戰爭中,英美法三國軍隊於實施的進攻戰役。戰役的目的是粉碎德意“非洲”集團軍群,攻占突尼西亞領土,從而把德軍全部趕出北非

戰略背景

突尼西亞橋頭堡戰役羅賓內特的CCB負責守衛圖中的前沿陣地
德國美國來說,北非戰場都是戰爭的外圍區域,但這兩個國家都由於他們盟友的甜言蜜語而捲入了這裡一系列的軍事行動。德國的情況是,1940年,義大利進行了一場大膽的賭博,試圖擴大其在北非的殖民地,在英軍強有力的反攻之下,這次冒險很快便失敗了。義大利令人顏面掃地的失利促使希特勒派出一小部分軍隊支援,由埃爾溫-隆美爾指揮,於1941年2月抵達北非。德國非洲軍(DAK)對陣線拉得過長的英軍第8軍取得的一些勝利使隆美爾名聲大振,也一定程度的提高了他在德軍中的地位,但遠未到那種決定性的作用,希特勒的注意力已經轉移到東線的蘇聯。

對英國來說,非洲在其整體戰略中是比較重要的,因為大英帝國在非洲、中東和印度開拓了很多殖民地疆域。地中海是通向中東很重要的路徑,蘇伊士運河控制著和印度之間商貿往來的交通要道,再有,作為老牌的海上強國,英國只依靠單薄的陸軍很難與德國這樣的陸地巨人相抗衡。一個多世紀以來,英國傳統的戰略便是外層包圍,利用艦隊的機動靈活來消耗二級戰區的敵軍,直到聯合自己的盟友一起和陸地上的敵軍交戰。1940年下半年,德軍登入英國的威脅剛剛減弱,英軍便在埃及境內集結部隊,準備擊敗北非的軸心國軍隊。1941年的大半年以及1942年早期,北非的戰勢都呈現膠著狀態,隨著交戰雙方中的任何一方掌握人力,補給和武器上暫時的優勢,戰線不時的向著有利於他們的方向推進。但是,德國在1941年6月展開‘巴巴羅薩’計畫入侵蘇聯之後,非洲軍的前景黯淡了許多。蘇聯是國防軍的首要戰場,一直到1942年夏,北非的實力對比都是明顯偏向於英軍的。

艾森豪把自己當年在西點的同學布萊德雷也調來北非作為副官,但凱塞林戰役之後美軍需要新的指揮官,布萊德雷先是晉升為巴頓第II軍團的副官,然後才在北非戰役的最後一個月才晉升為第II軍團的指揮官。

1941年12月,希特勒對美國的宣戰使得英國的戰略形勢變得有利起來,邱吉爾開始著手遊說羅斯福相信地中海戰略的好處。當時,這種戰略在美國並不被廣泛認可,尤其是美國陸軍參謀長,四星上將喬治-馬歇爾,強烈支持盟軍儘早占領法國,最好能在1943年。後來人們發現,盟軍1943年的時候還沒有做好在法國打一場大型登入戰的準備。在盟軍高級領導人一系列的會晤見面中,英國逐漸說服他們的美國盟友加入1942-43年間地中海區域的軍事行動,給德國國防軍一定的壓力,直到登入法國的行動變得現實可行。此外,史達林和其他蘇軍將領也很支持西線盟軍的行動,因為紅軍已經在東線單獨抗擊德軍一年多了。羅斯福和馬歇爾最終決定採納英國的意見,但美軍在地中海一帶的軍事行動始終是三心二意的。

軍事準備

突尼西亞橋頭堡戰役47/32型坦克殲擊車
英國亞歷山大上將指揮的第18集團軍群,下轄英第1、第8集團軍和美第2軍,共18個師(英12、美4和法2)另2個旅,盟國空軍作戰飛機3241架和盟國地中海海軍(戰列艦3艘、巡洋艦8艘、驅逐艦40艘、掃雷艦23艘、14個小型戰鬥艦艇區艦隊)。盟國遠征軍總司令美國艾森豪上將任戰役總指揮。與德軍對比盟軍居優勢:步兵多1倍、火炮多2倍、坦克多3倍。僅德國潛艇對盟軍稍有威脅。突尼西亞橋頭堡戰役的企圖是:英第8集團軍在濱海方向上沿馬雷特一加貝斯公路實施主要突擊,並協同美第2軍,殲滅意第1集團軍的基本兵力;爾後全部盟軍向突尼西亞市發展進攻。美第2軍向米克納西和加貝斯灣方向實施輔助突擊,插向意第1集團軍後方並斷其退路。德國和義大利軍隊在史達林格勒城下被殲和蘇軍在幾乎整個蘇德戰場展開冬季攻勢所形成的軍事政治總形勢,以及盟國在兵力上所占之巨大優勢,為迅速殲滅突尼西亞之敵和結束整個北非戰局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然而,美英統治集團並未為此作出足夠的努力。蘇聯政府提醒他們對北非軍事行動結束日期的屢次更改應加以注意。北非軍事行動的拖延導致了德軍預備隊繼續毫無阻礙地從西方向蘇德戰場調遣。

德軍裝備

突尼西亞橋頭堡戰役德軍最著名的反坦克武器是威力巨大的88mm高射炮
1943年1月,突尼西亞境內的軸心國軍隊由截然不同的兩部分組成:駐防突尼西亞橋頭重地的阿尼姆(Arnim)的第5裝甲軍,以及撤退到突尼西亞的隆美爾的非洲裝甲軍團。相比之下,阿尼姆的軍隊戰鬥力更強,他們剛到非洲不久,部隊滿員,精神抖擻,裝備精良;而隆美爾的軍隊則被持久戰拖得精疲力竭,並嚴重缺乏給養,因為阿尼姆的部隊已成為優先照顧對象。

德軍最著名的反坦克武器是威力巨大的88mm高射炮,在遠距離炮擊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反坦克作用, 意軍主力反坦克武器是47mm反坦克炮,以1943的標準來看它已經非常的過時,儘管比美軍當時使用的37mm反坦克炮還要強一些。

150mm sFH 18榴彈炮為德軍部隊提供火力支援,這是德國國防軍的一種標準重型野戰榴彈炮

突尼西亞戰場最具創意的武器之一-六聯發150mm火箭發射器(Nebelwerter41),它發射時讓人毛骨悚然的聲響給了美軍部隊極大的震撼。

盟軍裝備

突尼西亞橋頭堡戰役被第10裝甲師擊潰的一個M4A1中型坦克排
1943年2月,突尼西亞的美軍部隊中只有第13裝甲團2營還在使用老式的M3中型坦克

第一批參加突尼西亞橋頭堡戰役的美軍部隊是第1裝甲師的B戰鬥司令部(Combat Command B-CCB),該部隊1943年1月的時候由保羅-羅賓內特上校率領。

突尼西亞的美軍步兵反坦克連很大程度上依靠過時的37mm反坦克炮,在和德軍短兵相接的交火中,根本不起作用;同期的英軍使用的是6磅(57mm)火炮。

在突尼西亞的美軍裝備也是參差不齊,綜合來說,除了37mm反坦克炮,步兵裝備比較優良。步兵不想被重型反坦克炮所拖累,儘管性能要好很多的英軍6磅(6-pdr)火炮已經在美國投入生產,但步兵一直拒絕使用。在1943年的戰鬥中,這被證明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突尼西亞橋頭堡戰役打響時,2.36英寸的巴祖卡火箭發射器才剛剛投入使用,只有極少數部隊能夠熟練掌握這種新式武器。

戰役經過

突尼西亞橋頭堡戰役突尼西亞橋頭堡戰役
英美聯軍在北非地區新的行動計畫代號為火炬,1942年10月末,英軍第8軍已經通過第二次阿拉曼戰役控制了戰略主動。德國和義大利軍隊一路潰敗撤往利比亞,火炬行動的目標就是從另一個方向把軸心國軍隊趕出非洲,以美軍為主力的盟軍將在法屬北非的三個區域登入。當時,在北非的英軍委託美軍來完成這次軍事行動,另外,1940年法國戰敗後英法政府之間的積怨也促使美軍將作為主要力量展開火炬計畫。英軍不但在1940年法國戰敗前撤走了陸軍部隊,其後皇家海軍為了避免法國主要艦船落入德軍之手,還在Mers-el-Kebir港襲擊了法國海軍的部分船隻。英美軍方的假設為:美軍也許不會激起如果英軍作為火炬登入行動的主力而可能激起的法軍的仇恨。

1943年3月17日,美第2軍各兵團在航空兵火力準備和炮火準備之後最先轉入進攻。到3月20日,這些兵團順利突入米克納西地區,但未能繼續推進。3月20日,第8集團軍開始進攻。但是,盟國想沿海岸實施正面突擊以突破“馬雷特”築壘線的嘗試未能成功。直到3月27日夜間第8集團軍左翼兵團經過持久戰鬥後才得以向敵濱海集團的右翼迂迴,意第1集團軍方開始向北,向“瓦迪阿卡里特”既設陣地撤退。4月6日這些陣地被突破後,該集團軍有組織地撤至北傑比比納和恩菲達維爾地區,於此阻擊英美軍隊直至4月20日。4月19日夜間,盟國企圖從南面和西面向突尼西亞和比塞大方向同時實施突擊以突破固守突尼西亞登入場(200X140公里)的德意軍隊的防禦。盟國儘管占有很大的坦克優勢(1100輛對120輛)、火炮優勢(2000門對500門)和完全掌握制空權,但在兩個星期內仍未取得重大勝利。5月6日,盟軍在強大的航空兵火力支援下(5小時內出動2000多架次)恢復了進攻。5月7日日終前,英裝甲師突入突尼西亞並占領了該城。當日,美軍部隊進入比塞大。德軍倉皇向波尼半島退卻。德意軍隊受到盟國海軍從海上封鎖無法繼續防禦,加之沒有後送運輸工具,阿尼姆率德意軍被迫於5月13日投降

戰役意義

突尼西亞橋頭堡戰役-六聯發150mm火箭發射器
經過突尼西亞橋頭堡戰役,德意“非洲”集團軍群被殲。該集團軍群在突尼西亞損失30多萬人,其中被俘約24萬人(一說13—15萬人)。盟國攻占了地中海的整個北非沿岸,從而保障了地中海交通線的安全,並為進攻西西里島亞平寧半島創造了有利條件。英美軍隊在突尼西亞獲得了實施大規模進攻戰役突破敵預有準備防禦的經驗。使用空軍重兵支援陸軍的進攻引起了人們的注意。

人物簡介

突尼西亞橋頭堡戰役隆美爾
埃爾溫·隆美爾是二戰中德國最著名的將領,稍對世界軍事史有了解的人都會知道他那個著名的綽號——“沙漠之狐”。由於他在北非沙漠戰場的一系列驚人戰績和德國媒體和盟國媒體的瘋狂宣傳,他在世時就已成為一個具有傳奇色彩的軍人和德國人崇拜的偶像。

雖然隆美爾至死都在為第三帝國效勞,但他仍不失為一位戰績顯赫的傳奇式人物。在西方軍界,有人稱他為“戰爭動物”,稱他指揮的裝甲師為“魔鬼師”,英國人送給他“沙漠之狐”的美譽,有人甚至稱他為“二十世紀的漢尼拔”。這些顯然都是對於他出類拔萃的軍事造詣和戰術天才的肯定。

德懷特·戴維·艾森豪(Dwight David Eisenhower,1890年10月14日1969年3月28日)美國第34任總統

突尼西亞橋頭堡戰役艾森豪
1953年1月20日——1957年1月20日,1957年1月20日——1961年1月20日) ,陸軍五星上將。

他是格蘭特總統之後第二位職業軍人出身的總統。艾森豪是一個充滿戲劇性的傳奇人物,曾獲得很多個第一。美軍歷史上,共授予10名五星上將,艾森豪晉升“第一快”;出身“第一窮”;他是美軍統率最大戰役行動的第一人;他是第一個擔任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盟軍最高統帥;他是美軍退役高級將領擔任哥倫比亞大學校長的第一人;他的前途“第一大”--惟一當上總統的五星上將。

艾森豪是個戎馬半生,戰功卓著的美國總統。現代戰爭需要各方面的知識和人才。要使各方面的作用充分發揮,而不互相摩擦、自我消耗,就要有人從中協調。艾森豪在具體戰役指揮上可能不如巴頓、蒙哥馬利,但在協調各方面關係上極具才能。他以堅定、鎮靜而又平等待人的態度贏得了廣泛的信賴和支持。他還善於發現人才,所以蒙哥馬利、巴頓、范佛里特等一大批名將,都能為他所用。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