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窬

穿窬

穿窬,漢語辭彙。 拼音:chuān yú 釋義:指翻牆頭或鑽牆洞的盜竊行為,亦指進行這種行為的竊賊。

詞目

穿窬

拼音

chuān yú

字詞解析

穿:作動詞,穿過或鑿通牆壁。

窬 ,《說文》解釋為“穿木戶也”,鄭云:門旁窬也,穿牆為之如圭矣,即,門邊像圭形的小洞(圭,長條形,上圓或劍頭形而下方),功用是排出院內積水,供犬類進出通道,也是恭桶外運通道(故也稱恭桶為窬桶,另解,“窬”又有中空的意思,此外“窬桶”便是馬桶。);《字彙》說,“窬,通“逾”,逾牆曰窬。”即,從牆上爬過去。

穿窬,作動賓詞組,可理解為穿過門旁小洞;都作動詞解,可以理解為“穿過牆壁及從牆上爬過去”。無論何意,都是指“通過鑽洞和爬牆進行盜竊的行為”。

引證解釋

1、挖牆洞和爬牆頭。指偷竊行為。

《論語·陽貨》:“色厲而內荏,譬諸小人,其猶穿窬之盜也歟!” 何晏 集解:“穿,穿壁;窬,窬牆。”

《孟子·盡心下》:“人能充無穿逾之心,而義不可勝用也。” 趙岐 註:“穿牆逾屋,奸利之心也。”

漢·桓寬《鹽鐵論·利議》:諸生闒茸無行,多言而不用,情貌不相副。若穿窬之盜,自古而患之。是孔丘斥逐於魯君,曾不用於世也。

晉 葛洪《抱朴子·擢才》:“ 巢 許 獲穿逾之謗。”

明 何景明《躄盜》:“躄盜者,一足躄,善穿窬。”

2、指小偷。

《北史·隋紀下·煬帝》:“穿窬無所厝其奸宄。”

南朝 宋范曄《後漢書·陳忠傳》 :夫穿窬不禁,則致強盜;強盜不斷,則為攻盜;攻盜成群,必生大奸。

元 楊暹《西遊記》第二出:“公事問明如徹底,一生只怕問穿窬。”

清 蒲松齡《聊齋志異·於中丞》:“妝奩甚富,夜被穿窬席捲而去。”

梁啓超《新民說》八:“為穿窬者,雖以至醜極垢之名過毀之,其居也恬然。”

“窬”字又通“覦”字,故可解釋為:非分的希望、企圖,覬覦。例: 窺窬神器。――王僉《褚淵碑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