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白效應

空白效應

人在感知世界的時候,如果感知對象不完整,便會自然地運用聯想在頭腦中對不完整的感知對象進行補充,直至完整。人們對經過聯想去“補充”的感知對象,會產生更強烈的心理效應,不僅印象深刻,而且更容易記住。心理學上把這種現象稱為“空白效應”。

空白效應空白效應

概述

空白效應潘天壽款水墨鷹石圖軸
“空白”是關於藝術作品審美欣賞的概念。它指的是作品留給讀者想像和再創造的空間,讀者可以憑藉自身的文化素養,展開思維羽翼去思考,從而獲得對作品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把握。在書法作品中,一幅畫如能適當地留下不著色彩的空白,會收到“恰是未曾著墨處,煙波浩渺滿目前”的藝術效果;詩歌語言的跳躍,電影藝術的空鏡頭,也都能收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藝術感染力。廣告空白可以歸屬於廣義的背景,雖然它不直接裝載廣告信息,但它所具有的“迴旋餘地”有很強的審美促銷作用.在具體運用中,廣告空白經常通過語言組合、構圖形狀和刊播方式表現出來。這些都是空白效應。
此時無聲勝有聲。它是指在特定的環境中,語言變得蒼白無力,人們早已從作者描繪的場景,人物的心理活動、行為舉止了解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在演講的過程中,適當地留一些空白,會取得良好的演講效果,這就是空白效應。

教育啟示

在教學中,也存在著“空白”效應。教師要善於留白,如在表達方面留白,針對某些問題,教師不妨先不說出自己的觀點,讓學生去想、去說,讓學生有表達自己意見的機會。在實踐方面留白,給學生一個鍛鍊和實踐的機會,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在思考方面留白,教師應給學生思考分析的機會,讓學生獨立地思考、判斷和面對,學生的分析能力就會逐漸提高。在批評方面留白,批評之後,留有學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責備的時間。這樣學生就不會有一種被窮追不捨之感,反抗心理就會銳減。

教育原理

空白效應運用得恰到好處會帶來神奇的效果。在課堂教學中留下空白點,學生受後攝抑制的影響較少,在課堂中大腦可以得到積極的休息,由聽轉為思,容易記憶所學知識,而且更容易盪起想像的浪花,激起好奇的漣漪。

空白效應在課堂教學中留下空白點
一、空白效應在授課前的運用

上課鈴響,教師走進教室時,面對吵吵嚷嚷的課室,採用不同的處理方法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剛走上講台的教師也許會大聲疾呼制止學生吵鬧。可是任憑你如何大聲嚷嚷,如何生氣,學生也許都無動於衷,教室也許依然如故。而有經驗的教師則會一言不發走上講台,用威嚴的目光環視四周。這時,教室卻會奇蹟般迅速安靜下來。這就是空白效應帶來的效果:威嚴的目光和恰當的沉默讓學生更快地從吵鬧中醒悟過來——上課時間已到。

二、空白效應在課堂上的運用

心理學家經過研究分析得出:人們的注意分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兩種。無意注意是初級的、不持久的注意,而有意注意才是高級的、持久的注意。 據有關實驗表明:學生的注意力被引入課堂後,有意注意的持久性大約能維持20分鐘。在這之後,學生的神經便處於相對抑制狀態,注意力難以集中。教師應抓緊這寶貴的20分鐘,精心設計導語,然後通過新穎、富有趣味的教學內容或形式,提高學生情緒,吸引學生注意力,學習課文主要內容。其餘時間用討論、提問、講練結合等方式來充分調動一切有利因素,刺激人的眼、耳、鼻、手、腦等器官,鞏固課堂教學內容。把課堂的40分鐘都用來講授知識點,不給學生留下一點思考餘地,學生就會覺得疲備不堪。

三、空白效應在作業和考核中的套用

空白效應讓學生自己行動起來
對教師而言,由於學生的基礎參差不齊,布置同樣難度的作業比較難看出學生掌握程度如何。改革後,教師布置作業時,分成三個部分:第一,分層次布置作業,教師明確哪些作業是必做的,哪些是選做的。第二,作業照顧到不同程度的學生,給學生一個靈活掌握作業的餘地,防止“一刀切”。第三,根據學生在作業中反映出的問題,有目的地指導和幫助學生,及時調整授課進度,從而做到面向全體,培優補差,發現學生創新的火花。

相應地,在平時測驗、考試中,也允許學生留空白,允許學生重考,從中取最好的成績。這樣,一方面調動了學生積極性,使學習變成自覺的行動;另一方面,教師根據學生學習程度及時補救,使學生真正掌握知識。相反,那種因學生考不好就橫加指責、訓斥的做法,只會使學生以不健康的心態來對待考試——為了避免挨罵,往往會想方設法、不擇手段弄到高分數。

四、空白效應在批評中的套用

教育犯錯學生,恰當地套用空白效應也很重要。缺乏經驗的教師,喜歡喋喋不休地批評犯錯學生,使得學生心扉緊閉,有時甚至當場“頂牛” 對罵起來,既影響教師形象,又收不到教育效果。所以批評學生最好留有時間讓學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責備。這樣,學生就不會有一再被“窮追不捨”之感,反抗心理就會銳減,教育效果反而會事半功倍。其實,教師的一個眼神、一句問候、一句玩笑話有時也可以讓犯錯學生心領神會,心存佩服和感激。

對待愛面子和偶然犯錯學生,有經驗的教師往往是一邊繼續上課,一邊不動聲色用責備眼神掃射他一眼或眼睛瞧著別處,不點名批評某事。這樣既保全了學生的面子,又讓學生明白自己的過錯,教育目的就容易達到。

五、空白效應在使用過程中要注意的問題

留“空白”是一門藝術,不是一件簡單、隨意的事。一要掌握火候,二要精心設計,找到引與發的必然聯繫,並在點撥之後,使學生有聯想,有垂直思考與平面思考的交叉點。然後以“發問”、“激題”等方式的誘因激起學生的思維,從而使之上下聯繫,左右貫通,新舊融合,用所思、所慮、所獲填補思維空白點,獲取預期的效果。

繪畫套用

空白效應空白效應
中國畫家歷來喜歡在畫中留白,講究“知白守墨”,常以筆墨為“實”,留白為“虛”。留白即為“布虛”,而中國畫貴在布虛。人們在觀畫時“多不著眼於空處”,豈不知“無畫處皆為妙境”,意境是國畫藝術的靈魂。中國畫的筆墨空白在畫面上造成黑白虛實產生空靈的意境,能給人以無限的遐想和再創造的餘地,這便是中國畫空白“虛”的魅力所在。世間萬物皆是無中有實,實中有虛。“虛”與“實”是相對而言的,中國畫中的黑白虛實尤以虛中有實,實中有虛,大實大虛合理,小實小虛生動為佳,所謂“ 虛實相生”才能產生“妙境”。一幅好中國畫的作品空白的無形處能形成一種強烈的張力,產生無形的“場”效應,讓人在畫前駐足,不知不覺中進入畫中神遊,而 “氣韻”恰是來源於這無形的“空白”。

中國畫在以黑白為主的水墨畫世界裡,以黑白暗喻“有無”,以“有無”契合著宇宙大化流衍,所以自然界色彩斑斕的花草,競被單純的簡約為氣韻生動的水墨圖像,高山流水的蔥鬱疊翠可在黑白中演繹出萬千氣象。這正是中國繪畫形而上的特徵,也是中國畫空白、虛實體系形而上的顯現。其中黑為有,白為無,有包含著無,無暗喻著有,在“黑”與“白”的感性世界裡,既是深切體驗的表達,又是深刻表達的體驗,並有著認識論的含義。這種空兮、靈兮之氣氤氳的境界皆由黑白幻化而出,皆因“計白當黑”的特殊體驗所至。

國畫中的空白隨著物象的延伸,往往更加具有感染力,更加耐人尋味,給人以發揮想像的空間。畫面中每一處空白都是藝術家獨具匠心的神來之筆,是意到筆不到的精心設計,是形象的延續,是意境的升華。“此時無聲勝有聲。”這無聲就是國畫中的空白,惟有空白才能體現中國畫意在言外的特點。正因為空白所具有的無限豐富的意韻,才使其產生了變化無窮的“象外之象”、“ 景外之景”,形成了空靈、玄冥、幽遠、虛幻的境界以及廣闊無垠的想像天地,從而構成了中國畫超曠空靈的禪意美。“無畫處皆成妙趣”,中國畫對空白的精心安排是藝術境界升華的核心,它寓生命、激情於淡泊、曠遠之中,其黑白、虛實、濃淡、有無等自成風景。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