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罕默德六世[奧斯曼帝國蘇丹(土耳其君主)]

穆罕默德六世[奧斯曼帝國蘇丹(土耳其君主)]
穆罕默德六世[奧斯曼帝國蘇丹(土耳其君主)]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穆罕默德六世(Mehmed VI,奧斯曼土耳其文: محمد السادس), 全名穆罕默德·瓦希代丁·本·阿卜杜勒·麥吉德·本·馬哈茂德(Mehmet Vahdettin 或Mehmed Vahideddin,)(1861年1月14日—1926年5月16日)奧斯曼帝國第三十六代也是末代蘇丹(1918年—1922年在位)。他也是伊斯蘭教第一百代哈里發穆罕默德五世的弟弟。

生平簡介

個人簽名 個人簽名

穆罕默德六世(Mehmed VI,1861~1926) 奧斯曼帝國末代蘇 (1918~1922)。全名穆罕默德·瓦希代丁·本·阿卜杜勒·麥吉德·本·馬哈茂德。生於伊斯坦堡。在其兄穆罕默德五世(1909~1918在位)死後即位。為擺脫其兄在位時受青年土耳其黨人控制的局面,他解散了國民議會,親自主持朝政。

1920年3月中旬,英軍占領土耳其京都伊斯坦堡,穆罕默德與之勾結,宣布民族抵抗運動為非法,逮捕和流放主張抗戰的議員,並組織由英國提供武器的“哈里發軍”,參與鎮壓安納托利亞的民族解放運動。後經以凱末爾為首的革命者的堅決鬥爭,他曾一度被迫同意舉行選舉,以產生新的國民議會。

後在英、法等協約國不斷進行干涉,並逮捕和流放土耳其革命者的形勢下,穆罕默德屈於壓力,再次解散民族主義者占有多數席位的國民議會,並於1920年8月同協約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色佛爾條約》,使土耳其大片領土被列強肢解瓜分,從而激起各階層人民的強烈不滿。

以凱末爾為首的革命者在安卡拉重組大國民議會,正式成立臨時政府後,穆罕默德除只有任命 伊斯蘭教法官的唯一權力外,其蘇丹地位已形同虛設。

1922年11月1日,土耳其大國民議會通過廢除蘇丹體制,幾日後新政府批令以叛國罪對蘇丹定期開審,穆罕默德在英軍當局的庇護下,於1922年11月17日挈其幼子潛登英國軍艦逃走,奧斯曼帝國滅亡。穆罕默德先流亡到馬爾他島,後移居敘利亞,1926年在義大利聖雷默病故,葬於蘇萊曼清真寺內。

人物生平

親英皇子

穆罕默德六世本名馬吉德·本·馬哈茂德,生於1861年,他的母親是土耳其君主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寵愛的“白妃”。哈米德二世以殘暴黑暗著稱,被國人罵為“該死的阿卜杜爾”,但他對子女的教育卻不放鬆,馬哈茂德與幾十個兄弟從小不僅接受了正統的《古蘭經》教育,同時還要學習歐洲文化和西方宮廷禮儀。哈米德二世教誨孩子們最多的一句話是:“你們未來接手的帝國雖然很大,但已經衰老。”

當時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被稱為“歐洲病夫”,連軍隊都要依靠歐洲列強提供軍火和指揮,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能夠活到二十世紀,主要是因為列強相互爭鬥才勉強倖存下來,邱吉爾曾說過:“歐洲一直等待土耳其的死亡,可是年復一年,這個病人卻不甘死亡,衰弱的雙手依然抓住巨大家業的鑰匙不放。”

19世紀末,隨著歐洲國家分化為協約國和同盟國兩大陣營,伊斯坦堡宮廷里的各個派系也為土耳其的前途爭吵不休。不過,哈米德二世始終堅持一個信條,並長期向馬哈茂德兄弟灌輸:“土耳其必須永遠和英國站在一起,土耳其將盡一切可能乃至犧牲自身來維護對英國的信譽。”因為土耳其位於歐亞非三大洲會合處,英國肯定願意讓一個軟弱無能、乖乖聽話的土耳其橫踞在它通往印度的道路上。正是這種薰陶,使得馬哈茂德兄弟在一戰期間極力主張土耳其與協約國媾和。

動盪政局

1908年至1909年,受西方思想薰陶的青年土耳其黨兩度發起革命,強迫哈米德二世退位,馬哈茂德的哥哥登基,史稱穆罕默德五世,此人不學無術,連鄰國希臘、塞爾維亞在什麼地方都不知道,但青年土耳其黨領導人恩維爾帕夏卻喜歡將這樣的人捏在手裡,充當溫順的傀儡。

由於恩維爾帕夏奉行親德政策,邀請德國軍事代表團來整編土耳其軍隊,並多次公開以政府名義表示對德國皇帝的傾慕,這無疑讓土耳其站到了英國的對立面,也讓恩維爾帕夏成了馬哈茂德的政敵。馬哈茂德私下咒罵恩維爾帕夏是“只會用帽子思維的小丑”,認為他狂熱的泛土耳其主義思想將把帝國最後一點元氣給耗盡。儘管如此,馬哈茂德卻不得不把自己的女兒嫁給恩維爾帕夏以維護自己在政府內的地位。

無奈宣戰

1913年,土耳其拿出了三千萬美元向英國訂購了兩艘最先進的無畏艦,為籌措這筆巨款,馬哈茂德甚至拿出鑽石皇冠作為抵押。

1916年的穆罕默德六世 1916年的穆罕默德六世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土耳其起初本想中立,但時任英國海軍大臣的邱吉爾卻把土耳其推到德國人一邊。戰前,馬哈茂德代表穆罕默德五世多次央求和英國締結永久同盟,但每次都被英國人傲慢地拒絕。

1914年7月28日,即英國向德國宣戰的前夜,邱吉爾毫無道理地“徵用了”屬於土耳其的兩艘無畏艦,而且壓根不提賠償兩字。因為在邱吉爾眼裡,整個土耳其還不如這兩艘軍艦重要。英國沒收兩艘軍艦的訊息,給了土耳其政府當頭一棒,馬哈茂德恨透了傲慢的邱吉爾,不再阻止政府倒向德國一邊。11月,英土宣戰,結果英國艦隊出入黑海的通道被封鎖。

1915年,邱吉爾發動打通黑海海峽的加利波利戰役,沒想到他一直不放在眼裡的土耳其人會拚死抵抗,整個戰役變成對英國軍人的大屠殺,邱吉爾也因此丟官罷職。戰後,當邱吉爾再次遇到馬哈茂德時,承認自己當年忽視土耳其的存在,造成了後來可怕的“屠殺、痛苦和毀滅”。

帝國消亡

穆罕默德六世離開土耳其 穆罕默德六世離開土耳其

1918年,穆罕默德五世暴斃,馬哈茂德繼位成為穆罕默德六世。當時的土耳其已奄奄一息,六十萬士兵戰死或被俘,兩百萬人負傷,戰爭引起的饑荒和瘟疫奪去無數人的生命,青年土耳其黨政府也如風中殘燭,搖搖欲墜。穆罕默德六世登基後的第一件事便是下令解散國民議會,親自主持朝政,並不顧一切地向協約國乞和。

1918年10月30日,土耳其被迫與協約國簽訂和約。此後,英法意希聯軍占領土耳其大片領土,企圖肢解土耳其,盛極一時的土耳其面臨亡國滅種的危險,當時的英國首相勞合·喬治說:“我們用不著為土耳其將從(國際政治)舞台上消失而惋惜。”

在民族存亡的嚴重關頭,以凱末爾為首的土耳其民族抵抗運動舉起了反抗的大旗。穆罕默德六世內心是默許這一行為的,雖然英國人強迫他宣布凱末爾運動為“叛亂”,軍事法庭缺席宣判凱末爾死刑,出動“哈里發軍”參與協約國對起義軍的鎮壓,但穆罕默德六世暗示“哈里發軍”指揮官在前線作戰不要賣命,甚至慫恿部下向凱末爾起義軍倒戈。

飄零國外

穆罕默德六世離開祖國前做祈禱 穆罕默德六世離開祖國前做祈禱

但這一切並不能改變穆罕默德六世的政治命運,1922年11月17日,當凱末爾的軍隊即將開進伊斯坦堡前,穆罕默德六世與其幼子登上英國軍艦逃走,宣告奧斯曼帝國滅亡。直到上船的那一刻,穆罕默德六世仍堅信自己還會回來,此後他輾轉於馬爾他、義大利、法國、突尼西亞,中間多次寫信給土耳其總統凱末爾,希望能回到祖國,哪怕放棄皇位也在所不惜,但這些信均石沉大海。

1926年5月16日,穆罕默德六世在義大利孤獨地死去,他留給後人的遺言是:“ 我最大的哀傷不是退位,而是離開祖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