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綠蝽

稻綠蝽

昆蟲名,為半翅目,蝽科。中國甜橘產區均有發生。除了危害柑橘外,還為害水稻、玉米、花生、棉花、豆類、十字花科蔬菜、油菜、芝麻、茄子、辣椒、馬鈴薯、桃、李、梨、蘋果等。以成蟲、若蟲為害煙株,刺吸頂部嫩葉、嫩莖等汁液,常在葉片被刺吸部位先出現水漬狀萎蔫,隨後乾枯。嚴重時上部葉片或煙株頂梢萎蔫。

基本信息

簡介

學名: (全綠型),(點斑型),(黃肩型)。此種害蟲分布廣泛,寄生有水稻、豆類、柑桔、芒果、龍眼、荔枝、棉、煙、茶、花卉等許多植物;以成蟲為害龍眼、荔枝新梢嫩葉,致使嫩消萎蔫。

天敵:寄生於卵的跳小蜂等

形態特徵

稻綠蝽稻綠蝽

成蟲有多種變型,各生物型間常彼此交配繁殖,所以在形態上產生多變。

全綠型

稻綠蝽圖稻綠蝽圖

(代表型)體長12~16毫米,寬6~8毫米,橢圓形,體、足全鮮綠色,頭近三角形,觸角第3節末及4、5節端半部黑色,其餘青綠色。單眼紅色,複眼黑色。前胸背板的角鈍圓,前側緣多具黃色狹邊。小盾片長三角形,末端狹圓,基緣有3個小白點,兩側角外各有1個小黑點。腹面色淡,腹部背板全綠色。

點斑型

(點綠蝽)體長13~4.5毫米,寬6.5~8.5毫米。全體背面橙黃到橙綠色,單眼區域各具1個小黑點,一般情況下不太清晰。前胸背板有3個綠點,居中的最大,常為棱型。小盾片基緣具3個綠點中間的最大,近圓形,其末端及翅革質部靠後端各具一個綠色斑。

黃肩型

稻綠蝽稻綠蝽

(黃肩綠蝽)體長12.5~15毫米,寬6.5~8毫米。與稻綠蝽代表型很相似,但頭及前胸背板前半部為黃色、前胸背板黃色區域有時橙紅、橘紅或棕紅色,後緣波浪形。卵環狀,初產時淺褐黃色。卵頂端有一環白色齒突。若蟲共5齡,形似成蟲,綠色或黃綠色,前胸與翅芽散布黑色斑點,外緣橘紅色,腹緣具半圓形紅斑或褐斑。足赤褐色,跗節和觸角端部黑色。

病原

幼蟲在柳杉、檜等針葉樹、山茶、寬皮柑桔等常綠樹葉片之間和棕閭毛、稻草及屋頂內側越冬。到了4月份,移至麥類和十字花科蔬菜。第一次產卵植物,以馬鈴薯為主。1年發生3代。當食餌植物和溫度適宜時,幼蟲發育極快,1年可以發生4代。幼蟲,1齡期聚生在卵殼上幾乎不採食,2齡時開始為害,因其聚生性強,成群為害植物。食性雜,除番茄外,還為害水稻、玉米、棉花、大豆、柑桔、桃等32科145種植物。一隻雌蟲可產l一5個卵塊,l個卵塊約有200個卵。除去越冬成蟲,成蟲的壽命大約50天,世代可以重疊。

生物學特性

稻綠蝽以成蟲在各種寄主上或背風蔭蔽處越冬。廣東楊村、廣西桂林和貴州一年發生3代。在柑園中於4月上旬始見成蟲活動,卵產在葉面,30~50粒排列成塊,初孵若蟲聚集在卵殼周圍,2齡後分散取食,約經50~65天變為成蟲。第一代成蟲出現在6~7月,第2代成蟲出現在8~9月,第三代成蟲於10~11月出現。每年柑園大發生與夏、秋兩季水稻收割後在稻田為害的成蟲向柑園飛遷有關。此時大量稻綠蝽集於柑園吸食果汁,對鮮果品質影響極大,降低了商品價值。

生活習性

稻綠蝽形態圖稻綠蝽形態圖

一年發生4代,世代重疊,以成蟲在雜草叢中或在土、石縫、樹洞等隱蔽處越冬。雌蟲一生交尾1-5次,每交尾一次後產一次有效卵,卵聚產在葉背等處,每塊有卵19-132粒不等。初孵若蟲在原卵殼上棲息1-2後開始取食,取食後仍聚集原處棲息,2齡後逐漸分散活動。同型或異型的雌雄個體可以互相交配,所產子代有體型的分化現象。各型成蟲均為害龍眼與荔枝,於5-8月間為害較嚴重。

寄主

32科150種以上,包括番茄、馬鈴薯、白菜、甘藍、豆類等蔬菜作物。

防治方法

減少蟲源

冬春期間,結合積肥清除田邊附近雜草,減少越冬蟲源。

人工捕殺

利用成蟲在早晨和傍晚飛翔活動能力差的特點,進行人工捕殺。

藥劑防治

掌握在若蟲盛發高峰期,群集在卵殼附近尚未分散時用藥,可選用90%敵百蟲700倍液、80%敵敵畏800倍液、50%殺螟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40%樂果800~1000倍液、25%亞胺硫磷700倍液、或菊酯類農藥3000~4000倍液噴霧。

半翅目(二)

半翅目(Hemiptera),也叫異翅目。此類昆蟲俗稱蝽或椿象,由於很多種能分泌揮發性臭液,因而又叫放屁蟲、臭蟲、臭板蟲。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