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巧菜作巧花

種巧菜作巧花,七夕習俗。山東榮城有兩種活動,一種是“巧菜”,即少女在酒杯中培育麥芽,一種是“巧花”,也是由少女用麵粉塑制各種帶花的食品。

簡介

齊魯大地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發源地之一,自然對於文化的沉澱和繼承發揚有著自己的獨特的理解和獨具特殊的地方,七夕節亦是如此。眾所周知,在山東膠州灣一帶,人們有著拜七姐神的七夕習俗,而在山東另外一個地方,榮城則有著另外的一個七夕風俗,那就是種巧菜,作巧花。[1]

記載

《東京夢華錄》中記錄了北宋汴京的巧食:“以油麵糖蜜,造為笑靨兒,謂之果食,花樣奇巧。”《清嘉錄》則記載了當時吳地的巧食:“以面和糖,製作薴結。”膠東地區習慣用麥芽糖和面,做成圓形和半圓形的兩種巧果,男子吃圓的,女人吃半圓形的。各種巧食做成後,都要陳列到庭院中的几案上,好像要請天上的織女來品評。然後大家一面觀賞著遙遠的夜空,一面吃著各種巧食,認為這樣會使人變得靈巧。

做法

巧花巧花

所謂種巧菜,就是說,在七夕節之前,女人們會拿出來一些種子,把這些種子種在酒杯當中,好生培育,培養出來的菜芽即為巧菜。等到七夕節哪天,各家女人們都把自己培育的巧菜拿到一起來,比較比較,看看誰的巧菜最為茂盛漂亮,就說明誰的手藝精巧,這樣人們就會相信仙女們,就會給誰帶來生活的美滿,以及滿足她的願望,包括選中自己的如意郎君等等。
所謂做巧花,也就是說七夕那天,各家女人們都聚到一起來,用白面製作各種花型的麵食”,然後一起享受這樣的七夕節美食,同時也會把小孩子們都叫到一起來,分享節日的快樂和美味。
可以看得出來,在山東,在榮城,女人們是七夕的絕對主角,是她們施展自己的才華和巧藝的最好的時機,不僅能夠可以無限大的達成自己的願望,而且還能夠給所有的人們帶來節日的歡聲笑語,營造一個歡樂祥和的七夕節日。

七夕的習俗

今天是七夕,節日夜晚,人們或抬頭觀看牛郎織女的鵲橋相會,或在瓜果架下偷聽兩人在天上相會時的脈脈情話,由於地域文化的差異,同一個七夕節,在各地的節日活動內容也各不相同,反正是豐富多彩。不過最普遍的習俗,就是女士們在七月初七的夜晚進行的各種乞巧活動。
接露水| 拜魁星| 漂針試巧| 南瓜棚下聽悄悄話| 拜織女| 種生求子| 蛛網乞巧| 結紮巧姑 | 七夕儲水 | 種巧菜作巧花 | 拜七姐神 | 染指甲| 迎仙 | 七夕香橋會| 七娘會| 拜床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