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標本

移民標本

移民標本是指因國家重大工程施工而導致原住民頻繁搬家的現象。但這一切都是因為這是國家需要,移民們沒有半點怨言。

背景

政府組織當地庫區人集體搬家政府組織當地庫區人集體搬家

1958年丹江口大壩開工,1959年淅川縣2.2萬人移民青海,1961年大壩圍堰壅水,丹江岸邊淅川縣又有2.6萬人搬出庫區。1962年大壩工程因質量問題暫停,遷出的大部分移民又返回庫區。1964年,中央同意丹江口水庫工程恢復施工,移民問題再次成為社會關注熱點。
那一次搬遷從1966年持續到1968年,分3批近7萬人被分別搬遷到湖北的三個地區。從1971年開始到1978年因水庫加高,淅川縣8萬多人搬遷到縣內其他地區。

老人的煩惱

搬遷最難的是老人,年輕人好說。但是老人們多數不願離開故土,這樣就出現了這種情況,為了搬遷一個老人,可能要動用十多個親屬來勸說,子孫不行,就找親戚朋友。但老人為了不連累兒孫,也只有搬遷。

貧困的生活

淅川縣地處豫鄂陝三省接合部,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核心水源區,因地域內的丹江口水庫成為2014年北京市的水源地,這個擁有67萬人口的縣城,四分之一都要搬離故土。

2003年國家頒布丹江口庫區停建令,國家、集體和個人都不允許在庫區投入建設,準備隨時啟動搬遷和移民工程。為此,很多移民的生活條件和發展受到嚴重製約。
“停建令”還同時停止基礎設施投入,庫區人出現了吃水難、用電難、出山難等一系列問題,全國各地的農村都在改革開放,在這裡完全看不到,這裡成了“最落後的部落”。

有報導採訪團來這裡看完後回去寫新聞說,北京一杯水,移民幾滴淚。

搬遷時間

2008年,丹江口庫區移民安置工作開始實施,原本中央要求4年完成搬遷,但是河南省提出“四年任務,兩年完成”。
對此,南陽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庹軍解釋,搬遷是第一步,第二步還要穩定、要發展、要致富,所以必須給後邊的工作留出足夠的時間。如果拖到2013年,肯定影響到工程建設和移民村的發展穩定。此外,2008年正逢全球金融危機,搬遷儘快啟動,儘快投資,也有利於拉動內需,促進河南經濟發展。
然而計畫雖好,實行卻難。搬遷初期,沒有任何經驗可循。從2008年開始,淅川縣開始搬遷10個村的1.1萬人,這次試點搬遷用了將近一年的時間,最後很多幹部都接近精神崩潰。
試點期間,淅川縣全體村幹部投入到搬遷,其他工作都暫時放下,全市圍繞搬遷工作開展。早上5點多出門,晚上最早10點半到家,每個人精疲力竭。

補貼發放

移民後的生活問題,是移民領域的普遍難題。按照國家標準,移民每人每年國家給予600元的補貼,一直發放20年,同時搬遷初期一年內每人每月還要額外發100元。

村幹部認為,移民後的新生活要靠自己努力,比如有的人家已經開始謀第三產業,搬下山後養殖蠍子想致富的門路。

南陽市移民局負責人表示,南水北調的補貼資金全部實行公開制,該發多少怎么發相關檔案都公開公示,這個款項各級機構都不敢截留。
該領導也承認,當地政府財政壓力極大,整個丹江口庫區移民復建項目200個,包括房子等項目因物價上漲等原因,超出國家的預算撥付,全部由地方財政承擔,同時地方政府因庫區水質的安全,大量關停污染企業或危險項目,地方財政損失數十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