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莊公

秦莊公

秦莊公(?―公元前778年),嬴姓,趙氏,名其(先秦時期男子稱氏不稱姓,雖為嬴姓,卻不叫嬴其),秦仲長子,西周時期諸侯國秦國國君,公元前821年—公元前778年在位。周宣王六年(公元前822年),秦仲被西戎攻殺,太子其即位,是為秦莊公。

人物生平

繼任君位

秦莊公,嬴姓,趙氏,名其,是秦仲的長子。秦仲二十三年(公元前822年),秦莊公的父親秦仲在討伐西戎的戰役中陣亡,秦莊公於是繼任國君之位,成為秦國第五任國君

禹鼎-秦莊公禹鼎-秦莊公

擊敗西戎

秦莊公元年(公元前821年),周宣王召見秦莊公兄弟五人,派給他們七千士兵,讓他們率領前往討伐西戎,秦莊公一戰擊敗西戎。周宣王於是封秦莊公為西垂大夫,並將原

秦莊公為防備尚居隴右西部的戎人東犯秦莊公為防備尚居隴右西部的戎人東犯
大駱之族所居住的犬丘(甘肅天水市西南禮縣一帶)之地賜給秦莊公。

因病去世

秦莊公居住在先祖故地西犬丘,生下三個兒子,長子名叫世父。世父說:“西戎殺死我祖父秦仲,我不殺死戎王,就不敢進城安居。”,於是率軍攻打西戎,將太子之位讓給次子秦襄公。

秦莊公四十四年(公元前778年),秦莊公去世,秦襄公繼任國君之位。

收復祖地

秦仲戰敗被殺,是個歷史悲劇,是嬴秦發展史上的一次嚴重挫折。但是時隴上之秦國力畢竟已有較豐實的基礎,不至於因此次軍事失利便一蹶不振。再者,秦仲家族興旺,後繼有人,故很快便出現了轉機。當然,轉機的主導性因素還是非同一般的周、秦關係和周宣王打敗西戎的決心。在共同抗戎的問題上,周人與嬴秦早已經“同呼吸,共命運”了。

史記·秦本紀》曰: “秦仲立二十三年,死於戎。有子五人,其長者日莊公。周宣王召莊公昆弟五人,與兵七千人,使伐西戎,破之。於是復予秦仲後,及其先大駱地犬丘並有之,為西垂大夫。”這一次周宣王是鐵了心要與西戎決一勝負了。他把秦仲的五個兒子召集起來,進行伐戎的動員。而且,這次不再只是精神上的激勵,而是以軍力援助為前提的。“與兵七千”,這在當時可不是個小數目。西周春秋時代,戰爭的主要形式是車戰。當時的戰車上載甲士三人,左主射,右主伐,中主御,而每一乘戰車,又配備步卒十人。交戰時車馳卒奔,互相應合。七千戰士,可配戰車七百乘,可謂軍力雄厚。懿王時的名器《禹鼎》記述一次伐戎戰爭,兵力僅有“戎車百乘,斯馭百,徒千”。春秋時期戰爭規模已逐漸增大,但轟動一時的城濮之戰,晉國也不過才出動兵車七百乘。宣王派兵七千協助嬴秦伐戎,確係一次空前的投入。宣王時的《多友鼎銘》,記載與獫狁的一場重大戰役,俘獲戰車127乘,斬首356人,其規模與這次周、秦聯軍的伐戎行動差不多。對於宣王初年的周王室來說,這已是很高規格的軍事部署了。據李學勤先生考證,傳世器不其簋蓋的銘文,講的就是秦莊公這次伐戎之役。銘文說:“朔方獫狁,廣伐西俞,王命我羞追於西。”獫狁即犬戎,金文中恆用獫狁而不用犬戎。“西俞”之“西”,和“追於西”之“西”,是具體地名,就是犬丘的古稱。“西俞”,即西地之域。銘末言不其受賞賜後, “用作朕皇祖公伯、孟姬蹲簋”,以志紀念。莊公祖父名公伯,不為其父其母,而為其祖父祖母作祭器,大概與周、秦共行的昭、穆制有關,在祭統中祖與孫屬同一系列。從銘文內容看,這次伐戎戰役打得相當艱苦,並且轉戰了好多地方。最後周、秦聯軍終於打敗了犬戎,重新控制了隴山以西的局勢,雖不能說徹底解除了西戎對嬴秦的威脅,但總算遏制了戎人的猖獗勢頭,史載戎人“由是少卻”。通過此役,嬴秦從犬戎手中把已被犬戎占領了二十多年的西垂奪了回來,並乘勝擴展地盤,將隴上秦域同西垂地區聯成了一片。秦莊公於此役後繼承了君位,號稱“西垂大夫”。

名字的考證

李學勤先生指出,據《史記.十二諸侯年表》,秦莊公名其,先秦行文“不”字常用作無義助詞,僅表語氣,故“不其”即其,也就是秦莊公。莊公之稱“公”乃後來的追稱。不其簋乃莊公自作器,故直用己名。銘中顯示,這次伐戎行動的總統帥為“伯氏”,他上對周王負責,下可指揮不其。按先秦的親稱習慣說,對伯父和同輩長兄均可稱伯,李學勤先生認為此伯氏乃莊公之兄。但《秦本紀》卻有明文,說秦仲的五個兒子中, “其長者曰莊公”。李先生解釋說,莊公“也許不是最年長的”,也就是說,莊公還有個兄長,被司馬遷忽略了。我想對李先生的說法略加修正。我認為銘中的“伯氏”非莊公兄長,而是莊公的伯父。秦仲之“仲”,乃以排行人名,說明他還有個長兄(或庶長兄),依周王室用人的慣例,關係密切的屬國,國君之伯、叔父或兄長常有在王室供職者。此類事例多不勝舉。此“伯氏,即秦仲之兄、莊公之伯父而為王室重臣者。他就是受宣王之命帶領七千人馬去秦地作戰的統帥。“與兵七千”是說派七千軍隊前往助秦攻戎,而不是說把這七千軍隊送給秦國。當時的軍隊都是按國人的村社結構與井田配置編制的,是決不可能把歸屬權交出去的。這七千人,周王必然要派軍事長官統率。以那時的周秦關係及軍力對比說,這個“伯氏”是最合理的受命者。他既是王室大臣,又是嬴秦的家族成員,而且還是莊公弟兄們的長輩,由他擔任這次伐戎之役的最高統帥,是非常合適的。銘中他稱莊公為“汝小子”,也正符合其長輩身份。我們還應當注意到一點,伐戎勝利後,伯氏對不其有“錫汝弓一,矢束,臣五家。田十田”的獎賞,這表明當時莊公尚未繼承君位,否則伯氏無權也無須作這種規格的賞賜。情況可能是這樣:秦仲戰死後,周宣王派伯氏去隴上暫主秦事,以伐戎為急務,並未匆匆忙忙地冊封新的嬴秦首領。待伐戎勝利,局面穩定後,方據戰功而冊封了莊公。《秦本紀》言收復了西垂,將隴上秦地與大駱故地聯成一片後,莊公方“為西垂大夫”,這與我們上述推測是一致的。

遷都

出於對祖邑故都的嚮往,莊公將秦仲時代嬴秦在隴上的部族活動中心,又移至西垂,故《秦本紀》言“莊公居其故西犬丘”。由於西垂作為嬴秦舊都已有悠久的歷史,並非新辟之邑,所以不存在地名轉移問題。而且,隴上之秦邑也並未放棄,仍為秦人所據有。當然其“秦”地之名也無需變。因此,莊公之居犬丘,地名不受影響,西垂地區從未擁有過“秦”之名。《秦本紀》載莊公在位44年,這段時間內,局勢相對平穩,嬴秦國力也有了較大的恢復和發展。

歷史貢獻

以他機智勇猛的軍事才能帶領將士打敗西戎,不僅為父報仇,更為國家的統一和興旺做出了歷史上的貢獻。是中國古代值得銘記的君主。在中國的古代歷史上秦莊公的史料記載也是後人研究中國古代歷史的重要文獻。

秦國君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