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帝國全天星台遺址與源流考

夏時期,國家級簡化式全天星台組合已經出現,萌生了“天國”,占星基本理論已經產生。 殷商時期,祭星、占星文化繼續發展,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便有大量的星占卜辭。 書中附有秦帝國部分郡治、縣治、軍城、亭障、長城等的星台設定圖,還附有重要天文器物。

內容介紹

《秦帝國全天星台遺址及其源流考:考證分冊》主要內容:古代天文學是在觀星、祭星、占星活動中孕育和發展起來的。中國古代觀星、祭星、占星文化的簡化形式在新石器時代的一些部落中就已具雛形,考古界發現的距今6000多年仰韶文化時代的星圖,是用蚌殼表示東方的龍、西方的虎。而在黃土高原龍山文化客省莊二期的一些部落中已用泥石柱表示太陽而予以祭占,或用土台、石堆來表示所崇拜的星象,用以觀星、祭星、占星。夏時期,國家級簡化式全天星台組合已經出現,萌生了“天國”,占星基本理論已經產生。殷商時期,祭星、占星文化繼續發展,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便有大量的星占卜辭。四川廣漢三星堆就是方國用來表示參宿的土台,用以祭、占。西周時期,可能只祭、佔畢星台。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占星學說日趨完整。石氏、甘氏、巫鹹三家的星象理論已逐漸統治了整個社會的方方面面。星台組合的藝術形式則發展為女媧補天形。全天星台多而集中的地方,甚至用“楨林”來命地名。《漢書·地理志》中稱陝西榆林為“楨林”,“貞”便是“貞卜”、“星占”,地名“楨林”,也就是星占台成林。到了秦帝國時期已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將全天可見可名的星座星官332個,在地面上仿照星象以夯築或鏟削成土台予以表示,總數達1424個,占地面積達到2.8萬平方公里。星台分布範圍,東臨黃河,西界大邊長城,南起秀延河下游,北達鄂爾多斯高原東北部。分屬陝西省榆林市清澗、綏德、吳堡、米脂、佳縣、靖邊、橫山、子洲、榆陽區、神木、府谷11個縣(區)、延安市子長縣以及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屬準格爾旗、伊金霍洛旗,占據了大半個秦上郡。總體輪廓仍為女媧補天狀,其布置方法將女媧星台群劃分為九層天,每層天各有內容,總體反映人類社會和國家的現實與意志,進而將全天星象重新予以組合、布置,做到了天、地、人融為一體。除此之外,郡、縣甚至每個軍城、亭障都有自己所祭占的星台,祭占祈求主要是軍國大事。然而,這些曾經統治和主宰中國古代社會的祭星文化,已被歷史淹沒並絕少記載,變得異常神秘了。
本課題利用航測成果並進行實地考察,將秦帝國全天星台遺址精確地繪製在地圖上,並以表格的形式予以編排和考證。作為沿革,它反映了秦帝國之前(龍山文化客省莊二期)的一些典型部落、夏帝禹時、晉(春秋中晚之際)、戰國魏、戰國秦(中期)的簡化式全天星台的布置、祭祀、觀星情況,以及後續——西漢帝國和前秦王朝的祭祀、觀象內容。書中附有秦帝國部分郡治、縣治、軍城、亭障、長城等的星台設定圖,還附有重要天文器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