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代皇陵

秦代皇陵

秦始皇陵位於陝西省西安市以東30公里的驪山北麓(另兩資料分別為:秦始皇陵位於臨潼以東5千米處的下河村。秦始皇陵位於西安市以東35公里的臨潼區境內,),它南依驪山的層戀疊嶂之中,山林蔥鬱;北臨逶迤曲轉、似銀蛇橫臥的渭水之濱。高大的封冢在巍巍峰巒環抱之中與驪山渾然一體,景色優美,環境獨秀。陵墓規模宏大,氣勢雄偉。陵園總面積為56.25平方公里。陵上封土原高約115米,現仍高達76米,陵園內有內外兩重城垣,內城周長3840米,外城周長6210米。內外城廓有高約8—10米的城牆,今尚殘留遺址。墓葬區在南,寢殿和便殿建築群在北。

基本資料

秦代皇陵秦代皇陵
秦代皇陵
秦朝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制國家。秦始皇開創的陵寢制度對以後歷代帝王陵園建築影響是最大的。秦始皇時,陵園的布局既繼承了秦國的陵寢制度,同時又吸收了東方六國陵寢的一些作法,規模更加宏大,設施更加完備。總體上仿照都城宮殿的規劃布置,充分體現了中央集權制封建皇權的至高無上。
秦朝開始在陵區附近設定城邑,並以陵號來命名。比如秦始皇所建的驪邑。同時,秦延續了建造用於祭祀的建築的作法。秦始皇生前就在渭水南面為自己建立了宗廟,設立了神主,並且在陵側建立寢宮,擺設衣冠用具以便就近接受日常祭祀。
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在今天陝西臨潼縣城東的驪山北麓,是保存至今的中國最大的帝王陵墓之一。八十年代末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秦始皇是中國封建社會初期偉大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結束了戰國時代的分裂局面,統一了六國,對國家發展作出了貢獻。他即位以後就開始在驪山建設他的陵墓。統一中國之後,他又從全國各地徵調了幾十萬人參加建陵工程。秦二世時又繼續修建,前後費時將近有四十年,並且一直到秦滅亡,陵園還沒有全部峻工。工程之浩大,在歷史上是罕見的。據史料記載,秦始皇陵墓內建築有各式宮殿,陳列著各式的奇珍異寶,以人魚膏為燈燭、水銀為江海,還裝置有許多弓弩,以便射殺入墓的人。秦二世在埋葬秦始皇時,下令始皇宮內沒有子女的宮女全部殉葬。為了防止泄密,參加修建墓葬的工匠都被活埋在墓里。秦滅亡之後,項羽入關,動用了幾十萬士兵發掘陵墓,隨葬品被洗劫一空,寶物運了一個月還沒有運完。秦始皇陵的地上建築也被大火燒盡。傳說後來有一個牧羊人尋羊,進入墓室,因為持火照明,引起了地宮失火,延燒三個月都沒有熄滅。唐代末年,黃巢農民起義軍進入長安也曾經發掘秦始皇陵。五代時軍閥溫韜又以籌軍餉為名,再次大規模地盜掘秦始皇陵。歷經兩千多年的風雨侵蝕和人為破壞,現在秦始皇陵園地面上的建築已經蕩然無存,只剩下一座巨大的墳丘。
據歷史學家考證,秦始皇陵區位於驪山北麓的前部,範圍相當廣。陵園在陵區的中部,有內外兩重城垣,從平面圖上看像一個南北長的回字形。內城的四個角上都建有角棱。陵墓在內城南部,陵墓的地宮接近方形,周圍有磚坯砌成的牆。從秦始皇開始,帝王的陵園專門設寢殿,寢殿離墳丘不遠,中間有石子路相通。
在陵區里發現了大量分布的陪葬坑、殉葬墓和從葬坑。從陪葬坑裡發掘了珍禽異獸坑和銅車馬坑 ,通體彩繪並裝飾有大量的金銀,製作相當華麗精美。殉葬墓里的殉葬者有男有女,是被殺戮後一齊掩埋的。從葬坑排列密集有序,坑裡埋有跪坐的陶俑和馬骨,大約是宮廷的馬廄和養馬的僕役。
秦始皇陵園裡最壯觀、最引人入勝的莫過於兵馬俑了。兵馬俑軍隊象徵了秦始皇東征六國的軍隊和出行的儀仗隊,形象地再現了秦皇掃六合的雄壯景象。據學者介紹,這些兵馬俑的製作一般是先按不同的部位分別用陶模翻出胎型,然後進行粘合,再細細雕塑外部,塗上鮮艷的彩色。這些俑外表的色彩經過幾千年的剝蝕大部分已脫落,經過修復還原後,這些色彩顯得十分壯麗和諧。俑的造型因出身、地位、經歷的不同而顯出不同的特徵和表情。它們不僅裝束服飾不同,而且神態各異,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堪稱中國古代藝術的典範。
秦二世陵
秦二世皇帝胡亥墓,在今天的陝西省西安市的曲江池南岸,大雁塔東南。
胡亥是秦始皇少子。他隨父出遊時,中途秦始皇去世,丞相李斯趙高假造聖旨,殺死太子扶蘇,胡亥被立為帝。他在位期間,趙高專權殘殺公子、公女和大臣,加重了對農民的剝削和壓迫,使社會矛盾迅速激化。後來,趙高為了篡位,逼胡亥服藥自殺。埋葬在宜春苑。
秦二世的墓呈半圓形,封土低卑,與它東南面的杜陵少陵那種高聳的封土相比,顯得備感荒涼可憐。清代乾隆年間,陝西巡撫曾在墓旁立有石碑一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