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心理學的建立

德國著名心理學家艾賓浩斯(Ebbinghaus,H.)說過:“心理學有一個很長的過去,卻只有一個短的歷史。”這句話正確地概括了心理學發展的歷史事實。


自古以來人們就對心理現象有著濃厚的興趣,古代中外哲學家、思想家在說明物質和意識的關係的時候,都闡述過他們對心理現象的觀點。也有學者通過觀察和總結自己的經驗,發現一些帶有規律性的現象。這些思想觀點和發現,有些至今仍有參考的價值,甚至今天看來仍然是正確的。
例如,孔子說:“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即認為人生而俱有的本性是相近的,後天生活才造成人之間很大的差別。在人性的善惡問題上,孟子是主張所有的人都是性善的;荀子主張所有的人都是性惡的;世碩主張人性是有善有惡的;告子則主張人性都是無善無惡的。在先天遺傳和後天環境對人的發展的影響的爭論上,中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在西方,兩千多年之前,古希臘哲學家、醫生,被稱為西方醫學之父的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把人分為四種類型,即膽汁質、多血質、黏液質和抑鬱質,並解釋說,這四種類型是由人體內四種液體所占的比例不同造成的;後來,古希臘的蓋倫(Galen,C.)提出了氣質這個概念,把希波克拉底的分類叫做人的氣質類型。由於他們對氣質類型的劃分比較符合實際,所以至今還沿用這四種氣質類型的名稱。
古代的心理學思想還可以舉出許多有價值的觀點,但是,那時對心理現象的研究用的是思辨和總結自己經驗的方法,所以對心理現象的看法,只能說是一種心理學思想,而沒有使心理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19世紀以前,心理學一直隸屬於哲學的範疇。
直到19世紀中葉,由於對心理現象的研究引進了實驗的方法,才使心理學成為一門實證的科學,並最終從哲學中分化出來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
雖然這一時期心理學的實驗研究有很多成果,例如,德國生理學家韋伯(Weber,E.H.)1840年發現了差別感覺閾限的定律,即韋伯定律;1860年德國心理學家費希納(Fechner,G.T.)在韋伯定律的基礎上開創了心理物理學的新領域;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開創了記憶的實驗研究,等等。但是,對心理學的發展影響最大的要數德國心理學家馮特(Wundt,W.)了。他創建了世界上第一個研究心理現象的實驗室,相繼創辦《哲學研究》和《心理學研究》,出版了大量的心理學著作,培養了大批學生,這些人後來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範圍內對推動心理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為紀念馮特對心理學的貢獻,人們把他於1879年在萊比錫大學建立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看作是科學心理學誕生的標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