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波媚·秋到邊城角聲哀

秋波媚·秋到邊城角聲哀

這首詞寫於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秋天,陸游四十八歲。當時他在南鄭(今陝西漢中市)任四川宣撫使司幹辦公事兼檢法官。這首詞反映了作者關心戰事的進展、急於收復長安的熱望與堅定的必勝信念。與陸游其他詩歌一樣,詞里洋溢著濃厚的愛國激情。

概況

【作品名稱】秋波媚·秋到邊城角聲哀
【創作年代】南宋
【作者姓名】陸游
【作品體裁】

原文

秋波媚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興亭望長安南山
陸游
秋到邊城角聲哀,烽火照高台。悲歌擊築①,憑高酹酒②,此興悠哉!
多情誰似南山月,特地暮雲開。灞橋煙柳③,曲江池館④,應待人來。

作者

陸游

陸游陸游
 (1125-1210)南宋詩人、詞人。字務觀,號放翁,南宋浙江紹興人。一生著作豐富,有數十個文集存世,存詩9300多首,是文學史上存詩最多的詩人。陸游具有多方面文學才能,尤以詩的成就為最,在思想上、藝術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稱,不僅成為南宋一代詩壇領袖,而且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是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詞作數量不如詩篇巨大,但和詩同樣貫穿了氣吞殘虜的愛國主義精神。有《放翁詞》一卷,《渭南詞》二卷。

注釋

①築:古擊弦樂器,演奏時,以左手握持,右手以竹尺擊弦發音。
②酹(lèi)酒:將酒倒在地上,表示祭奠或立誓。
③灞(bà)橋:在長安(今西安市)東面的灞水之上,為唐人送別之處。
④曲江:曲江池,位於長安(今西安市)南郊,曾是唐時極為富麗的優美園林。

譯文

秋意來到邊城,聲聲號角哀鳴,烽火映照著高興亭。擊築高歌,站在高處把酒向國土,引起了收復關中的無限興致。
誰能像多情的南山明月,把層層的暮雲都推開了?灞橋邊的如煙翠柳,曲江池畔的美麗樓台,應該在月下佇立,等待著宋軍收復失地,勝利歸來。

鑑賞

這首詞寫於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秋天,陸游四十八歲。當時他在南鄭(今陝西漢中市)任四川宣撫使司幹辦公事兼檢法官。在這一時期當中,陸游積極向宣撫使王炎獻計獻策,前方的有利形勢以及軍旅中的實際生活激發起作者收復長安的強烈願望。這首詞反映了作者關心戰事的進展、急於收復長安的熱望與堅定的必勝信念。與陸游其他詩歌一樣,詞里洋溢著濃厚的愛國激情。
上片寫登高酹酒。開篇二句描繪西北前線的秋色與緊張的戰鬥氣氛,哀怨的號角聲與烽火的光焰交織在一起,渲染出一幅有聲有色的邊地前線的雄渾畫面,為詩人登高酹酒提供了一個十分開闊的背景?“悲歌擊築,憑高酹酒,此興悠哉”三句,詩人正面出場,通過兩個具有典型意義的動作,展示出詩人熱愛祖國而又無比樂觀的襟懷。一是"悲歌擊築",用荊軻刺秦王的故事,表示誓死奪取勝利的決心;二是"憑高酹酒",這裡不只是奠祭為國捐軀的將土,更重要的是預祝收復長安,獲得全勝。"此興悠哉"一句,無保留地抒發了這一壯志豪情,並引出下片。
下片寫遙望長安,期待勝利。"多情誰似南山月,特地幕雲開"二句,以擬人的手法,移情於景。作者高興地發現,原來漂浮的暮雲不知何時已經散去,展露出十六日晚上分外皎潔的明月,把詩人遙望中的長安照得如同白晝一般。這南山的明月,道是無情卻有情,詩人對此又怎能不喜出望外呢!正是因為有了這樣一個良好的自然條件,詩人站在高興亭上,放眼遠望,把想像的射程,從南鄭瞄向長安,目標是如此集中、清晰。詩人仿佛真地看到長安城外灞橋兩岸的煙柳在迎風搖擺,長安城南的曲江,無數亭台樓館都一齊敞開大門,正期待南宋軍隊早日勝利歸來。
這首詞以形象的筆墨和飽滿的感情,描繪出上至"明月"、"暮雲",下至"煙柳"、"池館"都在期待宋軍收復失地、勝利歸來的情景,具有明顯的浪漫主義情調。詞中大膽的想像、擬人化的手法增添了這首詞的韻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