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興亭望長安南山》

《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興亭望長安南山》

《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興亭望長安南山》這首詞是陸游寫於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秋天,反映了作者關心戰事的進展、急於收復長安的熱望與堅定的必勝信念,詞里洋溢著濃厚的愛國激情。

《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興亭望長安南山》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興亭望長安南山
這首詞寫於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秋天,陸游四十八歲。當時他在南鄭(今陝西漢中市)任四川宣撫使司幹辦公事兼檢法官。在這一時期當中,陸游積極向宣撫使王炎獻計獻策,前方的有利形勢以及軍旅中的實際生活激發起作者收復長安的強烈願望。這首詞反映了作者關心戰事的進展、急於收復長安的熱望與堅定的必勝信念。與陸游其他詩歌一樣,詞里洋溢著濃厚的愛國激情。

詩詞正文

《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興亭望長安南山》《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興亭望長安南山》
秋波媚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興亭望長安南山

陸游
秋到邊城角聲哀,烽火照高台。悲歌擊築,憑高酹酒,此興悠哉。
多情誰似南山月,特地暮雲開。灞橋煙柳,曲江池館,應待人來

譯文

邊城的角聲烽火,淪陷區內的煙柳與池館,迭映成一幅悲壯的戰地景觀。終南山的月亮特地衝破暮雲,普照長安的城池,也象徵著詞人收復中原的必勝信念。

寫作背景

《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興亭望長安南山》《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興亭望長安南山》
陸游一生,懷著抗金救國的壯志。四十五歲以前,長期被執行投降路線的當權派所排擠壓抑。孝宗乾道八年(1172),陸游四十八歲。這年春天,他接受四川宣撫使王炎邀請,來到南鄭,擔任四川宣撫使公署幹辦公事兼檢法官,參加了九個月的從軍生活。南鄭是當時抗金的前線,王炎是抗金的重要人物,主賓意氣十分相投。高興亭,在南鄭內城的西北,正對南山。長安當時在金占領區內,南山即秦嶺,橫亘在陝西省南部,長安城南的南山是它的主峰。陸游在憑高遠望長安諸山的時候,收復關中的熱情更加奔騰激盪,不可遏止。集中有不少表現這樣主題的詩,但多屬於離開南鄭以後的追憶之作。而這首《秋波媚》詞,卻是在南鄭即目抒感的一篇,情調特別昂揚,充分顯示了詞人的樂觀主義精神。

注釋

《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興亭望長安南山》陸游

上片從角聲烽火寫起,烽火指平安火,高台指高興亭。《唐六典》說:“鎮戍每日初夜,放煙一炬,謂之平安火。”陸游《辛丑正月三日雪》詩自註:“予從戎日,嘗大雪中登興元城上高興亭,待平安火至”。又《感舊》自註:“平安火併南山來,至山南城下。”又《頻夜夢至南鄭小益之間慨然感懷》:“客枕夢遊何處所,梁州西北上危台。暮雲不隔平安火,一點遙從駱谷來。”都可以和這首詞句互證。高歌擊築,憑高灑酒,引起收復關中成功在望的無限高興,從而讓讀者體會到上面所寫的角聲之哀歌聲之悲,不是什麼憂鬱哀愁的低調,而是慷慨悲壯的鏇律。“此興”的“興”,兼切亭名。

下片從上片的“憑高”和“此興悠哉”過渡,全面表達了“高興”的“興”。作者把無情的自然物色的南山之月,賦予人的感情,並加倍地寫成為誰也不及它的多情。多情就在於它和作者熱愛祖國河山之情一脈相通,它為了讓作者清楚地看到長安南山的面目,把層層雲幕都推開了。這裡,也點明了七月十六日夜晚,在南鄭以東的長安南山頭,皎潔的月輪正在升起光華。然後進一步聯想到灞橋煙柳、曲江池台那些美麗的長安風景區,肯定會多情地等待收復關中的宋朝軍隊的到來。應,應該。這裡用“應”字,特彆強調肯定語氣。人,指宋軍,也包括作者。詞中沒有直接說到收復失地的戰爭,而是以大膽的想像,擬人化的手法,描繪上至“明月”、“暮雲”,下至“煙柳”、“池館”,都在期待宋軍收復失地、勝利歸來的情景,來暗示作者所主張的抗金戰爭的前景。這種想像是在上片豪情壯志抒發的基礎上,自然引發而出,具有明顯的浪漫主義情調。全詞充滿著樂觀氣氛和勝利在望的情緒,這在南宋愛國詞作中是很少見的。

這首詞以形象的筆墨和飽滿的感情,描繪出上至“明月”、“暮雲”,下至“煙柳”、“池館”都在期待宋軍收復失地、勝利歸來的情景,具有明顯的浪漫主義情調。詞中大膽的想像、擬人化的手法增添了這首詞的韻味。

詞語解釋

《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興亭望長安南山》《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興亭望長安南山》
①高興亭:在陝西南部城西北,正對南山。南山:即主峰在今西安市南的終南山,橫亘於陝西南部。

邊城:指南鄭,當時南鄭地處南宋抗金前線。

峰火:烽燧里燃起的火,古代戰時用來通報訊息。此處指報前線無事的平安烽火。高台:指高興亭。

④悲歌:悲壯、悲涼的歌。:古代一種弦東器,以竹盡擊弦發音。“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歌。”

⑤酹酒:把酒灑在地上祭奠。蘇軾“一樽還酹江月。”

⑥灞橋:即霸橋,在長安(今西安)東面的灞水上,橋邊柳樹很多,為古時送別之所,古人有“霸陵傷別”之語。

⑦曲江:池名,在長安(今西安)東南,池邊有亭台樓閣,是唐代的名勝地區。這首詞通篇格調舒緩,閒適中透著緊張和淡淡的愁緒。

作者簡介

《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興亭望長安南山》《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興亭望長安南山》

陸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南宋詩人。漢族。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12歲即能詩文,一生著述豐富,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等數十種存世,存詩9000多首,是中國現有存詩最多的詩人。陸游具有多方面文學才能,尤以詩的成就為最。自言“六十年間萬首詩”,今尚存九千三百餘首。其中許多詩篇抒寫了抗金殺敵的豪情和對敵人、賣國賊的仇恨,風格雄奇奔放,沉鬱悲壯,洋溢著強烈的愛國主義激情,在思想上、藝術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稱,不僅成為南宋一代詩壇領袖,而且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是我國偉大的愛國詩人。為南宋四大家詩人之一。詞作量不如詩篇巨大,但和詩同樣貫穿了氣吞殘虜的愛國主義精神。陸游的著作有《放翁詞》一卷,《渭南詞》二卷。
他始終堅持抗金,在仕途上不斷受到當權派的排斥打擊。中年入蜀抗金,長期的軍事生活豐富了他的文學內容,作品吐露出萬丈光芒,成為傑出詩人。詞作量不如詩篇巨大,但和詩同樣貫穿了愛國主義精神,“氣吞殘虜”。

生當北宋滅亡之際,少年時即深受家庭中愛國思想的薰陶。紹興中應禮部試,為秦檜所黜。孝宗即位,賜進士出身.
紹興二十八年(1158年)入閩任寧德縣主簿.據《寧德縣誌》卷三《宦績》中記載:“陸游,字務觀,即放翁也┅┅紹興二十八年任邑薄,有善政,百姓愛戴”。在寧德南漈山上建有陸游塑像.曾任鎮江隆興通判.乾道六年(1170)入蜀,任夔州通判。乾道八年,入四川宣撫使王炎幕府,投身軍旅生活。後官至寶章閣待制。陸游在政治上,主張堅決抗戰,充實軍備,要求"賦稅之事宜先富室,徵稅事宜覆大商",一直受到投降集團的壓制。晚年退居家鄉,但收復中原的信念始終不渝。一生創作詩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內容極為豐富。抒發政治抱負,反映人民疾苦,批判當時統治集團的屈辱投降,風格雄渾豪放,表現出渴望恢復國家統一的強烈愛國熱情。《關山月》《書憤》《農家嘆》《示兒》等篇均為後世所傳誦。抒寫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亦工詞,楊慎謂其纖麗處似秦觀,雄慨處似蘇軾。但有些詩詞流露出消極情緒。他初婚唐氏,《釵頭鳳》等,都真摯動人。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等。在母親壓迫下離異,其痛苦之情傾吐在部分詩詞中,如《沈園》
他的詩歌藝術創作,繼承了屈原,陶淵明,杜甫,蘇軾等人的優良傳統,是我國文化史上一位具有深遠影響的卓越詩人.他的主要著作有《渭南文集》,《劍南詩稿》,《放翁詞》,《南唐書》,《老學庵筆記》。
陸游書名為詩名所掩,陸游亦工書翰,精行草和楷書。他自稱“草書學張顛(張旭),行書學楊風(凝式)。”他的書法簡札,信手拈來,飄逸瀟灑,秀潤挺拔,晚年筆力遒健奔放。朱熹稱其筆札精妙,遒嚴飄逸,意致高遠。遺留書作不多,書論有《論學二王書》。傳世之作有《苦寒帖》《懷成都詩帖》等。

相關詞條

《蝶戀花·上巳召親族》

《念奴嬌·春情》

《行香子·七夕》

《鳳凰台上憶吹簫》

《聲聲慢》

《慶清朝慢》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