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本和夫

福本和夫

1920年東京帝國大學政治科畢業,任松江高等學校教員。 1926年他參加“共產主義者集團”。 即認為辯證法的特點,只是“歷史的唯物論的解釋”。

個人簡介

鳥取縣人。1920年東京帝國大學政治科畢業,任松江高等學校教員。1922年由日本文部省派往德國法蘭克福大學留學二年半。1924年回國,轉任山口高等商業學校教授。這之後,他以“北條一雄”為筆名,撰寫《必須從扭轉山川氏的方向轉變論開始》論文,批評當時日共領導成員山川均所採取的取消主義理論,並提出他的“理論鬥爭主義”和先分離出先進分子,然後再結合民眾的左的理論,在《馬克思主義》雜誌上發表。1926年他參加“共產主義者集團”。同年日本共產黨重新組成時當選為中央委員,擔任政治部長。於是他的左的理論便在當時日共黨內占了統治地位,形成福本主義路線。直到1927年7月共產國際日本問題特別委員會起草了“關於日本問題的決議”即所謂“二七年綱領”,開始對山川主義與福本主義一同進行批判時為止。他才失去在黨內的影響力。1928年“三·一五事件”他和其他約1600名日共黨員同時被捕,在監獄十四年,1942年發錶轉向聲明叛黨出獄,後研究日本浮世繪及江戶時期文化史。1950年重新入黨。參加民主主義科學者協會、日中友好協會、日蘇親善協會等組織。對文化大革命表示了有條件的支持。

主要思想

福本和夫把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等同於他所說的“下向-上向運動”。即將材料(直接的、具體的)……分析、下向直到“最單純的範疇”,“再……按其邏輯的必然,一直綜合上向到原來的材料”。也就是從具體到抽象,從抽象再到具體。顯然,這是不能代替整個辯證法的。他把唯物辯證法與唯物史觀相混同,否定自然辯證法。即認為辯證法的特點,只是“歷史的唯物論的解釋”。主張主體和客體是統一的。即他認為無產階級既是認識的主體同時又是認識的客體。 福本的哲學觀點是與匈牙利的盧卡奇的觀點相一致的,是不符合正統的馬列主義觀點的。因而也受到了《二七年綱領》等的批判。

主要著作

《社會之構成及其變革過程》(1926)、《經濟學批判之方法論》(1926)、《辯證法例話》(1926)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