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長樂市元宵節

福建省長樂市元宵節

游神、迎神是福州鄉村正月里舉行的一種習俗活動,具有道教色彩。舊時,福州東郊後浦村游神、迎神活動的規格和盛況。

福建省長樂市元宵節

福建省長樂市元宵節福建省長樂市元宵節
游神、迎神是福州鄉村正月里舉行的一種習俗活動,具有道教色彩。農曆的正月初三至十五,便是游神的時間,成為鄉村“做年”(春節)的重要活動之一。游神常以村為單位,有時數村聯合,用敞篷大轎抬著當地供奉的神祗塑像,如泰山神、白馬王、臨水奶和各村單獨供奉的主神、諸主神的部屬,如孩兒弟、七爺、八爺和白須等竹製的“扎骨”神像,分別由人頂著,在鑼鼓和鞭炮聲中結隊巡遊村境,百姓夾道觀看、迎接,場面熱烈。
舊時,福州東郊後浦村游神、迎神活動的規格和盛況,可列全東郊之首。該村始建於宋代,歷史悠久,古風淳樸,祖廟裡供奉著大王林千歲和女神後浦郎娘(簡稱“後浦奶”)的神像。林千歲系後浦村林姓村民的祖先,宋代人傳說他很有才幹,被某王認為義子,遂成“世子”,封千歲爺。世代後浦人都十分敬重崇拜這位始祖,並把他神化,尊為“大王”。後浦奶是女神臨水陳靖姑手下三十六婆官中的一位,性情賢淑,心腸慈悲,庇佑村境的婦女兒童平安,有護胎救產、送生添丁、保稚佑童的無邊法力,深受東郊幾十個鄉境百姓的信仰和膜拜。至今,後浦村廟中的壁畫仍生動地描繪著她的功德。每年正月十一游“林大王”,十五游“後浦奶”,已成為後浦村的時俗,歷世不衰,遠近聞名。
正月十一中午,後浦村祖廟裡燭光搖曳,香火裊繞,鞭炮驟響,鑼鼓喧天,一色古裝打扮的八位男青年抬起“林大王”的塑像。留著青須、慈眉善眼、穿著龍袍的大王安坐在轎子上,一少女舉著涼傘護駕。隊伍出了廟門,開始巡遊全村。前面鑼鼓開道,“東忠境”彩牌緊隨,“孩兒弟”跟著,十番尺樂隊奏著樂曲,十幾個踩高蹺的男子倚著音樂節拍邊唱 邊走,並護衛著身後的“林大王”;“呼哄班”鎮後,不時齊喊著“好啊”、“發財啊”、“風調雨順啊”、“鄉境平安啊”等吉語祥話,表達了全村百姓的祈願。這長蛇般的隊伍沿著村路迤邐前行,每到一個三叉路口,就有迎神、接神的案桌擺著,桌上放著水酒葷素,點著香燭。鞭炮燃起,道士念咒,祈求新春人壽年豐,全境平安。夾道觀看的百姓在“大王”前的香爐里插上香燭,求得庇佑。孩童們跟著隊伍穿插奔跑,興高采烈。掌燈時分,林大王神像被游神隊伍請進祖廟。 正月十五游“後浦奶”的隊伍游得更久更遠。統一著裝的八位女子抬著神像從廟裡出來,五彩繽紛的儀仗緊隨其後。秀麗端莊的“後浦奶”手握許多鮮黃鮮黃的油菜花,俯視著全村的芸芸眾生。每游到一處人多的地方,只見婦女們手持香燭恭迎路旁,不一會兒她們便蜂擁到女神前。婆婆為兒媳取下一枝油菜花,新婦為自己取走一枝油菜花,祈求今年能生兒育女。這就叫“請花”。隊伍游出村外,經過鳳坂、連潘、後嶼、茶會、竹嶼、台頭和鼎嶼諸村,一路應接不暇。“後浦奶”把送生添丁的法力分賜給了沿途請花的婦女,為那些不孕或難孕的婦女帶來了最美好的祝願和希望,如果有的人今年不生育,明年、後年還要再向“後浦奶”請花,一直到能生育為止。
十五元宵夜,游神迎神活動達到高潮。主神已安坐神位,幾尊未進廟的小神分別由男青年抱著,從數里外的田頭地邊爭著往廟裡跑,最先到者會得到人們最多的祝福。等到所有的神祗都入廟安坐後,廟前焰火四起,鑼鼓震耳,“火樹銀花觸目紅,揭天鼓吹鬧春風”,一直到深夜。 福州游神迎神習俗,到50年代後漸廢;80年代以來,包括後浦村在內的部分村莊又有所恢復,漸漸剔除掉其中封建迷信的糟粕,增加了道教文化和女神陳靖姑文化的內容。
早年,福州還有許多迎神活動,如迎吳顏爺迎泰山迎城隍、迎尚書等。因此種活動封建迷信色彩濃厚,提高了認識的市民不予提倡,遂逐漸地淡化,唯春節期間被稱為“迎年”的游神還能看到。筆者以為,作為民俗,作為慶春節或元宵的迎年活動如引導得當,是無可非議的。

相關條目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