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黃帝陵賦

祭黃帝陵賦

祭黃帝陵賦,即《祭黃帝陵》,屬於辭賦體作品。作者,是辭賦家-金學孟。黃帝陵,坐落在陝西省延安南部的黃陵縣,是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陵墓的所在地。黃帝陵冢在山頂平台的中央,陵冢高3.6米,周長48米,有磚砌花護圍。四周古柏成林,幽靜深邃。歷代政府對保護黃陵古柏都很重視,宋、元、明、清都有保護黃陵的指示或通令。據黃陵縣誌記載,橋山柏林約4平方公里,共63000餘株。《祭黃帝陵》云:“維公元2006年4月5日,吁吾祖後嗣之聲,謹恭餚饈美酒,薰沐以伏,跪而拜曰。牽衽散人金學孟擬於2006年4月5日夜,5月19日深夜1時修正”。

簡介

祭黃帝陵賦祭黃帝陵賦

黃帝生於山東壽丘,逝世於河南荊山,葬在陝西橋山。橋山位於黃陵縣城北1公里。陵冢在橋山之巔橋山有沮水環繞,群山環抱,古柏參天,有大路可通山頂直至陵前。山頂立一石碑,名為下馬石,上“文武百官到此下馬”字樣。古代凡祭陵者,均須在此下馬,步行至陵前,陵前有一祭亭,亭中立一高大石碑,上有郭沫若題“黃帝陵”在三個大字。祭亭後面又有一塊石碑,上書“橋山龍雙”四字。 《祭黃帝陵》云:“浩浩九州,悠悠蠻荒。軒轅吾祖,並炎1和暢。祖誕壽丘2,荊山而央3。功業就寢,橋山4以葬。”。
傳說中黃帝的正妃是嫘祖,次妃為方雷氏,彤魚氏和嫫母。炎、黃二帝發生火併,決戰在阪泉之野進行。經過三場惡戰,黃帝得勝。從此,黃帝天下共主的地位最終確立。據《史記》記載:“黃帝二十五子,得其姓者十四人。”顓頊、帝嚳、唐堯、虞舜,以及夏朝、商朝、周朝的君主都是黃帝的子孫。《祭黃帝陵》云:“一統中原,四吞八方。黃河之水,淵藪之泱。華夏文明,由斯發祥。”。

據《史記》記載:

“黃帝二十五子,得其姓者十四人。”顓頊、帝嚳、唐堯、虞舜,以及夏朝、商朝、周朝的君主都是黃帝的子孫《祭黃帝陵》云:“堯舜禹出,典律始詳。中華名譽,夏啟5初揚。殷墟6猶在,甲骨7繩亡。武王伐商,遂盛姬昌。飯吐三哺8,豈不綿長?至乃春秋,五霸為王;迄至割據,雄起七疆9。併吞六國,統一朝綱,抵禦外夷,長城綿長,軒轅吾祖,慧賜始皇。”。

著重寫中華民族的奮鬥史。

《祭黃帝陵》云:“復興劉邦,淵源草莽,大風揚兮,重開輝煌。三國兩晉,接續冗長,雖民失安,文風悠揚。南北更迭,隋10願得償。史志鼎盛,維我大唐;政通人和,納諫流淌;李杜豪歌,隨風蕩漾。陳橋11烽幻,匡胤復旺。元12來族染,融合而昌;馬蹄所至,皆我元疆;多瑙13之波,任我徜徉。洪武元璋,追求明14光;商貿文化,再新模樣。遙憐康乾15,伏維上香;邇泣那拉16,求安國殤。烽火民聲,鏃飛鏑響;八寇噬我,復何蒼黃?驅逐韃虜,還我河江;逸仙17號呼,警起鋒芒。星星燎原,山河氣壯;惟民所系,償民以望;馬列為黨,惡戰東洋;蟊賊八年,終覆倭降。”。

《史記·五帝本記》記載:

“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軒轅,黃帝居於軒轅之丘”【詳見軒轅丘】。《祭黃帝陵》云:“嗟呼,歷來燃萁,豆尤泣長;相煎何急,莫若同光;更迭五千,終歸一想;一水雖隔,衣襟濕漲;黃河長江,嗚咽以淌;岱嶽翹首,阿里18相望。白山黑水,紅土黃壤;四野蒼茫,窮廬悠揚;溪水叮咚,鳥語花香;湖潭相映,泥土芬芳。歸來歸來兮,勿復再相望;執手不願放,家和萬事祥。嗚呼,吾祖軒轅,伏惟尚饗!”。

《祭黃帝陵》,相關注釋:

1.炎:炎帝,即統稱炎黃之一。
2.壽丘:據記載為黃帝的出生地。《史記帝王世紀》記載:“黃帝生於壽丘”。《路史》記載,“壽丘在曲阜東北六里”。《史記》記載:“舜作什器於壽丘”,均指此地。宋朝時宋真宗為紀念軒轅黃帝生在壽丘,曾把曲阜縣改為仙源縣,並在壽丘建立景靈宮。1991年挖掘了當年的兩幢巨碑,修成後碑高約18米,重約300噸。碑額浮雕六條盤龍。碑下贔屭昂首向天,實屬罕見。
3.荊山而央:在河南荊山逝世。
4.橋山以葬:葬於陝西黃陵縣橋山。
5.夏啟:帝堯之子“啟”。
6.殷墟:商殷廢墟。
7.甲骨繩亡:甲骨文結束了接繩為記的時代。
8.飯吐三哺:“一沐三握髮,一飯三吐哺,猶恐失天下之士。”---《韓詩外傳》卷三
9.五霸、七疆:春秋五霸、戰國七雄。
10.隋:隋朝。
11.陳橋:趙匡胤陳橋驛兵變。
12.元:元朝。
13.多瑙:歐洲多瑙河。
14.明:明朝。
15.康乾:康熙、乾隆。
16.那拉:葉赫那拉,西太后。
17.逸仙:孫中山別名。
18.阿里:台灣阿里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