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農村

清代《祥芝長房中派蔡氏譜牒》記載,蔡立周(1616—1697年)卒葬“前店山”。 《祥芝長房中派蔡氏譜牒》記載,蔡元長(1688—1736年),其女“適溪墘陳家”。 《祥芝長房中派蔡氏譜牒》記載,蔡元才(1714—1758年),其長女“適後頭陳家”。

祥農村位於福建省石獅市祥芝鎮,1961年從祥芝大隊析出,原有耕地740畝,以農為業。1985年改稱祥農。因建設需要,土地大都被徵用,居民轉而從事漁業生產及其關連行業。並利用其土地資源及地理優勢,最早在祥芝興建祥農漁業碼頭、水產品市場、冷凍廠、造船廠、水產品加工廠等,皆形成規模,為祥芝港的繁榮和自身發展奠定基礎。為發展對台貿易,將“台輪避風點”擴大成“對台貿易試驗點”。
古時,祥芝與大堡地域相連,村居建築交錯在一起,故均雅稱“芝山”。此地開發於唐代,居民眾多。蔡氏為當地最大家族。明清時期尚有前店、溪墘、後頭等古村落,現演化成為角落地名。
石獅市祥芝鎮祥農村地處泉州灣口突出部,與寶島台灣隔海相望,地理位置得天獨厚,自然條件十分優越,是一個以海洋捕撈和水產品加工為主、多種產業並存的沿海文明漁村。全村現有常住人口3588人。近幾年全村工農業總產值都達2億元以上,村財每年收入100多萬元,村民人均收入均達到8000元以上。幾年來,我村始終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以人為本,與時俱進,不斷創新,走出一條具有地方特色的精神文明創建新路,大踏步地向“省級文明村”邁進,呈現出經濟發展、社會穩定、風氣良好、文化繁榮的局面。我村曾榮獲石獅市改舊建新“精品村”、泉州市首批“寬裕型文明村”、“先進基層黨組織”、“省級明星村”、省第八、九屆“文明村”多項榮譽。前店自然村

據稱因早時傅氏在村莊沿路開設店鋪而得名,此後又有張、曾、陳、吳、周等姓遷入。清代《祥芝長房中派蔡氏譜牒》記載,蔡立周(1616—1697年)卒葬“前店山”。蔡擇周(1640—1703年),其女“適前店傅家”。“前店酒家”在明代被列為“芝山十四景”之一,明代大堡詩人劉大仍曾賦詩一首:
雲歸遠岫水籠煙,何處歡呼夜未眠。
前店酒家能醉客,邀朋市飲掛杖錢。

溪墘自然村

據稱因明代陳氏在溪流溝邊建屋而得名,記載於道光《晉江縣誌·鋪遞志》。另有邱氏、洪氏等聚居於此。清代《芝山蔡氏揚義公派譜牒》記載,蔡時輔(1590—1663年),卒葬“本山溪墘白泉井下”。《祥芝長房中派蔡氏譜牒》記載,蔡元長(1688—1736年),其女“適溪墘陳家”。

後頭自然村

以地理位置而得名,陳氏、林氏等聚居於此,名載道光《晉江縣誌·鋪遞志》。《祥芝長房中派蔡氏譜牒》記載,蔡元才(1714—1758年),其長女“適後頭陳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