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源性角膜炎

神經營養性角膜炎是角膜上皮癒合障礙的一種變性疾病。它的特徵是角膜感覺缺失,導致角膜基質溶解和穿孔角膜感覺減退的原因有多種,從三叉神經核到角膜神經末梢都可能受到影響。其中,皰疹病毒感染和三叉神經眼支的損傷是最常見的原因。如果未找到病因,應該想到濫用麻醉劑滴眼液的可能。角膜感覺被破壞時膽鹼能感覺纖維對角膜上皮的營養作用消失由此產生的上皮生長率下降影響到傷口癒合,即使在沒有外傷時也可能引起上皮缺損。

基本信息

概述

角膜感覺缺失使角膜表面容易受到損傷,反射性淚液分泌減少,角膜上皮損傷後癒合減慢。最初臨床表現為淚膜的輕度異常,即可引起角膜上皮光澤消失和角膜上皮層的脫落這種異常可以發展為點狀角膜炎和角膜上皮脫落,最終形成角膜基質潰瘍。對於有角膜感覺消失或感覺下降的患者,應仔細詢問既往的手術史,全身疾病史以及眼部和全身的用藥史。詳細檢查眼部,尋找引起角膜感覺障礙的眼病,以及可能導致角膜上皮癒合不良的眼表解剖結構的異常。由於角膜上皮癒合的嚴重障礙,治療的重點在於預防角膜上皮缺損和促進上皮細胞的再生。用不含防腐劑的潤滑劑滴眼和瞼緣縫合術是主要的治療方法。用組織黏合劑治療小的角膜穿孔,板層或穿透性角膜移植治療大的角膜穿孔。有角膜上皮缺失時,及時做出是否有角膜感覺缺失的診斷並給予恰當的治療,是避免發展為第3級神經營養性角膜炎的關鍵本病是一種嚴重的眼表疾病,應給予及時的治療,預防角膜潰瘍和穿孔。

病因

正常的角膜神經支配對於維持角膜上皮層的完整性是必不可少的。角膜上皮細胞的代謝和有絲分裂速率在一定程度上依靠三叉神經的正常支配。角膜、結膜和眼附屬器的感覺神經支配來自於第Ⅴ對腦神經——三叉神經。三叉神經起自半月神經節,三叉神經又分為眼支、上頜支和下頜支。三叉神經的眼支再分為三支,即淚腺神經額神經和鼻睫狀神經,經眶上裂進入眼眶。淚腺神經支配淚腺,額神經通過眶上神經和滑車上神經支配上部的結膜、上眼瞼和前額。鼻睫狀神經進入總腱環,它的1個分支——睫狀長神經作為感覺神經分布於睫狀體、虹膜和角膜。這種感覺的神經分布作為兩個反射弧的傳入支分別操縱著淚液的反射性分泌(經過第Ⅶ對腦神經的副交感神經支)和眼瞼的瞬目和關閉(經過第Ⅶ對腦神經的運動支)這種協調反射弧構成了整個眼表防禦的基礎神經解剖學的完整性。

三叉神經眼支的病變可造成角膜感覺的傳入神經異常或中斷,其特徵是角膜感覺減退或消失,角膜上皮更新受阻,從而出現一系列角膜的病變,統稱為神經源性角膜炎

多種原因可造成神經源性角膜炎常見的病因有:

1.角膜的局部病變 如帶狀皰疹病毒感染單純皰疹病毒感染、角膜的化學性燒傷等。帶狀皰疹病毒的眼部感染最易引起角膜的感覺減退或喪失至少25%以上的患者遺留有永久性的角膜感覺喪失。

2.三叉神經麻痹 下列原因可造成三叉神經麻痹,如腫瘤(聽神經瘤、動脈瘤腦脊膜病神經纖維瘤病)、顱內手術、頭部外傷、先天性疾病(如家族性自主神經功能異常症家族性角膜感覺遲鈍等)。

3.全身疾病 如糖尿病維生素A缺乏、麻風病、二硫化碳中毒硫化氫中毒等。

4.醫源性因素 如長期局部滴用抗青光眼藥(噻嗎洛爾、倍他洛爾)、磺胺類藥、雙氯酚酸鈉等。長期戴用角膜接觸鏡等。

5.其他 如角膜變性、Adie綜合徵等。

以上多種原因可引起神經源性角膜炎,確切的病理生理學機制尚不清楚,但其結果不外乎兩個方面,其一是引起眼表乾燥,再者為神經營養性的喪失。

發病機制

研究表明神經源性角膜炎患者的淚液分泌量明顯減少。當眼局部使用表面麻醉劑使眼表麻醉後,淚液分泌量可減少60%~75%。角膜去神經支配後,伴隨著淚液分泌的減少,淚液的滲透壓明顯升高,結膜的杯狀細胞密度減少,微絨毛的長度增加。角膜上皮細胞的糖原減少,角膜上皮細胞的通透性增加,淚液中黏蛋白的含量發生變化,角膜上皮細胞的形態學改變類似於角結膜乾燥症。表層上皮細胞的微絨毛脫落,加上淚液中黏液成分化學變化,使淚膜的黏附性受到損害。殘餘的表層上皮細胞胞內水腫當雙側角膜感覺缺失時瞬目的頻率明顯減少,可使角膜表面角化。角膜和結膜上皮的病理變化與病變的程度不呈比例。

正常的神經支配對於角膜上皮的新陳代謝是非常重要的Wright的實驗表明,角膜去神經支配後,角膜上皮細胞的有絲分裂減少了20%,其機理是由於調節上皮細胞增生的神經介質——乙醯膽鹼在細胞內的水平降低所致。同時,由於感覺性去神經支配,角膜內具有刺激角膜上皮細胞生長作用的神經肽P物質也減少。

三叉神經的功能對於維持角膜上皮基底膜在前彈力層上的附著也有重要作用。有實驗表明,三叉神經可影響角膜上皮細胞Ⅶ型膠質的合成。上皮基底膜在前彈力層上的附著依靠錨樣纖維狀結構,這種結構是由Ⅶ型膠質構成的。

帶狀皰疹眼部感染常常並發眼瞼的瘢痕,嚴重的還會引起睫毛脫失、倒睫、瞼內翻或瞼外翻、眼瞼攣縮、角膜緣組織缺失或瞼板腺破壞,這些併發症可引起淚膜的異常和角膜上皮的病變。

可以認為角膜感覺缺失後所引起的角膜病變是由多種機製造成的。

臨床表現

角膜感覺減退或消失是診斷神經源性角膜炎的必備條件。在病史的詢問中應仔細全面,以便尋找出致病原因。應注意局部用藥史、角膜手術史頭顱外傷及頭面部手術史糖尿病史、皰疹病毒感染等檢查中應注意眼瞼情況、瞬目頻率、瞳孔及腦神經淚液分泌量等。神經源性角膜炎的最早期表現是角膜緣的充血和水腫,隨後立即出現角膜上皮的水腫。由於上皮細胞脫落出現點狀上皮缺損,以瞼裂部位最常見。點狀上皮缺損逐漸融合,形成大面積的角膜上皮缺失和潰瘍。潰瘍邊緣的上皮光滑略隆起,潰瘍周邊無明顯基質浸潤,其潰瘍具有相對的特徵性,不同於感染性潰瘍,被稱之為“營養性潰瘍”,又稱為“惰性潰瘍”。當繼發感染或局部使用皮質類固醇等不適當的治療時,可出現基質融解,潰瘍進展嚴重的可造成角膜穿孔。當上皮缺損持續存在時,可出現無菌性的前房積膿,並可伴有後彈力層皺褶。

併發症:

角膜穿孔無菌性的前房積膿眼球萎縮等。

診斷

根據角膜出現的臨床體徵,特別證明確定原始疾病可以明確診斷。

眼部檢查的其他發現也有助於尋找角膜感覺缺失的潛在原因虹膜萎縮常見於帶狀皰疹和單純皰疹病毒引起的角膜葡萄膜炎也可見於麻風病神經源性的角膜感覺缺失時前房可有少量細胞和輕度房水閃光。帶狀皰疹病毒引起角膜感覺缺失時,也可出現調節功能減退,因為病毒能感染睫狀神經節的睫狀運動神經纖維。

檢查

實驗室檢查:

開展針對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腫瘤及先天性疾病等的實驗室檢查。

其它輔助檢查:

利用影像學檢查可以排除因諸多腫瘤等原因造成的三叉神經麻痹Cochet-Bonnet觸覺測定器可通過引出瞬目反射來測定角膜的敏感性。測定角膜感覺缺失的程度對於該病的診斷是十分重要的。

治療

神經源性角膜炎的治療依疾病的嚴重程度而有所不同。

1.藥物治療

(1)人工淚液:鑒於角膜感覺缺失後淚液分泌量減少,淚液滲透壓改變等引起上皮的一系列病變類似於角結膜乾燥症因此人工淚液的局部點眼顯得格外重要,尤其是不含防腐劑的人工淚液更為適宜。

(2)神經生長因子:神經生長因子治療神經源性角膜炎取得了明顯的效果。Lambiase和Bonini的研究表明,在局部滴用神經生長因子後,從第2天就開始出現角膜潰瘍的癒合所有接受治療患者的角膜潰瘍在6周內全部癒合。絕大多數患者(59%~89%)的角膜感覺得到改善,並有少數患者角膜感覺恢復至正常。

(3)膠原酶抑制藥:當出現角膜基質溶解時,可使用膠原酶抑制劑,如乙醯半胱氨酸、四環素等。

(4)睫狀肌麻痹藥:存在前房積膿時可使用睫狀肌麻痹劑。

(5)抗生素:感覺喪失的角膜更易遭受感染,因此,為預防繼發性感染可局部使用抗生素藥物。

2.手術治療

(1)瞼緣縫合術:通常進行瞼緣的部分縫合,即僅縫合顳側瞼緣或中央1/3部分的瞼緣。瞼緣縫合可有效地關閉眼瞼,阻止眼表淚液的蒸發,降低繼發感染的機會。同時部分瞼緣縫合併不影響局部用藥和醫生對眼表情況的觀察,因此,瞼緣縫合術是神經源性角膜炎對症治療的一個有效的手段。

(2)結膜瓣遮蓋術:對於持續性上皮缺損、無菌性潰瘍長期存在的患者,可實行結膜瓣遮蓋術。Lugo等對7位經過了各種治療但均歸於失敗的神經源性角膜炎的患者進行了結膜瓣遮蓋術,術後所有病人的角膜潰瘍均獲得癒合。

(3)羊膜移植術:羊膜移植術近年來被用於治療神經源性角膜潰瘍,獲得了確切的療效。該手術不破壞患者的結膜,在促進潰瘍癒合的同時,還具備有減輕眼表炎症的作用,因此明顯優於結膜瓣遮蓋術Chen等使用羊膜移植術治療了嚴重的神經源性角膜炎患者15人16眼,在16.6天(平均10天)有12眼(占76.4%)的角膜潰瘍得到癒合。

(4)穿透性角膜移植術:神經源性角膜炎由於眼表乾燥等常導致眼表的慢性炎症和角膜血管化這些因素都增加了角膜移植排斥反應的發生幾率。因此,穿透性角膜移植術並不適宜於這類病人。但如果潰瘍進展導致角膜穿孔時還必須採取角膜移植術。術前提前和術後足量使用人工淚液代用品,術後必要時的瞼緣縫合術對減少穿透性角膜移植術後的危險還是十分有效的。對於皰疹病毒感染的病人術後應及時給予抗病毒藥物治療。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