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智體詩歌

神智體應該說是一種特殊形式的詩謎。利用漢字字形變化、筆畫增減、位置變換等方式作謎面的謎語詩。它在舊時被文人們稱為的一種文字遊戲,以其構想新奇,啟人神智,須有如神之智才能破解,故名“神智體詩”。

神智體的起源

神智體現代有也有叫神意體的。從蘇東坡創此詩體之後,文人們競相效仿,流傳下來許多類似神智體的“畫詩 ”,也不乏效顰的佳作。

什麼叫神智體

神智體,原是拆字的一個分支,是一種近乎謎語的詩體,亦稱“形意詩”“謎象詩”,這種謎像詩體是“以意境作畫寫字,悟人悟己的一種修養學問”。此體以意寫圖,使人自悟,因其構想新奇,能啟人神智,故稱神智體。它主要的特徵是字形的變化。靠字形大小、粗細、長短、排列疏密、筆畫增損、缺筆、位置高低、正反、顛倒、欹側、反書、拆借,偏旁的粗細文字變形等方法形成異常外觀,以及顏色的變化來顯示詩的奇巧設計。它是漢字"以形見義"的表意功能的異化與延伸。它不是靠調序的利用,因此此體有人混為回文是不對的。

神智體的構造

由於它有謎語的味道,因此我借用謎語的術語來說明它的結構。神智體由字根與關係詞構成,與謎語一樣不宜有閒字存在。字根就是詩句要描寫說明的那個詞或字,這個字要寫在圖中。關係詞是描寫說明字根的,它不在圖中出現。

關係詞

關係詞雖不在圖中出現,但一首神智體詩的好壞與設計是否巧妙,都與它有極大的關係,因此關係詞的選用至關重要。關係詞有兩個作用:一是表面作用,對景或事物進行描寫或說明,使詩生動形象。二是內在作用,對圖中字根的形狀、大小、距離、損缺、顏色等進行設計,使圖形顯出撲朔迷離的謎味。
神智體關係詞常用字:
分為下面幾類:1、動詞:亂散隔離別集聚續連包圍夾雜;殘落斷缺折脫破;反卷回曲側傾偏歪斜橫倒鏇;2、數詞或含數字內容的字:半獨並雙對偶重契約;3、形容詞:高低長短大小肥瘦枯疏濃細闊稀密扁圓深淺仰昂;4、表示有無的字:沒有無失空虛;5、各種顏色字

神智體的寫作要素

首先要儘量寫成格律詩。許多人寫神智體只注意技巧,忽視格律,他會說我是寫古風嘛,怎么不可以呢?事實上神智體也確實是非格律詩居多。但他忽視了我們不是讀你的詩然後去看圖,而是通過讀圖讀出你的詩來,缺少格律的限制,答案可能多種多樣,甚至與作者原意相衝突。有了格律的限制,雖然讀出來也可能會不同,但大同小異,答案容易趨於一致。另外不注意格律容易陷入文字遊戲中,不會注意如何駕馭語言。格律詩要求嚴,語言的運用、平仄的使用都得一絲不苟,因此,從圖角度來說可說文字遊戲,從詩角度來說就不能簡單說是文字遊戲了。這樣,寫作格律詩便能增加神智體的文物價值。
其次要抓住關鍵。神智體寫作的關鍵是每句的後三字。這三個字容易出現兩個字根一個關係字,容易出現的問題是這個關係字往往只能說明一個字根,另一個字根便孤零零的放在那兒無法處理。為此我告訴你寫後三字訣竅:
一是只用一個字根,用兩個關係字來說明這個字根,不要出兩個字根。如"顛倒人",人是字根,顛倒是關係字,說明人字要寫倒的。
二是若用兩個字根,則那一個關係字要能統管這兩個字根。如"斷天涯",天涯是字根,斷是關係字,說明天涯二字都要從中間斷開。
三是可適當用顏色字當關係字用,這樣就剩下一個其它的關係字管那一個字根了。如"綠水橫",水是字根,綠和橫是關係字,表示水字要用綠顏色,並要寫成橫的。
四是用拆字法。雖有兩個字根,但其中一個字根是另一個字根的一部分,用一個關係字說明這兩個字根的辯證統一關係。比如:"人獨傷",就表示傷字的兩個人中少寫一個人。"反手撥"表示撥字的手字旁要反寫。
歸納一下寫作神智體要注意的:
1.神智體是利用文字變化的,凡文字不變的都屬敗筆(包括古人與我們寫的)。
2.文字的變化要能體現詩意。
3.慎用疊字形容詞,因為它們多形容形態,少表現形貌,可用於動畫卻難用於文字變化。
4. 慎用方位詞。
方位詞是神智體中重要的關係字,像上、下、左、右,但是由於圖中一般保持詩的文字次序,因此單用前、後、中時,在字根上往往表現不出來,因此,它們常常是和其他關係詞連在一起用的。如前無、後多、中缺。
5.注意別因閒字無聊當字根。
6.儘量寫格律詩。
神智體分兩種,整體神智體和部分神智體。整體神智體是全詩都是通過文字字形的變化來表達詩的內容,這是真正意義的神智體。代表作為蘇東坡的《晚眺》,這是神智體的發端,全詩28字,實際是對12個字根作說明。詩中有12個字根,4個假字根,12個關係字構成。假字根是一種看起來是字根,實際是某字根的附屬品,它在圖中不單獨存在,只表示了某字根的部分變化情況。“長亭短景無人畫,老人橫拖瘦竹筇。回首斷雲斜日暮,曲江倒蘸側山峰。”其中“人竹日山”四字是假字根,表示繁體字的畫不要寫人字,筇字的竹頭寫的瘦小,暮字底下的日字寫圓的,峰字的山字旁寫斜的。
神智體的發展也是極其豐富多彩的。最原始的神智體,圖中只有本字,本字的形態變化,就是詩中的關係詞的意思(包括諧音)。這些關係字(詞)是不進圖的。
到了清代神智體有向不規範方向演化的傾向,這種演化有時強調了想像。由於想像的不確定性與擴散性,異化的結果可以出現多種構造的圖像,也容易出現根據圖像讀出與原詩大異的詩來,另外造出一些新合體字,使人難於理解。代表作是清代李知其的《清明》。
一般大家認為神智體是蘇軾創建的。其實,有學者研究大禹碑時指出神智體的方法在秦朝時已出現。早在蘇軾之前,就已有神智體詩存在,只是創作手法、構圖形式不同而已。敦煌遺書S.3835號背面,抄有四組文字,都是垂幡形,形式十分奇特。此件發現之後,中外學者皆不知為何物,多以為學童塗鴉,並無文獻價值。有的人猜測是迴文詩,又根本無法讀出。直到 1998年,敦煌研究院李正宇研究員經過潛心研究,才將其破解,認為是四首五言詩。李氏稱之為特型詩,並推斷其寫作時間不晚於五代。筆者認為,這四首詩應當被視作我國最早的神智體詩。自古以來,都說蘇詩“以意寫圖,令人自悟”。其實,蘇詩只是利用漢字書寫上排列的疏密、斜正 ,字形的大小、完缺,筆畫的長短、多少等來表達詞義,並未組成真正意義上的圖形,是一種純用字形表意的神智體。真正“以意寫圖,令人自悟”的,是敦煌遺書中的這四首垂幡形詩。以第一首為例:按照李正宇的方法,把這組文字讀出來,原來是一首五言短古: 日日昌樓望,山山出沒霎。田心思逮客,門口罔貞人。口之芝法用,不見霓之人。 此詩比蘇詩更難讀出。寥寥十九字,作者給讀者設定了七道難關: 首先,將詩句排成垂幡形,跟蘇軾的《晚眺》詩一樣讓人“惶愧,莫知所云”。讀者很難猜到這是一首詩,即使猜到是一首詩,也不知如何讀,從何處讀起。其次,巧妙地運用拆字手法。圖中十九字,除右下部的“人”“用”“之”“人”四字不能拆開以外,其餘各字都可一分為二,有的甚至能一分為三。讀者只有將中間一行的“昌”字拆為“日日”,“出”字拆為“山山”,“思”字拆為“田心”,―――。拆右邊的字或左邊的字,都會步入歧途。第三,採用修辭學上諧音辭格。“昌”字與“倡”諧音,故“昌樓”即倡樓,意即歌樓。“之”字與“脂”諧音,故“口之”即口脂。第四,古詩讀法一般都是自上而下,從右往左。這首詩卻是自上而下,從左往右。第五,借用方言讀音,巧妙安排所需之字。敦煌地區“田”“庭”同音。作者便選用可拆為“田心”“思”字。“田心”即“庭心”,與下句的“門口”相對。第六,使用異體字“昱”和“霓”,為詩的內容服務。第七,為了讓上下兩頭排成同一形狀,借方言“地”“之”同音(都讀zi),衍出“地”字,造成 “地”“之”重複。人們很難想到“不見霓地之人”就是“不見霓之人”,“地”字只作構圖而用,是不須讀出的。這種神智體詩的出現,意味著人們已不滿足於五言古詩固有的單調形式而開始尋求新的突破,因而在五言詩發展史上具有一定的意義。作者自出機杼,巧妙設局,更是讓人嘆為觀止。(此段為專家的研究)

最早的神智體詩——《晚眺》

最早的神智體當然還是蘇軾的《晚眺》,其中還有個故事,記載於宋代桑世昌編纂的《回文類聚》中。
宋神宗熙寧年間,北朝有個使者來到東京。此人自詡能詩,驕橫而看不起人,甚至連翰林院裡的學士也都不在他眼裡。宋神宗便派多才多藝的蘇東坡去接待他。
這個使者見了蘇東坡,語帶輕蔑地說:"久聞蘇學士詩名震撼中原,今日我想出個題目,請學士做首詩,不知學士肯賞臉否?"東坡微微一笑,說:"做詩不容易,看詩更不容易。"說畢,提筆寫下一首《晚眺》詩:北使看後,不禁目瞪口呆。心想:中原果然人才濟濟。只得慚愧地說:"以後我再也不敢談論詩詞了。"
詩的第一句中“亭”字寫的很長,“景”字又寫的極短,畫字寫成了圖中的怪樣子,表示內中無人。這句念成“長亭短景無人畫”。
下面第二句“老”字寫的特別大,“拖”字橫寫,“筇”的竹頭寫的極瘦,這句念作“老大橫拖瘦竹筇”。
第三句首字反著寫,“雲”(繁體)字中間寫斷了,“暮”中間之日字傾斜了,這句念作:“回首斷雲斜日暮”。
第四句,江字中的“工”字曲寫,“蘸”字倒寫,峰字邊的“山”字側寫,這句便念作“曲江倒蘸側山峰” 。
整體合念便成一首《晚眺》:
長亭短景無人畫,老大橫拖瘦竹筇。
回首斷雲斜日暮,曲江倒蘸側山峰。
評論:這是可信的一段歷史。有人說奇詩怪詞是雕蟲小技,是文人的無聊遊戲,不入大雅之堂,學它是誤學。那么看看這首詩吧,它勝過了千百文人的長篇大論,它抵得百萬雄師。它是文字遊戲,又是文學武器,看來文學的武器,武器的文學總在乎運用。
大概蘇東坡自己認為這純粹是開玩笑的遊戲吧,這首詩並沒有收到蘇東坡的詩集中,卻被桑世昌誤以為是回文而編進《回文類聚》,從而為我們保留了這種奇異的詩體。
神智體誕生後,歷史上留下來作品很少。進入網路時代,神智體漸多,還有人利用顏色創造了顏色神智體。又有對對、剛剛等一批怪友收集、作圖、評論、總結,特別是他們大量的創作,又把神智體與對聯,神智體與回文,神智體與玻璃字,神智體與其他雜體詩相結合,頓使神智體活躍起來,作品數量已達數百,成為雜體詩中最嶄露頭角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