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性別視角下的教育傳統及其超越

社會性別視角下的教育傳統及其超越

(一)性別化教育:性別刻板的人的形象 (二)性別中立教育:男性化的人的形象 (一)性別敏感教育概念的來源

作 者:周小李 著
出 版 社:教育科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1-3-1
版 次:1
頁 數:223
字 數:214000
印刷時間:2011-3-1
開 本:16開
紙 張:膠版紙
印 次:1
I S B N:9787504155023
包 裝:平裝

內容簡介

《社會性別視角下的教育傳統及其超越》簡介:教育應培養什麼樣的男人和女人?性別平等教育的真諦是什麼?教育應如何對待女性?……一百多年來經由對這些問題的探討、實踐與反思,中國學校教育業已形成兩大教育傳統:性別化教育與性別中立教育。在當今社會文化轉型時期,兩種教育傳統只有實現向性別敏感教育的超越,才能引領當代中國教育走出性別困境,迎接性別挑戰。
性別敏感教育的核心理念即教育應培養有性?的“完整的人”。為了使男女兩性成長為“完整的人”,教育應當是社會性別意義上平等的教育,還應當是社會性別意義上完整的教育,更應當是社會性別意義上有德性的教育。周小李所著的《社會性別視角下的教育傳統及其超越》娓娓道來,探尋當代教育走出性別困境的根本路徑。

作者簡介

周小李,女,湖北松滋人,華中師範大學教育學博士,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博士後,現為武漢工程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主要從事教育基本理論、德育原理及女性教育等方面的研究,已在《教育研究》和《教育史研究》等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二十餘篇,主持多項省部級研究課題。

目錄

緒論 當代中國教育面臨的性別困境與挑戰
第一章 社會性別與教育傳統:概念分析與理論鋪墊
一、社會性別的概念分析
(一)社會性別的詞源:gender
(二)社會性別的內涵
(三)社會性別視角的特徵
二、教育傳統的概念分析
(一)傳統的內涵與特徵
(二)教育傳統的內涵與特徵
三、以社會性別視角研究教育傳統的合理性
四、社會性別視角下的教育傳統:性別化教育與性別中立教育
第二章 性別化教育與性別中立教育的歷史考察
一、性別化教育與性別中立教育的萌芽
(一)?末民國中國的社會性別:“別”與“同”的異曲同工
(二)女子教育初建與男女同學初步確立
二、性別化教育與性別中立教育的傳承
(一)五四新文化運動前後至新中國成立前的社會性別
(二)性別化教育:母性主義及其面臨的抵制
(三)性別中立教育:男性中心主義趨向及其招致的質疑
(四)性別化教育與性別中立教育的主要觀念
三、性別化教育被否定,性別中立教育被弘揚
(一)新中國成立後約三十年間的社會性別:“男女都一樣”
(二)兩種教育傳統的不同際遇
(三)兩種教育傳統不同際遇所產生的影響
四、性別化教育復興,兩種教育傳統面臨反思
第三章 兩種教育傳統的反思(一):若干兩難問題剖析
一、重視性別差異還是忽視性別差異:如何理解性別差異及其與男女平等的關係
(一)性別化教育:重視性別差異但陷入了性?本質主義
(二)性別中立教育:忽視性別差異、突破性別本質主義但囿於男性中心主義
(三)動態理解性別差異及其與男女平等的關係
二、相同的(不同的)教育過程是否一定產生相同的(不同的)教育結果
三、平等的教育是否應是相同的教育
四、教育應為男女兩性確立什麼樣的人的理想形象
(一)性別化教育:性別刻板的人的形象
(二)性別中立教育:男性化的人的形象
(三)確立人的理想形象的關鍵點:社會與家庭
(四)教育應將男孩女孩培養成“完整的人”
第四章 兩種教育傳統的反思(二):教育應如何對待女性
一、教育應如何對待女性:由排斥轉向全納
二、教育應全納女性——全納什麼
(一)全納家庭
(二)全納母性
(三)全納關懷
(四)全納聯結
三、關於教育應如何全納女性的初步思考
(一)傳授家庭生活所需要的知識與智慧
(二)開展母性教育,同時讓教育自身擁有母性
(三)以關懷性的教育培養關懷者
(四)建立聯結:不僅僅是為了女孩的教育
第五章 社會性別視角下兩種教育傳統的超越
一、性別化教育與性別中立教育的超越路徑——融合
二、當代中國的社會性別與兩種教育傳統融合的必要
(一)當代中國社會性別的多元
(二)社會性別多元與兩種教育傳統融合的必要
三、兩種教育傳統的超越——性別敏感教育
(一)性別敏感教育概念的來源
(二)對性別敏感教育概念的理解
四、對性別敏感教育主要觀念的補充說明
(一)重視性別差異而不為其所束縛
(二)賦予女性發聲的權力
(三)採納靈活的教育組織形式
(四)引導男女學生成長為“完整的人”
五、性別敏感教育的實踐構想
(一)性別敏感教育在教材與課程中的實踐
(二)性別敏感教育在教學中的實踐
(三)性別敏感教育在教師教育中的實踐
(四)性別敏感教育在教育德性中的實踐
結語 為了男女兩性成長為完整的人
參考文獻
後記
致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