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旗縣李店鎮

社旗縣李店鎮位於社旗縣、唐河縣接壤處,鎮域面積89平方公里,轄21個行政村,78個自然村,是社旗縣農業大鎮之一,屬省級扶貧開發重點鎮。

社旗縣李店鎮

李店街地圖李店街地圖
社旗縣李店鎮位於社旗縣、唐河縣接壤處,距社旗縣城南25公里,鎮域面積89平方公里,轄21個行政村,78個自然村,234個村民小組,人口5.5萬人,耕地10.1萬畝,是社旗縣農業大鎮之一,屬省級扶貧開發重點鎮。
李店鎮地處南陽盆地東緣,暖溫帶向亞熱帶過渡地帶,四季分
李店地標李店地標
明,氣候適宜,雨量豐富,光照充足,年平均降雨量為800mm,日照1946.3,無霜期228天,適宜小麥、玉米、大豆、紅薯等糧食作物和小辣椒、芝麻、林果等經濟作物的生長,是社旗縣重要的糧食基地,優質棉、小辣椒等經濟作物、芝麻、花生等油料作物的生產基地。
李店鎮風光旖旎,景色秀麗,蜿蜒南去的唐河像一條玉帶迤邐在鎮鏡東部邊緣,河道生態林像一道綠色屏障調節著鎮境氣候。千翠湖、半月潭、灣柳水庫像三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鎮域大地上。其中,投資1000萬元的招商引資項目千翠湖度假村已經開業,將成為社旗縣第一家集休閒、娛樂、餐飲為一體的多功能度假村。
李店鎮集鎮位於李店村,目前,已建成“三橫三縱”街道格局,集鎮建成區面積1.75平方公里,街道基礎設施完善,功能完備,實施了“綠化、美化、亮化”工程,實現了“綠、潔、暢、亮、美”目標,2005 年被評為“南陽市三星級集鎮”稱號,目前正在爭創南陽市“四星級”集鎮和“五十強”鄉鎮,通過努力,李店鎮正逐步成為社旗縣南部經濟、文化、信息、交通、商務中心和社旗縣最具吸引力的投資地。

地理位置

李店鎮位於社旗縣南部,東界唐河與太和鄉接壤,西與唐河縣桐河鄉接壤,南至唐河縣界,北與城郊接壤,距社旗縣城25公里,南距唐河縣城20公里,南距寧西鐵路23公里、312國道18公里、信西高速17公里,北距方城49公里,西距南陽市45公里。地處東經112052/,北緯32051/。南北長15公里,東西寬6.5公里,總面積89平方公里。

地貌

李店鎮所在地,處於環行斷裂構造地帶,造就了特殊的半丘平原的地貌形態,從北到南有8道崗丘,而鎮西和靠近唐河則是廣闊的平原。間有東西向、南北向土崗,地勢西高東低,海拔在104米和131米之間,俗有“三崗三沖回唐河”之稱,東邊是縱貫南北的唐河,成為與太和鄉的自然界河,從曹埠口東北部入境,向南流經王廠、半坡2個村委會東沿,於半坡村的杏莊村南出境,進入唐河境內。轄段長約10公里,另有數條小河,三條大崗東西橫亘,北邊的大崗從李富戶、崗李、余崗蜿蜒南下,至龍門崗、王場,中間的大崗,從小王莊、灣常、小張莊南下至小郭莊,南邊的大崗從老墳李、西楊莊、崗常、李店南下至方莊、杏莊。三沖是北邊的窩溝張沖,全長8公里,中間的姚沖全長5公里,南邊的邢沖,全長3公里。這三崗三沖的特點是“天干水斷流,下雨洪浪流”。因此,在邢衝上建有“半月潭(半坡)水庫(白米庫)”,在窩溝張建有“千翠湖(百畝堰)水庫(躍進壩)。

土壤

鎮域內主要有黃棕壤黏土、白土壤和黃沙壤,發育於黃土性母原和坡積、洪積物上,具有土層深厚保水保肥性強,適於植物生長,其中崗丘面積25平方公里,坡度在6度以上,耕地面積8.7萬畝,黃棕黏土約占92%,其餘為砂礓黑土等。

氣候

李店鎮地處北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區,最冷(1月)平均氣溫0.9°C,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26°C,年平均氣溫14.8°C,具有冬冷少雨雪,春旱多大風,夏熱多雨水,秋晴氣候爽的特點,氣候溫暖,四季分明,全年穩定通過10°C 的積溫為4969.8°C,年平均日照2003.8小時,年平均降雨量為838.1mm,全年無霜期226天,全鎮多東北風和西南風,年平均風速2.9米/秒,易發生旱澇災害。

民族

鎮政府設在李店,全鎮轄21個行政村,78個自然村,(見附表1)231個村民小組,是一個以漢族為主的多民族鎮,漢族人口514189人,回族7人,蒙古族1723人,土家族1人。

歷史變革

社旗縣李店鎮歷史悠久,明代屬唐河縣桐河、南陽縣青台兩個保;清代李店、大王莊、半坡一帶屬唐河縣桐河保,薛莊、窩溝張、草廟王一帶屬南陽縣千佛寺保;中華民國時期,大部分地區屬於唐河縣源潭公社,北部分少部分村莊屬於南陽縣青台鄉,具碑文記載,民國七年李店就命名為李店鎮了。1947年10月解放,置李店區,屬唐河縣;1949年撤李店區改屬桐河區;1955年撤區,置李店鄉,1958年公社化時,大部分地區屬唐河縣源潭公社,北楊莊一帶屬南陽縣賒店公社,1961年置李店公社,屬唐河縣太和區,僅北楊莊、薛莊一帶屬南陽縣青台區青台公社;1965年11月劃屬社旗縣;1966年11月撤李店公社,分屬太和公社和青台公社管轄;1975年6月恢復李店公社;1981年改名李店管理委員會;1983年4月改為鄉;2000年撤鄉建鎮,命名為李店鎮,1999年10月被市委評為一星級集鎮,2004年11月被市委評為二星級集鎮。

農作物

李店鎮堅持“一鄉(村)一品”,“特色產業規模化、規模產業集約化”的方針,依託社旗縣農業示範園區位於李店鎮形成的技術、人力資源優勢,積極調整種植業結構,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基本實現了特色農業區域化布局、產業化發展的良好局面。目前,李店鎮林果、養殖、蔬菜、小辣椒四大特色產業已成規模,初見成效,其中林果、蔬菜已成為李店鎮的支柱產業,林果面積已發展到7500畝,品種以美國布郎李系列、杏李、黃金梨、日本冬棗為主。其中,美國布郎李4000畝、杏李1000畝、黃金梨2000畝、日本冬棗500畝。沿方棗路兩側,在李店村已北,賈橋村以南建成1個面積達4000畝的美國布郎李示範園,並實現了無公害產地認證和綠色產品認證。在社旗縣農業示範園輻射區內初步建成獅子莊、李營、下郭三個黃金梨種植專業村。環千翠湖四周建成1個500畝冬棗生產基地。環半月潭四周建成1個1000畝的杏李基地,二至三年進入盛果期後,全鎮林果年產量在1500萬公斤以上,李店鎮將成為南陽市最大的林果種植基地和果品集散地。蔬菜生產以種植反季節大棚蔬菜為主,在社旗縣農業示範園區的帶動下,獅子莊村已發展蔬菜大棚130座,加上示範園區的蔬菜大棚,全鎮累計建成蔬菜大棚200座,生產的蔬菜全部實現了綠色無公害認證,產品俏銷周邊大中城市。
全鎮有耕地5.2萬畝,人均耕地2.08畝,東部適宜種植楊樹、甘蔗、小麥、大豆、玉米、芝麻、穀子、高粱、綠豆、豌豆、花生、棉花、紅薯等大宗農作物。西部適宜發展林果、小麥、大豆、玉米、紅薯、芝麻等大宗農作物。

水資源

地表水豐富,漢江支流唐河河水常年水流不斷,千翠湖、半月潭、灣柳水庫年均總庫容500萬立方米;地下水優質、安全、鎮域內地下水水位平均在15米以上,據衛生部門監測,地下水優質、安全,符合飲料生產用水標準。
鎮域地表水有古老的唐河流經此地,還有小河4條,千翠湖、半月潭如鑲嵌在宛東大地上的兩顆玉明珠,水面積500餘畝,大小坑塘堰壩98個。地下水西部機井80米處,水資源豐富;東部機井40米處,日夜抽不乾。全鎮累計各個時期機井共百餘眼,目前配套齊全的占百分之四十。
李店鎮力經歷界黨委、政府的共同努力,使全鎮社會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社會大局保持穩定,多次被縣委、政府評為“目標管理先進單位”,多次被市、縣評為先進鄉鎮。
農業基礎地位進一步加強,農村經濟全面發展該鎮堅持和完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把農業和農民推向市場,確保農民經營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農民生產的積極性,讓農民根據市場的需求,發展高效農業,使農業生產由過去的數量型轉到質量型、效益型,增加農民收入。因地制宜地調整最佳化種植業結構,在不斷吸取多年來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我們根據李店鎮的實際,大力發展優質棉1、5萬畝,總產達616、95萬公斤,被縣政府評為先進鄉鎮。菸葉生產在全鎮經歷了曲折的發展過程,九四年以來是菸葉生產逐漸走入底谷的時期,九八年,黨委、政府重新認識到菸葉生產在實現富鄉富民的重要作用,重新把大力發展菸葉生產提到議事日程,重新制定了發展計畫。菸葉生產在2002年前曾對鎮財政、農民收入作過重要貢獻。三是大力發展畜牧養殖。歷屆黨委、政府都把發展畜牧養殖業作為我鎮經濟工作的一項重點抓緊抓好。按照“養殖、加工、銷售一條龍,牧、工、貿一體化”的要求,鎮政府制定優惠政策,為畜牧養殖戶入戶駐“兩區一村”搞集中規模養殖創造了便利條件。其次,政府出面積極為畜牧養殖大戶協調涉農扶貧貸款,解決了一部分養殖戶資金不足問題,15年來共建成各類養殖專業場20個,專業村10個,專業戶500戶。2000年,牛、羊、豬飼養量7?4萬頭(只),禽飼養量達到30萬隻,實現畜牧業總產值2576萬元,初步形成為李店鎮的一項支柱產業。2002年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取得重大突破,我們緊緊圍繞“抓旅遊帶市場促生產”這一發展思路,在大力發展林果、畜牧兩大支柱產業的同時,以半月潭、千翠湖生態旅遊綜合開發為重點,把旅遊業作為李店鎮的後續產業積極進行組織實施。一是以美國布朗李為主的林果種植規模進一步擴大,經濟效益更加明顯。2002年春,全鎮林果面積發展到2500畝。賈橋村以南,李店街以北,沿方棗路兩側的林果示範方發展到2000畝,林果師範方已被上級納入退耕還林範圍,廣大林果種植戶能夠享受一系列國家優惠政策,能夠直接增加收入。千翠湖、半月潭生態旅遊綜合開發大框架已經拉開。2002年,聘請四川林科院知名專家對千翠湖、半月潭進行了總體規劃,並已報立項,11月份千翠湖生態旅遊開發項目首批56萬元資金到位。在冬季農建工作中,我們組織全鎮乾群對千翠湖、半月潭路、橋、林等基礎工程進行了建設,推成占地21畝的島嶼,修建橋涵4座,修建4?3公里的環湖路和4?5公里的環潭路,並對環湖路(環潭路)內外側明春用於栽種風景樹、經濟林的2000畝預留地進行了起壟或挖穴。另外,通過招商引資,會同南陽育陽房地產公司在今年1月份舉行了隆重簽字儀式,並註冊了千翠湖開發有限公司,千翠湖今後由千翠湖開發有限公司投資開發經營。在全鎮廣大幹部民眾的關心支持下,通過招商引資、借外力開發建設,經過2-3年的發展,千翠湖、半月潭必將成為南陽市又一集旅遊、休閒、娛樂、購物 為一體的新景點。
個體、私營經濟保持了快速發展的勢頭
李店鎮個體、私營企業初步形成了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的發展體系,到2000年,全鎮擁有建材、塑編、農副產品加工、養殖、建築裝修、交通運輸、飲食服務、機械修理、商品批發零售等企業667家,解決就業人員3600名。2000年實現產值5315萬元,完成入庫稅金55萬元。其中玉龍編織袋廠、王莊編織袋廠、古渡孫村民在交通便利的條件下形成了購銷木材的市場,幾年來,民眾收益40萬元,所收木材大部分運往平頂山,和李店的麵粉廠以及全鄉9個窯場等企業投資都在30萬元以上。
狠抓了計生幹部的思想觀念轉變,增強了服務意識
狠抓了計畫生育政策的宣傳,提高全鎮民眾的計畫生育意識,保證了人口計畫的全面落實。我鎮的計畫生育工作經歷了由管理型到服務型的轉變。廣大計生戰線上的同志,不斷更新觀念,增強服務意識,堅持“以生育服務為主體,以生產服務為中心,以生活服務為前提”的“三為主”方針,和推廣把單月健康檢查與婦女病普查治療相結合,與落實四項手術相結合,與宣傳教育培訓相結合的經驗,使我鎮的計生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多次被市、縣評為計生工作先進鄉鎮。
社會事業全面進步
集鎮建設成績顯著。多年來,鎮黨委、政府本著人民集鎮人民建的原則,號召全鎮人民積極投工建設李店集鎮。止目前,在行政路和文化路的基礎上,李店集鎮新開闢了三條新街,其中以南北大通道交通路為主,橫貫泰山路、農工路。新街兩旁新的店鋪林立,街道平整潔淨,排水暢通,綠帶整齊,街道兩旁安裝了路燈,閉路電視線、高低壓線路、程控電話線架設井井有序,整個李店集鎮面貌日新月異,初步形成了集企業、商業、運輸業、養殖業、加工業、修理業、餐飲服務業等商業興旺的現代化文明集鎮,成為李店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交通通訊事業發展迅速。十五年來,李店歷屆黨委、政府都十分重視交通、通訊事業的發展。組織帶領全鎮人民相繼完成了方棗路李店境內長達10公里的土方任務,加寬硬化了草晉路李店路段,修通了李富戶到崗常長達5公里的玉華路,基本實現了全鎮39個自然村村村通公路,初步形成了四通八達的公路網路。李店鎮是全縣第一個安裝程控電話的鄉。近幾年來,除國家投資外,我鎮電信集體、個人投資100多萬元,安裝電話已達2600多部,個人配備行動電話300餘部。交通通訊事業的發展,促進了全鎮經濟的發展,方便了民眾的生產生活,加強了李店同外界的聯繫。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不斷加強,社會
大局保持穩定。歷屆黨委、政府在兩個文明建設中,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方針,在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堅持不懈地開展各種活動,提高了全鎮人民的道德水平、物質文化生活水平。通過“三戶一村”爭創文明單位活動和開展“一學兩做”活動、“公民道德規範進萬家”活動,全鎮人民的精神面貌、道德水平都有很大提高。民主法制建設不斷加強,依法行政、依法辦事已成為廣大幹群的共識。歷屆人大對政府的監督評議作用不斷加強,各級執法部門依法打擊各類犯罪活動,有效保證了社會的安定。堅持認真做好人民民眾的來信來訪工作,為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創造了良好的環境。
李店鎮黨委政府以鄧小平理論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圍繞建設經濟強鎮、生態大鎮、財政富鎮這一目標,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項目建設為支撐,以招商引資為突破口,以改革開放為動力,統籌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產業化,一年一個新台階,全鎮經濟社會各個方面實現了快速和諧發展,2003年至2005年,連續2年榮獲全縣綜合工作目標一等獎,招商引資、計畫生育、林業發展、集鎮建設、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等多項工作多次受市、縣的肯定與好評。

李店民間故事

李店名字的由來

東漢末年,賈橋一帶賈商雲集,有一富商姓仁,開墾賈橋南坡荒崗遍植李梅樹,轉商務林,隱居李梅林中,常邀朋友把酒品李.三國時,魏五帝揮師南下,軍隊焦渴難耐,隨傳令曰:“前有大梅林,甘酸可解渴”,士卒聞之,口皆出水,行至李梅林,將士歇足吃李,倍感酸甜香脆。士卒問這是什麼地方,竟有比梅更鮮之物,魏武帝隨口答到:李店。李店因此而得名。李店人素有種植李的習慣這幾年,鎮政府因勢利導,引進的新品種布朗李已發展到8000畝,李樹被確定為鎮樹。
人文景觀,文化古蹟

李富戶西祖師爺廟

位於李富戶正西一里處,南距草晉路一里處有祖師廟一處。
該廟建於明朝,毀於清初,它的建築是前院敬的祖師爺,後院敬的送子奶奶,有圍牆、山門,廟前約100米處有戲樓一座。
後院送子奶奶廟不遠處有一大石龜,石龜脊背上矗立著一石碑,石龜下有一口井(石龜至今還在)。相傳石龜是奶奶座騎,由於奶奶管理不善,座騎石龜晚上變成一匹大白馬,出去踐踏四方百姓莊稼,百姓們發現是送子奶奶座騎,便高知了送子奶奶,送子奶奶讓百姓刻一幢石碑立於龜背上,從此壓住了她的座騎,以後不在毀壞四方莊稼了。

李富戶正南的玉皇廟

位於李富戶正南千翠湖上游西端大約1000米處(玉華路西沿不遠),有一座玉皇廟(現存小廟一處)。
該廟始建於明朝末年,毀於清初,清末有重修,它的建築為一進三廟院,後院大殿敬的主神為玉皇大帝,緊挨著玉皇大帝上邊敬的是關爺,下邊敬的是齊天大聖(孫悟空),中院是鐘鼓樓,山門外向南150米有戲樓一座鐘(1957年大辦鋼鐵時期送社旗煉鋼用了)大約重300斤,外鐵內銅。
傳說:誰家東西丟了,就到該廟燒燒香,孫悟空就去偵察,把東西給你送去,或告訴你東西在哪裡,信者眾多,故香火十分旺盛。
位於千翠湖西北、李富戶村南,該廟始建於明朝末年,毀於清初,清末又予重建,此廟建築規模宏大,一進三院,有高大圍牆,雄偉山門和精巧戲樓。
該廟後院是主殿,並排祀奉三神,中間是玉皇大帝,西邊是關公,東邊是齊天大聖(孫悟空),十分奇特,在中國傳動的廟宇鬼神世界中,常見的是奉祀吉祥神、財神、八仙、關帝、祖師、觀音、陰神等,但祀奉齊天大聖的極為罕見,似乎絕無僅有。

觀音禪寺

位於千湖北,薛莊東南,(傳說由春髮根據後邊碑文編寫)有天王殿、觀音殿、大雄寶殿鐘鼓殿往生塔等。
觀音禪寺簡介:
唐天寶年間,鑒真和尚之弟子彌遠,沿三國故道南下至此,見河流蜿蜒,崗巒疊嶂;林茂荷盛,鳥語花香,此為修行傳法普渡之聖地,乃化緣造寺。因觀世音菩薩在此寺修行,而得名觀音禪寺。
時占地十五畝,有大雄寶殿、觀音殿等建築。觀世音菩薩在此修行二十 年,此間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後至香山寺圓寂,以其金剛不壞之體受人相拜。觀音禪寺歷時千餘載,香火旺盛。清末戰火紛紛,觀音禪寺慘遭塗炭,然眾信士常於遺址焚香禮拜,且歲歲農曆二月十九,舉行廟會,以頌揚觀世音菩薩隨類顯化,拔苦於樂之度生事跡,祈求佛祖對眾生淨化心靈,啟迪智慧。
及公元二00二年初,借千翠湖生態旅遊開發之機,現任該寺住持海修法師,發誓重建觀音禪寺,攜眾弟子,幾經磨難奔波,赤誠感天。薛莊村民捐地,王居士萬青墊資,當地政府、村委支持,使觀音禪寺重現偉姿。

玉仙廟(玉仙奶奶廟,還叫昌廟


方位:該廟位於李店街西北角約一里處,現存有石碑四幢,房屋三間,內敬的是:玉仙奶奶、玉皇大帝、藥王爺、關爺、大奶奶、二奶奶、三奶奶、還有邢氏奶奶、財神爺等。
它始建於明朝,毀於清朝,經歷三次重修,曾經為中華民國李店鎮國小,一九五三年曾為唐北李店中心國小,扒於一九五七年秋,它的磚頭瓦塊,木料全部移之李店鎮南頭國小(現李店村委國小)。
玉仙廟重修時,現存有碑文記載:民國七年李店就是唐北李店鎮,海軍愛國將領劉步蟾(貢生)曾在此捐資修廟,北楊莊姬鳳鳴千總(清朝千總)也在此捐資修廟,馬灣的李碩德(乾誥封昭武都尉)在此捐資.

李店街北祖師廟

李店鎮政府路北李店衛生院內,為原李店祖師廟廟址,它始建於明朝嘉靖年間,毀於1950年,內敬祖師爺、靈官爺、火神爺、有房屋三間,每年三月三日為廟會。
李店街南頭火神廟(現李店國小院鬧)
它始建於明朝,於清朝初遭毀後,清末又進行重修。原北層五間,東西廊房各五間,有山門高一丈五,廂房分左右,四周有圍牆高七尺,內敬除火神爺外,另敬十二全神,其中有牛王爺、馬王爺、龍王爺、青苗爺、判官爺、閻王爺、三曹爺、關爺和送子奶奶,另外還有兩位小鬼、判官。大門外兩個木旗桿,每年四月初一這天為四鄉八堡老百姓在這裡聚會日,民眾在這燒香、叩頭。

半坡西北崗上石佛寺

據半坡老人丁長宗同志講,該寺建於宋朝,毀於清朝,現年83歲的丁長宗講,他8歲時,在石佛寺看墳地就清楚地記得:石佛寺原址在半坡西北崗上,有石佛數十尊,高約五尺,重約1000斤,成排坐而無頭有身,全部是敬釋迦牟尼佛像。 據說原有房屋數十間,一進三院,門前蹲有大獅子兩個,周圍有群房院,並住著佃戶、僧人數百人,由於僧人缺德,皇上降旨說:“罷了”,其結果後人們用土粑將眾僧栽在地下,露頭而粑,石佛寺和周圍的千佛寺、王命寺是同一時期產物。 其他,就是我鎮78個自然村,村村都有小廟,小廟對聯大都是:“無僧風掃地,無燈月照明”,“保一方平安”。王莊北為西周文化遺址,目前為社旗縣文物重點保護單位。其次,由於解放前的連年戰火,直使四個村莊銷聲匿跡(崗李西南角的柳莊,薛莊自然村西南角的隨莊,小郭莊南河以南溝西的溝邊莊,李店街西1公里處的坷拉張莊,至解放時已全部蕩然無存,今在其遺址也只有些瓦礫見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