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光

磷光是一種緩慢發光的光致冷發光現象。當某種常溫物質經某種波長的入射光(通常是紫外線或X射線)照射,吸收光能後進入激發態(通常具有和基態不同的自鏇多重度),然後緩慢地退激發並發出比入射光的波長長的出射光(通常波長在可見光波段)。當入射光停止後,發光現象持續存在。發出磷光的退激發過程是被量子力學的躍遷選擇規則禁戒的,因此這個過程很緩慢。所謂的"在黑暗中發光"的材料通常都是磷光性材料,如夜明珠。

基本內容

當處於基態的分子吸收紫外-可見光後,即分子獲得了能量,其價電子就會發生能級躍遷,從基態躍遷到激發單重態的各個不同振動能級,並很快以振動馳豫的方式放出小部分能量達到同一電子激發態的最低振動能級,然後以輻射形式發射光子躍遷到基態的任一振動能級上,這時發射的光子稱為螢光。

如果受激發分子的電子在激發態發生自鏇反轉,當它所處單重態的較低振動能級與激發三重態的較高能級重疊時,就會發生系間竄躍,到達激發激發三重態,經過振動馳豫達到最低振動能級,然後以輻射形式發射光子躍遷到基態的任一振動能級上,這時發射的光子稱為磷光。

磷光是一種緩慢發光的光致冷發光現象。當某種常溫物質經某種波長的入射光(通常是紫外線或X射線)照射,吸收光能後進入激發態(通常具有和基態不同的自鏇多重度),然後緩慢地退激發並發出比入射光的的波長長的出射光(通常波長在可見光波段),而且與-{zh-cn:螢光;zh-tw:螢光}-過程不同,當入射光停止後,發光現象持續存在。發出磷光的退激發過程是被量子力學的躍遷選擇規則禁戒的,因此這個過程很緩慢。所謂的"在黑暗中發光"的材料通常都是磷光性材料,如夜明珠。

機制

電子依照Pauli不相容原理排布在分子軌道上,當分子吸收入射光的能量後,其中的電子從基態S_0(通常為自鏇單重態)躍遷至具有相同自鏇多重度的激發態S_2^*。處於激發態S_2^*的電子可以通過各種不同的途徑釋放其能量回到基態。比如電子可以從S_2^*經由非常快的(短於 10^ 秒)內轉換過程無輻射躍遷至能量稍低並具有相同自鏇多重度的激發態S_1^*,然後從S_1^*經由系間跨越過程無輻射躍遷至能量較低且具有不同自鏇多重度的激發態T_2^*(通常為自鏇三重態),再經由內轉換過程無輻射躍遷至激發態T_1^*,然後以發光的方式釋放出能量而回到基態S_0。由於激發態T_1^*和基態S_0具有不同的自鏇多重度,雖然這一躍遷過程在熱力學上有利,可是它是被躍遷選擇規則禁戒的,從而需要很長的時間(從 10^秒到數分鐘乃至數小時不等)來完成這個過程;當停止入射光後,物質中還有相當數量的電子繼續保持在亞穩態T_1^*上並持續發光直到所有的電子回到基態。

歷史

人類認識磷光已很久,在古代,磷光被籠罩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如嚴寒乾燥又晴朗無風的冬夜,在墳堆間偶然漂浮的小亮點,被人們認為是鬼火)。有的寶石在暗處會發光,如1603年,鮑絡納(Bologna)的一個鞋匠發現當地一種石頭(含硫酸鋇)經陽光照射被移到暗處後,會繼續發光。當時關於磷光的記載中描述:鮑絡納石經陽光照射,須孕育一段時間後才產生光。經過幾個世紀後,人們才弄清楚這一現象的發光原理與發光過程。1845年,Herschel報導硫酸奎寧溶液經日光照射後發射出強烈的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