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蜈蚣草

石蜈蚣草

石蜈蚣草,產四川西南部(峨眉、馬邊、屏山、宜賓等地);生於亞熱帶溝谷林下,灌叢中或潮濕的石山上,海拔800—2600米。模式標本采自四川峨眉山。多年生草本,全草入藥能散風寒,除熱毒;治風熱目霧,感冒頭昏,腎寒縮陰,肝熱耳鳴及消痛腫毒。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石蜈蚣
【種中文名】:石蜈蚣草
【種拉丁名】:ScutellariasessilifoliaHemsl.
【種別名】:胡豆草、吊魚桿
【科中文名】:唇形科
【科拉丁名】:Labiatae
【屬中文名】:黃芩屬
【屬拉丁名】:Scutellaria
【國內分布】:產四川西南部(峨眉、馬邊、屏山、宜賓等地);生於亞熱帶溝谷林下,灌叢中或潮濕的石山上,海拔800—2600米。模式標本采自四川峨眉山。
【海拔】:800-2600
【命名來源】:[Journ.Linn.Soc.Bot26:297.1890]
【中國植物志】:65(2):216
【英文植物志】:17:97
【系中文名】:石蜈蚣草系
【系拉丁名】:Ser.Sessilifoliae
【組中文名】:腋序黃芩組
【組拉丁名】:Sect.Maschalostachys
【亞屬中文名】:黃芩亞屬
【亞屬拉丁名】:Subg.Scutellaria
【亞科中文名】:黃芩亞科
【亞科拉丁名】:Scutellarioideae
【綱中文名】:雙子葉植物綱
【綱拉丁名】:DICOTYLEDONAE
【門中文名】:被子植物門
【門拉丁名】:ANGIOSPERMAE

形態特徵

石蜈蚣草石蜈蚣草

多年生草本;根莖橫臥,密生多數須狀不定根,在節上生匍匐枝。莖上升,下部常伏地,高約50厘米,纖細,四棱形,微具翅,無毛,常不分枝,下部常無葉,節間約為葉長之半。葉無柄或幾無柄,卵圓形,長1.9—3.5厘米,寬0.9—2厘米,先端急尖至尾狀漸尖,基部圓形,心臟形而微抱莖或截形,邊緣近全緣,或每側具3—4不明顯的淺圓齒,或具疏離的銳鋸齒,近革質,上面橄欖綠色,幾無毛,或被稀疏萎軟狀的具節糙伏毛,下面淡綠色或紫色,無毛,側脈3—4對,與中脈在上面凹陷下面凸起,斜向上升,在葉緣之區域網路結。花序總狀,3—7花,頂生或腋生,纖細,長度幾為葉長的二倍,常生在莖中部葉腋內,間或生於莖頂或側枝及再分枝的末端上,均偏於一側而下垂;序軸四棱形,具槽,被具腺微柔毛;花梗長2.5毫米,中部有一對微小線形的小苞片;苞片小,卵圓狀鑽形,與花梗均被具腺短柔毛。花萼開花時長約2毫米,略被具腺短柔毛,盾片高約1.5毫米,果時花萼增大,長約3.5毫米,盾片高達3.5毫米。花冠基部白色,上部淡紫至紫紅,長約18毫米,外疏被具腺微柔毛,內無毛;冠筒近基部前方有長達2毫米向下延伸的囊距,下部寬1.7毫米,中部以下漸寬,至喉部寬達3.5毫米;冠檐2唇形,上唇盔狀,內凹,先端微缺,下唇中裂片三角狀卵圓形,先端圓形,長寬約5毫米。雄蕊4,前對較長,微露出,具能育半藥,退化半藥不明顯,後對較短,具全藥,藥室裂口具髯毛花絲扁平。花柱絲狀,先端銳尖,微裂。花盤前方隆起,後方延伸成短子房柄。子房4裂,後對裂片較大。花期6—8月,果期8—9月。

用途

全草入藥,性涼、味苦、澀、無毒,能散風寒,除熱毒;治風熱目霧,感冒頭昏,腎寒縮陰,肝熱耳鳴及消痛腫毒(見《四川中藥志》)。

產地分布

產四川西南部(峨眉、馬邊、屏山、宜賓等地);生於亞熱帶溝谷林下,灌叢中或潮濕的石山上,海拔800—2600米。模式標本采自四川峨眉山。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