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濤墓塔

並著有《石濤畫語錄》,以及後人所輯《大滌子題畫詩跋》等。 石濤墓塔1953年,建紀念塔於“谷林堂”後,包契常題寫“石濤和尚紀念塔”。 塔陰由李梅閣題文:“石濤和尚畫,為清初大家,墓在平山堂後,今已無考。

關於石濤

石濤墓塔石濤墓塔
石濤(1642-約1718),俗姓朱,名若極,石濤為其字,清畫家。全州 (今廣西全縣)人,明靖
江王朱贊儀十世孫。父朱享嘉因自稱監國,被唐王朱聿處死於福州。時石濤尚幼,被太監帶走。後為僧,取
法名原濟,亦作元濟(後人誤傳為道濟)別號清湘陳人、大滌子、苦瓜和尚。早年雲遊四方,一邊修佛,一
邊習畫。曾居安徽宣城敬亭山,作畫多以黃山為題材,為“黃山畫派”的重要成員。康熙二十年(1681),
遷居金陵,後又旅居京都,與著名畫家王原祁等人交往甚密,藝術上獲極大提高。晚年定居揚州,所畫山水、
人物、花果、蘭竹等無不精妙。且能熔鑄千古,自創一格。其構思之奇妙,筆墨之神化,題詩之超逸,均表
現出他的風格。他強調畫家要面向現實,“搜盡奇峰打草稿”,要“借古以開今”,創造自己的藝術意境,
在當時畫壇上獨樹一幟,為革新派的代表人物。其畫風對後來“揚州八怪”的形成有很大的影響。其代表作
有《十六阿羅應真圖卷》、《雲山圖》、《潑墨山水卷》等。並著有《石濤畫語錄》,以及後人所輯《大滌
子題畫詩跋》等。據《嘉慶重修揚州府志》載:萬石園即以石濤和尚畫稿疊置的。錢詠《覆園叢話》亦記有:
何園片石山房系緣於石濤和尚手稿。康熙四十六年,石濤老死於楊州,葬於蜀岡隆慶寺後,其墓建於蜀岡平
山堂後,無塔無碑。石濤生前曾自畫“墓門圖”,並題“誰將一石春前酒,漫灑孤山雪後墳”。原墓已湮沒
難尋。

為其修塔

石濤墓塔石濤墓塔
1953年,建紀念塔於“谷林堂”後,包契常題寫“石濤和尚紀念塔”。塔陰由李梅閣題文:“石濤和
尚畫,為清初大家,墓在平山堂後,今已無考。爰補此塔,以志景仰。“文化大革命”中,紀念塔被毀。19
80年,揚州市文管會撥款4000元,籌立石濤和尚墓塔和清代畫家蓮溪和尚墓塔,經多方收集,在平山鄉徵集
到舊塔四座,並修復齊全。1993年秧,大明寺能修 法師立石濤墓塔於楠木廳北側,同時,立蓮溪和尚、能
勤大和尚、瑞祥大和尚墓塔於其附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