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地緣政治

石油地緣政治

《石油地緣政治》是2008年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菲利普·賽比耶一洛佩茲。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人類用完第一兆桶石油,用了125年。再過30年,人類便可能用完第二兆桶石油——這已近似於全球已探明的石油總儲量。

——美國雪佛龍公司,2005年

“石油,10%是經濟,90%是政治。”

——劍橋能源研究協會(CERA)主席 丹尼爾·尤金(Daniel Yergin)

內容簡介

國際原油價格自2004年以來飛速飆升,這究竟是因石油市場自身的結構性缺陷所致,還是背後隱藏著更為深刻巨大的國際政治與戰略問題7中國與美國作為首當其衝的能源消費大國,所面臨的緊迫問題,在於原油供應及石油產品的輸送安全等等。

世界的能源供求關係已被打亂,從委內瑞拉到俄羅斯、從裏海到波斯灣、從地中海沿岸到西非的幾內亞灣,無一不受影響。更為嚴重的是,石油成為恐怖分子威脅破壞全球原油市場的武器,世界充滿了前所未有的不確定性。

作者簡介

菲利普·賽比耶一洛佩茲(Philippe Sebille-Lopez),法國地緣政治研究所的專屬地緣政治學家,同時也是法國地緣政治事務所(Ge0polia)國際關係與國家風險評估顧問。

作為石油問題領域的權威,作者以“石油之路”為主線,穿越世界各主要產油地,審視那裡正在發生的角逐和爭鬥,解讀迫在眉睫的衝突,揭露種種暗藏的玄機。威逼交惡、恐嚇利誘、和解妥協或結盟等等,一種全新的國際石油戰略躍然紙上。

目錄

引言

石油與地緣政治

石油:一把政治“雙刃劍”

石油生產國收回控制權

石油、天然氣以及原住民的要價:國際石油市場的新威脅

金融與地緣政治:石油市場的兩種解讀

從地緣政治到當前石油市場的危機:從理論到實踐

石油出產國國有公司的作用越來越大

當前的危機不同於1973年和1980年的石油危機

石油行業投資不足

石油儲量與生產

石油儲藏和地質學:阿拉伯一波斯灣和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儲量巨大

全球石油體制和局部利益

石油:美國這個超級大國的軟肋之一

第一章 海洋、石油運輸與海峽

世界原油供應:戰略要衝的地緣政治

中東地區的海峽

與中國和日本有關的海峽

第二章 美國:對油氣資源的全球地緣政治視角

美國的國家能源政策

能源政策和恐怖主義問題

美國的戰略調整

美國國內情況

第三章 美洲

美國的兩個老賣主

委內瑞拉:重要的原油供應商,但有出現衝突的危險

玻利維亞的“天然氣之戰”

巴西

第四章 非洲

美國在非洲的新企圖

安哥拉:25年的內戰結束之後

赤道幾內亞

石油與整個非洲

第五章 中亞和高加索地區

歐亞大陸“界牆地帶”,華盛頓的戰略構想

裏海與中亞地區:油氣資源和地緣政治

第六章 俄羅斯

第七章 中國

中國將石油目標瞄準了整個亞洲

中國在非洲的石油外交

中國與美洲

中國與美國的競爭

中國在石油領域的另外兩個競爭對手

第八章 中東

沙烏地阿拉伯

伊拉克

伊朗

結束語

附錄

譯後記

書摘插圖

第一章 海洋、石油運輸與海峽

世界原油供應:戰略要衝的地緣政治

對於世界油氣供應而言,保障海上運輸線的安全至關重要。目前,全球三分之二的原油及其衍生產品的出口每天都需要用油輪來運送。油輪主要有兩種:第一類用於原油運輸,主要負責將原油從世界主產地運送到提煉廠;第二類用於成品油的運輸,負責將汽油、柴油、重油、機油、瀝青等原油的衍生產品從提煉廠運送到位於沿海的儲存庫。第一類油輪主要作於遠洋運輸,第二類油輪的噸位要小一些,主要負責近海運輸。

目前,全球每天約有4800萬桶原油及成品油在海上航行,其中有3500萬桶每天要經過被國際石油界稱為“咽喉要道”的地方,即那些交通不暢的狹長地帶。

這些時常形成擁堵的海峽很容易受到攻擊,因而成了恐怖分子和海盜鎖定的目標。

運送原油及石油產品的油輪通常只走幾條固定的線路。在某些航線上,油輪必須經過以下兩個“咽喉要道”:連線波斯灣和印度洋的荷姆茲海峽;從中東前往中國和美國西海岸的必經之路馬六甲海峽。其他主要的戰略要衝還包括:連線紅海和亞丁灣的巴布·厄耳·曼德海峽、溝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巴拿馬運河以及輸油管道、連線了紅海與地中海的蘇伊士運河及蘇邁德輸油管道以及土耳其境內連線黑海與地中海的達達尼爾海峽和博斯普魯斯海峽。此外,在印度尼西亞等一些島國,也有一些類似的重要海上通道。在這些海上交通要道上,活躍著各式各樣大小不一的油輪。油輪的選擇是在綜合了運輸路程、目的地港口及沿途經過運河的容量以及運輸量等各種因素之後確定的。一般來說,中東地區的大宗原油出口,也就是說需要進行長途運送的,都是由運載量20萬~30萬噸的巨型油輪(VLCC)或超巨型油輪(ULCC)來承擔的。

輸油管道也是石油跨洲輸送的理想方式。對於那些在大陸腹地所開採的原油,這一運送方式更為普遍。在那些繁忙的“咽喉要道”,輸油管道可以為油輪起到輔助作用。輸油管道也可能通過縮短距離的方式來節省運輸成本。對於短距離的原油輸送,輸油管道是唯一既省錢、又環保的運送方式。對於長距離的原油輸送,輸油管道的運輸成本同樣也是最低的(遠遠低於鐵路、公路或水上運輸),但前提是鄰國之間沒有任何問題。不過,全球各地的“咽喉要道”雖然都一樣的敏感,但它們的戰略價值卻並不完全相同。

圖1-1標明了全球主要的石油運輸線路以及這些運輸線上一些必須經過的戰略要衝。

中東地區的海峽

巴布·厄耳·曼德海峽

巴布·厄耳·曼德海峽位於厄利垂亞、葉門和吉布地之間。阿拉伯一波斯灣出產的原油必須經過這裡才能進入紅海和蘇伊士運河,最終運抵歐洲或美國的東海岸,這是指由南往北的北上航線。而由北向南的南下航線,則是通往亞洲的必經之路。自吉布地1977年獲得獨立以來,法國仍在這裡保留了一個軍事基地。這是法國最大的海外軍事基地,共駐紮了約2800名士兵。然而,自2002年之後,吉布地又建立起了一個屬於美國的“反恐基地”,約有1500名美國大兵,包括特種兵和海軍陸戰隊員、中央情報局特工等。這一基地與在紅海和印度洋上執行巡邏任務的美軍艦隊保持緊密的聯繫。正是依靠著這一特殊的戰略位置,吉布地總統伊斯梅爾·奧馬爾·蓋萊才得以在沒有任何競選對手的情況下於2005年4月8日順利獲得連任。此次選舉不僅沿用了1977年的選民登記冊,而且在投票當日出現了許多違規現象,但華盛頓對此沒有提出任何異議,箇中原因當然不言自明。

每一天,大約有350萬桶原油要從曼德海峽通過。由於曼德海峽還把握著進入蘇伊士運河的大門,因此對原油以外的其他貨物運輸也同樣重要。一旦曼德海峽關閉,所有的船隻只能從南非的好望角去繞行。一條橫貫沙烏地阿拉伯南北部的“東西輸油管道”,日輸油量達480萬桶,這對曼德海峽的北上航線有一定的分流作用,但曼德海峽的南下航線則一直擁堵。曼德海峽還存在著領土糾紛問題,厄利垂亞和葉門兩國都認為自己對曼德海峽北部的哈尼什群島擁有主權。1995年12月和1996年6月,兩國曾為爭奪該島的主權而發生短暫的軍事衝突,目前局勢已稍有緩和。至於葉門,自從2002年10月發生襲擊法國“林堡號”油輪的恐怖事件之後,政府加強了對輸油終端站的安全保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