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乳狀液

石油乳狀液

《石油乳狀液(精)》從膠體化學、界面化學和石油化學的角度出發,對石油乳狀液研究所涉及的乳狀液基本理論,實驗方法,石油和石油產品的乳化,石油乳狀液的界面性質,石油中天然乳化劑,採油過程中添加的化學劑對石油乳狀液的形成、穩定性的影響規律,以及作者過去20年的主要研究成果進行了較系統的介紹和討論。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石油乳狀液(精)》可作為從事石油乳狀液研究、石油開採、儲存、運輸、加工及環境保護的科學工作者、工程師和管理人員的參考書,也可作為大學高年級學生和研究生的教學參考書。

作者簡介

李明遠,男,1955年3月出生,遼寧清源人,滿族,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1982年1月於撫順石油學院機械系石油儲運專業畢業,獲工科學士學位,留校任教;1988年8月由國家教委派往挪威卑爾根大學化學系進修學習;1989年8月被挪威卑爾根大學破格錄取為博士研究生;1993年8月獲卑爾根大學理學博士學位;1995年4月回國到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工作,歷任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化工學部主任、化工學院院長、提高採收率研究中心副主任。

圖書目錄

叢書序

前言

第1章 乳狀液理論基礎

1.1 表面和界面

1.1.1 表面、界面的概念

1.1.2 界面過剩量及界面張力

1.1.3 溶液的表面或界面張力

1.1.4 溶液界面吸附

1.1.5 界面吸附速率與動態界面性質

1.2 乳狀液基本概念

1.2.1 乳狀液定義

1.2.2 乳狀液的熱力學不穩定性

1.2.3 布朗運動與動力穩定性

1.3 乳狀液物理性質

1.3.1 分散液珠大小及分布

1.3.2 光學性質及外觀

1.3.3 黏度

1.3.4 電性質

1.4 乳化劑及乳化劑的穩定作用

1.4.1 乳化劑種類

1.4.2 乳化劑的穩定作用

1.5 乳狀液的形成及類型

1.5.1 乳狀液的形成

1.5.2 乳狀液的類型

1.5.3 乳狀液類型的鑑別

1.6 液膜與界面膜

1.6.1 液膜與界面膜的結構

1.6.2 液膜穩定性與力

1.6.3 液膜中長程有序結構

1.6.4 界面膜的強度與微觀結構

1.7 乳狀液的不穩定現象與破乳

1.7.1 乳狀液不穩定現象

1.7.2 乳狀液的破乳

參考文獻

第2章 石油界面活性組分

2.1 石油界面活性組分分離方法及分析方法

2.1.1 石油界面活性組分的分離方法

2.1.2 石油界面活性組分的分析方法

2.2 石油的烴類組分

2.2.1 烷烴和環烷烴

2.2.2 芳香烴

2.2.3 固態烴與蠟

2.3 原油的非烴組分

2.3.1 硫化物

2.3.2 氧化物

2.3.3 含氮化合物

2.3.4 微量元素存在形態

2.4 瀝青質、膠質

2.4.1 膠狀瀝青狀物質及其分類

2.4.2 瀝青質、膠質的定義及析出

2.4.3 瀝青質、膠質的組成

2.4.4 瀝青質、膠質的結構

2.4.5 瀝青質、膠質的分散形態

2.4.6 瀝青質、膠質的乳化作用

2.5 石油界面活性組分界面性質及乳化性能表征方法

2.5.1 界面張力

2.5.2 界面剪下黏度及界面屈服值

2.5.3 界面擴張黏度

2.5.4 Zeta電位

2.5.5 乳化性能

參考文獻

第3章 油水界面膜與界面流變性

3.1 界面膜結構

3.1.1 表面膜

3.1.2 不溶性單分子膜

第4章 乳狀液測定方法

第5章 原油減渣餾分與油水界面性質

第6章 原油乳狀液

第7章 水驅采出液

第8章 聚合物與油水界面性質

第9章 鹼與原油乳狀液

第10章 三元複合驅原油乳狀液

第11章 油田污水處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