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橋鎮[河南省南陽市臥龍區]

石橋鎮[河南省南陽市臥龍區]

科聖張衡故里石橋鎮,以月季花為主的“彩色花卉農業”形成規模化特色優勢,被國家林業局和中國花卉協會命名為“中國月季之鄉”。改革開放後,月季種植迎來了鮮花盛開的春天,成為農民脫貧致富的支柱產業之一。1981年以來,石橋鎮的一部分農民從北京、上海等地引進月季名優品種,進行專業化生產,畝收入由2000元左右增長到目前的近萬元。並以此為示範向全鎮推廣,帶動農戶相繼種植月季。1993年5月,該鎮舉辦了“中國石橋首屆月季花會”取得成功。從此,月季花會成為石橋月季走遍全國的載體。

基本信息

基本簡介

張衡博物館張衡博物館

臥龍區石橋鎮,位於市區北部,距市中心20公里。地處方城縣南召縣、臥龍區結合部,地理位置優越,區位優勢明顯。焦枝鐵路、豫02線南北穿境而過,設有聞莊火車站石橋汽車站,交通便利。地勢西高東低,西北部為崗丘地帶,最高海拔173米,其餘為平原,最低海拔160米,總面積39.73平方公里,平原有31平方公里;全鎮耕地28900餘畝,其中潮土占70%,黃棕土占25%,其餘為砂姜黑土。這裡屬中國南北氣候的過渡區域,白河南北貫穿,光照充足,雨量適中,溫度適宜。

全鎮轄12個行政村,53個自然村,138個村民小組,總人口38156人。全鎮人口中,漢族居多,回族次之,還有藏、蒙古、苗等兄弟民族。這裡英才輩出,是漢代科學家、文學化、政治家張衡的故鄉。這裡自古就是商貿重鎮,物產富饒,是“古南陽四大名鎮之一”,素有“銀石橋”之稱。是國家林業局、中國花卉協會命名的“中國月季之鄉”、省建設廳命名的“中州名鎮”,市級重點鎮,市“三星級小城鎮”。

歷史文化

張衡博物館--地震儀張衡博物館--地震儀

石橋鎮歷史文化悠久,傳統文化積澱濃厚,古系黃帝兒子姑姓後裔鄂部落故地,夏、商、周鄂侯國中心。因其扼宛洛古道必經要塞,東臨白河,水陸交通便利,距今1400多年前已形成繁華集鎮,古稱“盈溢鎮”、“永安寨”、“石橋店”等。境內張衡博物館鄂城寺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調曲舞獅、大小鑼鼓等優秀的民間文藝至今仍在人們的文化生活中發揮著積極的作用。

石橋鎮還是中國姓氏中“”的發源地。這裡有很多歷史的足跡和神奇動人的傳說。眾多的人文古蹟和秀美的田園風光使石橋鎮成為人們旅遊休閒的好去處,如今,石橋古鎮旅遊集張衡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於一體,進一步深入開發潛在的人文資源,奠定了石橋鎮未來的發展方向與格局。

特色農業

石橋鎮文化大院讀者俱樂部石橋鎮文化大院讀者俱樂部

石橋鎮以月季、雙孢菇發展為重點,大力發展蔬菜花卉產業,“建基地、扶龍頭、促發展”,被省政府命名為“特色農業百強鄉鎮”,被市評為“農業結構調整先進單位”。充分利用“中國月季之鄉”的效應,全鎮月季穩步發展,面積達5000餘畝,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28%,石橋牌月季種苗被評為“河南名牌農產品”。在中國首屆月季博覽會上,該鎮花卉企業的業績和信譽度名列第一。龍頭企業南陽月季基地順利通過了ISO9000國際標準體系認證,具有自營出口,產品30%實現出口銷售。以“雙千雙萬”工程為重點的蔬菜生產,堅持以精品園示範帶動引導菜農發展優、早適銷對路蔬菜,取得了明顯成效,全鎮瓜果蔬菜面積達到8000餘畝,形成了以豫02線為中心的蔬菜花卉帶,每年通過果蔬專業市場銷售蔬菜達5000噸以上。蔬菜已通過河南省無公害委員會無公害認證。畜牧業發展勢頭良好,重大疫情防治措施得力,效果明顯,畜禽防疫工作受到上級領導的充分肯定。

社會發展

張衡博物館張衡博物館

石橋鎮的發展在建國後駛上快車道,在國家的各項政策方針的指引下,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按照國家“改革開放”的大方針,石橋鎮全面推進農村的各項工作,農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提高。近年來,石橋鎮黨委、政府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為指導,狠抓產業結構調整、非公有制經濟、項目建設、小城鎮建設,成效顯著。項目建設工作整體推進。石橋鎮始終堅持全方位引進、全過程服務的思路,強化項目建設目標管理,突出項目建設這一工作重點。通過積極向上爭取政策性資金,以實現基地規模的突破。通過對外招商引資,特別是圍繞花卉、蔬菜、河沙等農產品及自然資源進行招商,以實現資源轉化的突破。通過對內激活民間投資,以實現非公有制經濟的突破。在此項工作中,定目標、定任務、定獎罰,取得明顯成效。幾年來,通過招商引資和激活民營資本,有月季基地保鮮庫、瑞光變壓器廠擴建、金源匯絕緣材料有限公司、萬方變壓器有限公司、端旺食品有限公司、果蔬批發市場等項目的建成,興辦企業100多家,引進外資9000萬元,大大改善石橋的經濟結構,使石橋的經濟有了新的增長點。

城鎮建設

石橋鎮文化大院一角石橋鎮文化大院一角

圍繞“綠、潔、暢、亮、美”的要求,抓規劃,抓建設,抓管理。聘請市規劃設計院專家對我鎮的總體規划進行了高標準的修編。樹立經營城鎮的觀念,走社會捐資、招商引資、農民帶資、政府投資、以地生財、以商活財的城鎮發展之路。通過吸納民間資金,在建設白河東街、康民街、豫02線西市場中,硬化街道1360米,建門面房500餘間,修建下水道2700多米。同時充分利用國家、省、市、區項目資金近千萬元,完成農網改造、地下光纜、有線電視、移動及聯通基站等基礎設施建設,進行了中國小危房改造,對鎮一中進行標準化建設。投資230萬元,建成鎮衛生院門診大樓,投資830萬元,建成占地40畝的文化小區,利用政府適當補貼與動員商戶投資結合的方式籌資300多萬元,對鎮區內的五條主幹道及豫02線鎮區段進行了綠化、美化,修築了排水管道,安裝了路燈。堅持建管並重的原則,一方面加大宣傳教育力度,提高居民的文明意識,另一方面組建20餘人的城建中隊,從規劃、施工、鎮容等進行全面管理,並形成制度,建立了做有規範、管有標準的長效機制。

旅遊資源

張衡博物館

張衡博物館張衡博物館

張衡博物館位於南陽市石橋鎮小石橋村,距市區二十二公里。博物館西北兩公里處是著名的“漢西鄂城故址”,東邊隔宛洛故道與鄂城寺相望。墓北是張衡幼年發奮讀書的地方“平子讀書台”。整個博物館占地一萬五千平方米。1963年6月20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其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1月13日,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又被確定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近年來,市主要領導先後到館拜祭科聖張衡,充分科技做為第一產生產力的重要性。先後舉行了抗震減災郵票的首發儀式、張衡誕辰1930周年大型活動。

張衡博物館有漢闕,山門,大拜、墓園及其他附屬建築組成。主建築大拜殿為仿漢形制,以青灰色為主體色調,整個建築,氣勢磅礴,巍巍壯觀,顯示了大漢文化的博大與沉雄。拜殿的兩側是反映張衡最偉大發明的兩個雕塑,東邊是渾天儀,它直觀地展示了張衡在天文學上的偉大成就;西邊是地動儀(地動儀雕塑是根據中國歷史博物館研究員王振鐸先生的復原研究成果而製作的),是張衡在人類地震預報中的驚世傑作。而張衡本人,也因對世界天文科學的巨大貢獻,受到了全世界人的敬仰。1970年國際上用他的名字命名了月球背面的一座環形山,1971年太陽系中的一顆小行星1802也用他的名字編了號。張衡博物館是一個人文景觀歷史遺蹟的匯集地,隨著他的免費開放和不斷完善的配套設施,將吸引更多的遊人前來拜謁瞻仰。

月季觀光園

石橋月季觀光園石橋月季觀光園

南陽月季基地位於南陽市北郊,由總裁趙國有創建於1983年,是一家集科研、生產、銷售於一體的民營企業。現擁有種植規模2500畝,精優品種600多個,年產樹狀月季、大花、藤本、地被、豐花、微型等各類月季種苗3000萬株以上,是目前中國最大的月季種苗繁育基地,也是“中國月季之鄉”南陽市石橋鎮的龍頭企業。

歷年來,基地圍繞專項生產、保持重點、發展名優的經營方針,產品不斷更新換代;現下轄2個研究所、3個管理區、5個總場、25個分場、5個技術組,並設有北京和鄭州兩個辦事處;專項針對月季的新品種培育、新技術套用、病蟲害防治、土肥施用、種苗保鮮延長休眠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在玫瑰茶製作、天然香料植物的精油提取工藝等深加工新項目上取得了一定的突破;苗木出售,認真負責,嚴格把關,保質保量,產品銷售遍布全國各地,並成功出口日本、德國、韓國等地市場。

自九五年至今,是全市園林系統唯一榮獲省、市、區“守契約重信用”稱號的企業,2002年被中國農業部授予“全面質量管理達標企業”,被定為河南省“鄉鎮企業出口創匯基地”。

文化遺產

石橋鑼鼓
臥龍區石橋威風大鑼鼓臥龍區石橋威風大鑼鼓

臥龍區石橋鎮大鑼鼓的歷史悠久,據老藝人回憶,清末即存在,至少有200多年的歷史,清朝年間古鎮的內八道社、外八道社(火星社)每逢春燈佳節金鼓齊鳴,奏出民眾喜聞樂見的鑼鼓音樂,節日氣氛十分濃郁,大鑼鼓多屬神社演奏,1942年以前街上共有大小鑼鼓30多盤。

大鑼鼓聲音宏大,音韻沉重、渾厚具有凝聚性,能表現雄偉、歡騰、活潑、悲壯等不同感情。每盤大鑼鼓計大鼓一面,鐃釵最少各2付,多則10付,馬鑼1--4個,另有龍鳳彩旗4--16面。在春節等傳統節日和開業慶典等多種宣傳活動中,彩旗在鑼鼓隊伍前面,真是旌旗招展,鑼鼓喧天,更增添了演奏大鑼鼓的雄壯氣魄。我鎮有400多人的鑼鼓隊,16盤大鼓,敲起驚天動地,振奮人心。1997年慶祝香港回歸的時候,我鎮鑼鼓隊去南陽匯報演出,陣勢龐大,服裝統一,鼓點整齊,花樣繁多,敲出了豫西南人揚眉吐氣、歡慶回歸的欣喜,受到當時市委書記的嘉獎,享譽全市。1998年歡迎抗洪勇士榮譽歸來的時候,我鎮鑼鼓隊再次一展風采,給子弟兵以最熱烈最誠摯的問候。

現有鑼鼓藝人方世彥、李金波、李同生、許延恆、呂延台、郝振國、嚴子要、岳潤忠、呂延選、嚴少祥、辛安樂、董自有、趙國珍等人。分布於一村、二村、和寨、小石橋、施莊等五個行政村。

石橋鎮大鑼鼓在整個南陽區域內占有重要地位,它是南陽石橋的優秀民間音樂文化,它主要是祖輩相傳,是古老民俗文化的遺存,發掘搶救保護大鑼鼓對石橋及南陽的精神文明建設,人民民眾文化生活的豐富,人民民眾素質的提高,構建和諧社會都將產生重要的促進作用。

2001年4月石橋鎮黨委、政府召開了保護石橋民間藝術,打造石橋特色文化品牌會議,以此為題,要求各村、各單位明確提出大鑼鼓是石橋鎮特色文化之重點,要全力進行保護弘揚,並對工作原則、資金投入進行了布置。

田漢茶社

田漢茶社田漢茶社

五十年代初,大調曲藝名人自籌資金,租賃房舍三間,在石橋鎮成立南陽第一家民間曲藝研究團體。先定名為“文藝茶社”後更名為“大調曲改進社”。

1956年2月原文化部副部長、著名戲曲家田漢同志,親臨石橋文藝茶社進行視察指導,並解囊資助三十元錢,命名為“石橋大調曲研究社”。田漢同志親臨石橋觀察指導,給曲藝藝人極大的支持和鼓勵,藝人們情緒高漲,五六十年代石橋曲藝人員多次參加省、地舉行的“曲藝調演”均獲得各級領導的稱道和獎勵。

1988年五月,中國曲藝家協會副主席羅楊同志專程到石橋看望了“文藝茶社”和藝人的演出。為茶社提寫了《改革發展曲藝藝術、豐富民眾文化生活》和《田漢茶社》(現掛的田漢茶社牌即是羅楊同志提寫)。

1991年4月在石橋鎮文化站建立了“田漢茶社”已八年,眾多曲友,每天雅聚茶社,切磋技藝、研究曲藝。以石橋鎮大調曲為基礎,聯繫民間藝人,搶救挖掘大調曲為核心,活躍集鎮文化,繁榮曲藝事業為宗旨,推動社會主義文化事業全面發展。

石橋鎮文化站,1987年被省文化廳命名為“先進文化發展中心”,95年被省文化廳表彰為第一批省百強文化站,被市命名為集鎮文化建設先進單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