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莊藁城

石家莊藁城

藁城(gǎochéng)位於河北省西南部,省會石家莊市東部。地理坐標為北緯37°51′~38°18′44″,東經114°38′45″~114°58′47″。北鄰新樂市,南接趙縣境,東與晉州市、無極縣接壤,西與石家莊市及正定縣搭界,西南與欒城縣毗鄰。西距石家莊市31千米,東北距首都北京264千米。該市是河北省會石家莊“1+4”組團城市之一。

基本信息

區位交通

藁城地理位置優越,緊鄰省會石家莊、近靠京津。交通發達,石德鐵路橫穿境內,307國道、省級正饒公路、石港高速公路橫貫東西,市區距民航機場30公里,距京深高速公路15公里,全市油麵路通車裡程921公里。通訊便利,程控電話和行動電話可直撥國內外任何一座城市。電力供應充足,擁有110KV變電站4座、35KV變電站11座。市區服務設施配套,擁有三星級賓館一家,高標準飯店多家,具有較高的涉外接待能力 。

自然資源

藁城市處於太行山東麓河北平原中南部,屬太行山洪積沖積山前傾斜平原。地勢西北高東南低,以1/1500~1/2000的坡降逐漸傾斜,形成典型的山前傾斜平原地貌。境域中部為滹沱河第二沖積扇之脊,地勢較南北兩面略為低洼;北部為磁河沖積扇及磁河、滹沱河之間的河間地帶,海拔65~55米,向東南緩降;南部邊緣為滹沱河、槐河之間的河間地帶,海拔60~39米,向東南緩傾。由於歷史上滹沱河、磁河、槐河等河流的改道和變遷,洪水泛濫、風沙等外力作用,形成只都、九門、南董一帶,楊馬村至南孟、梁家莊一帶,張村、北樓、小常安、賈市莊一帶的古河道、窪地、沙崗、沙丘、緩崗、河溝、坑塘等微地貌。20世紀60年代以後,通過治沙治水平地造田等,使沙崗、河溝、古河道得以治理,逐漸塑造成藁城大地平曠開闊的現狀。 藁城市

本數據來源於百度地圖,最終結果以百度地圖數據為準。

藁城氣候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由於地處平原,地勢、地貌對氣候影響不大,氣候因素分布比較均勻,表現為冬冷夏熱的氣候特點。全境四季分明,春季乾燥多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氣溫涼爽,冬季寒冷雨雪稀少。年平均氣溫12.5℃,年極端高溫43.2℃(1961年6月12日),年極端低溫―23.4℃(1985年12月8日)。1月份最冷月平均氣溫―3.5℃,7月份最熱月平均氣溫26.4℃。年平均降水量494毫米,年最大降水量為1007.1毫米(1963年)。7-8月份降水量最多,約占全年的56.2%。年平均太陽輻射總量546.5千卡/平方厘米,年日照時數2711.4小時,日照率61.2%。無霜期190天。

歷史沿革

藁城古代滹沱河、白洋河、磁河、木刀溝,據載:“其水四時不涸,其人藉以藝稻,”又產黍、稷、高粱、玉米,不僅可供縛“藁人”,還是養馬的好飼料;董俊自幼善騎射,藁城縣令提拔為將,元又授為左副元帥,藁城又升永安州;董俊牲犧後,又追封為趙國公,其子也是元開國名將。到明代藁城為養馬基地;清代康熙年間連真定伏城驛的驛站也由藁城來供應馬匹草料及其他費用;加之藁城物產豐富,處於畿輔之地 藁城汽車客運站(5張),連宮廷的膳食宮面、宮酒都由藁城供應。可見,槀城的“槀”加上“艹”字頭之優勢:一、藁城農業物產豐富,特別南有滹沱河、北有木刀溝。在唐宋元明時代,“其水四時不涸,其人藉以藝稻”,“每遇秋風,稻浪千層,遍地胥成雲綿”;(藁城縣誌集注)。二、稻草和穀草可做飼料養馬,又可縛“藁人”戰備用之;三、處於王室畿輔之地可供糧草副食的官府後勤部。四、藁城是畿輔要衝,兵家必爭之地藁城自古至今處於畿輔要衝,在天子腳下。在原始社會末期,全國定九州,藁城處於冀州中部,黃帝建都涿鹿。故有“黃帝授絲”“嫘祖教民養蠶”的故事,藁城人民有“急農桑。崇禮讓”的習俗;藁城既是商族老家,又是商代紡織工場、養馬基地。因此,成為兵家必爭之地。正如《藁城縣誌》所載:“秦秋時,晉荀吳率師來肥(今之藁城);戰國,趙藺相如築九門城於滹沱河之濱,大將李牧築宜安城於酈水之陽,屯兵抗秦;東晉,燕慕容恪於九門築安樂壘,作為前燕屯兵襲魏之所;唐郭子儀、李光弼合兵戰史思明於九門;明,“靖難之役”燕王起兵圍拔雄縣、血戰藁城;明永樂建都北京後,又把藁城作為養馬基地。總之,藁城這塊平川沃土,成為古代戰馬馳騁之地;人民一方面為王室官府急農桑、植五穀,供應他們吃穿,另一方面受盡了歷代兵燹之 藁城市(8張)苦;兵亂、疫災往往是並駕齊驅,僅永樂十四年(公元1416年),藁城戶口銳減三分之二,僅存三分之一,後徒山西之民以補之。但藁城人民勇敢堅強、勤勞,不畏艱難,又重整家園。五、 藁城雄居冀中平原,人傑地靈如駿馬挺立藁城分隸畿輔,地接恆岳,平川廣野,田地肥美,林茂糧豐,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商周遺址尚存,炎黃事業隆興。勤於農桑,崇儉禮讓,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歷代有盡忠報國之才。 3000年前的台西商代遺址是藁城人活動的最早紀錄。 西漢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置縣。後經歷代廢置分合,至宋開寶六年(973),建置境界方成定製。西漢初,置肥累縣(治所肥累城,今城子村),東漢省肥累縣。漢高祖五年(前202)置九門縣(治所九門),北齊省九門縣,隋開皇六年(586)復置九門縣,次年,再廢,尋復置。宋開寶六年(973)九門縣省入藁城縣。隋大業十三年(617)置宜安縣(治所宜安),新豐縣(治所辛豐)。唐武德四年(621),宜安、新豐省入藁城。 民國2年(1913),屬范陽觀察使,次年改觀察使為道,藁城遂改屬保定道。1928年道廢,屬河北省,1937年屬河北省第十二督察區。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根據形勢需要,藁城與周圍鄰縣分合併析,先後組成諸多聯合縣。1947年11月,恢復藁城縣,屬冀中十一專區。 “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1949年建國後,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人換精神、地換貌,文教昌明,人才輩出,學者名流及科技人員即達208名;中共地師級以上幹部120名;為國捐軀的革命烈士名錄即達4558名;受省以上表彰的先進個人名錄已有49名。藁城人民的流血犧牲,迎來了新中國的誕生,社會主義建設的繁榮。新中國成立後至1985年國小教育在校學生數56119名,入學率99.3%;國中畢業生7221名,高中畢業生1202名;大中專學生600名。教育發展。工農業興盛。農業修河治水,糧產猛增,一年為國家提供商品糧1億斤以上,周總理譽為“糧食生產元帥縣”。 1949年8月,華北地區全面調整行政區劃,時藁城縣屬石門區(9月石門區改稱石家莊專區)。1958年11月,藁城、無極、欒城三縣合併為藁城縣(縣政府駐藁城縣城)。至1962年1月,原欒城、無極部分又先後析出,藁城縣恢復三縣合併前建置,仍屬石家莊專區(1967年11月改稱石家莊地區)。 1989年7月27日,經國務院批准藁城撤縣設市,為省轄縣級市,先後由石家莊地區、石家莊市代 管。

人文歷史

商代王室絲織物經營地

藁城是商代王室所經營的絲織物工場所在地。這從藁城台西商代遺址的文物和《中國科技史探索》一書中以及夏商兩族的商品交換可以證實。 例如《中國科技史探索》中說:“1973和1974年,在河北省藁城縣台西村對商代遺址作了挖掘: 除了大麻織品以外,還發現了五塊纖維絲織殘片與一件青銅“觚”黏附在一起”;同時發現的青銅斧“鉞”(鐵刃)也是用絲織品黏附在一起的。並且進行了檢查分析,這些絲織物是家蠶絲。從而認定商代已飼養了家蠶,而且用蠶絲和大麻纖維織布技術已由鋸織進展到使用腳踏木機。即利用槓桿原理,以腳踏木控制綜的升降運動來進行提花。這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紡織技術,且為藁城先民首創。 商族是以商立國。“夏桀的女樂舞蹈隊三萬人所穿的絲綢衣服”,都是伊尹“以薄之女工”。 針織,以絲織品換取夏桀的糧食。 商族在滅夏之前的活動地區,就是在藁城縣域和邯鄲漳河以北地區,商族的老家就是在河北。商的名字也是因居“漳河流域而得名”(古代漳商二字不分)。商湯建國後到祖乙時,遷都到邢(今邢台西南),藁城可能是後勤部;同時藁北的前西關也有商代遺址。它表明藁城縣境內在商代也開始農桑養蠶進行絲織生產了。據《中國科技史探索》一書記載,在新石器時代中國就開始農桑養蠶了。在台西西鄰的正定南揚莊曾出土了一個新石器時代的陶蠶蛹,外觀黃色,長2厘米,寬高均為0.8厘米,長橢圓形,狀似真蠶蛹。新石器時代早期是炎帝神農氏“教民農耕、日中為市”的時代。 晚期是黃帝軒轅“作衣裳而天下治”的時代。相傳有一天黃帝族部落歡慶勝利,忽見一少女身披馬皮,飄飄然從天而降。只見它手中拿著兩束絲,閃爍著金黃和銀白的光彩。她微笑著將這兩束絲獻給了黃帝。從此,黃帝的妻子嫘祖便採桑養蠶。通過“蠶神向黃帝獻絲”和“螺祖養蠶”兩個故事,說明新石器原始社會末期,我們祖先就開始農桑養蠶和紡織絲綢了。所以,到夏、商奴隸社會,紡織技術由席地而鋸織,發展到利用槓桿原理控制綜的升降而進行提花了。黃帝在冀州涿鹿建都,藁城是古冀州盛產農桑養蠶紡織之地,又是古代兵家必爭之地。因此,台西出土的商代纖維織品可窺見它的歷史發展過程,沒有新石器時代“黃帝授絲”,就沒有商族先民高超地織綢技術;同時,從台西遺址出土的文物品種之多,特別是除生活用品之外,尚有“將軍盔”、“彈丸”、鐵刃青銅鉞”這三件文物乃是武官所用之物;醫藥物“桃仁”和“郁李仁”。醫療器“砭鐮”;冶煉物“鐵渣”和“鐵礦石”;漆和木器、紡織的“刀杼”和“麻、絲品”、羊毛等,反映墓主人是商王室的後勤部的督管,王室絲工場或手工業的管家。二、藁城是商代及後世飼養戰馬基地商族老家在河北滹沱河和漳河流域,從藁城台西商代遺址出土文物表明,藁城是商王室的後勤部,從卜辭得知,商王占有大量牲畜,狩獵一次就獲鹿384頭。 祭祀一次就殺牲畜三、四百頭,在甲骨文中還有養戰馬50匹的記載。甲骨文中的馬字,加金字旁,表示象黃金一樣珍貴,可供商王室狩獵、作戰、駕車使用。可惜,藁城志無有記載商代的養馬情況。 但是,歷史是有承繼性和沿續性的,藁城志記載了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養馬的情況。在《馬政》一節中記載:“以民三戶養一牡“母”(應為公)馬,五戶養一牝馬” 。 藁城縣共領養孳牧牡馬94匹,牝馬376匹;養馬之人具免糧草一半;官府設醫畜人員和管理人員,“馬政俱屬於縣令”。馬匹供軍隊和驛站使用。三、從“槀”字說藁城置縣的人事,藁城是官府的後勤部“槀人”,在周代是一官名。《周禮》記載:周有六官;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地官掌管邦教”。“槀人”是地官的下屬機構,主管糧草、酒肉(牛、羊、馬匹)、弓箭兵器等。鄭司農云:“槀為犒師之犒,主冗食者,槀讀為芻之槀,箭乾謂之槀,此官主弓弩、箭弓之官。” 周承殷制,在殷商時代管理糧草、兵器之官是司徒。而商族祖先契在舜帝時就任司徒之職、主管教化人民、土地、糧餉之事。所以,《史記·五帝本紀》記載:“舜合契主司徒,百姓親和,龍主賓客,遠人至”。藁城是商族王室糧草、兵器、戰馬供應基地;又是周代地官下屬“槀人”籌集糧草、飼養馬匹、供應兵器所在地,因此,春秋時藁城西南有肥纍國(諸侯的盔甲不解曰纍);漢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始置槀城縣。隋開皇十年(公元596年)以槀城置廉州,但時間不長,於隋大業二年(公元606年)又廢廉州為槀城,還槀城的本來面目。

藁城名字由來

何時 “槀城”改為“藁城”, 槀字上加 “艹”草字頭,為何加“艹”草字頭的歷史簡述: 據《宋史》和《金史》地理志記載都是“槀城”,《元史·地理志》始為“藁城”在《元史·董俊傳》中,已用“藁城”。“董俊字用章,真定藁城人”。藁城令立的募兵,射中者拔為將。 眾莫能弓,獨俊一發破的,遂將所募兵迎敵。俊寡不敵眾,棄金降元蒙,董俊善騎射,為政寬明,授之為“龍虎衛上將軍,行元帥府事,駐藁城。”承制授左副元帥,升藁城縣為永安州”。由此可知,“藁城”之“藁”字是從元初金末開始使用的。為何“槀”城加上“艹”為藁城呢?據《藁城志》記載:元朝皇帝“賜槀城是個死城”,“只長野草不養人的荒涼城”,故槀字加“艹”字頭。認為 “槀城”改為“藁城”,是由槀城的歷史演變而來的。 “槀人”是周代的地官下屬機構管理糧草、馬匹之官。春秋的肥纍國的“纍”字,在古代諸侯不缷盔甲處於備戰狀態曰纍,故漢朝置槀城縣,這都是根據槀城從黃帝至夏商以來的人文歷史而定名的;自唐朝又出現了“藁人”一詞。《唐書·張巡傳》說“城中矢盡,縛藁為人千餘,披黑衣,夜縋城下,潮兵爭射之,久乃藁人還,得箭數十萬”。“藁人”是用穀草稈或稻草縛成人形以迷惑敵人。

行政區劃

據載:明初,藁城全縣編民13里,尋增為16里,後改里為社。崇禎五年(1632)推行“寓兵於農”之法,編營24,尋廢,七年(1634)復置,編22營。清承明制。 民國初,全縣分為5個區,27年(1938)劃為8個區,滹沱河以南為一、二、三、四、五區,以北為六、七、八區。37年(1948)6月,又將8個區劃分為13個區。 1950年2月,將13個區精減為10個區,不久又並為7個區。1953年7月,將全縣238個村劃為96個鄉。1956年6月,撤區並鄉,將96個鄉合併為29個鄉(鎮),1958年1月,並為28個鄉(鎮),8月,取消鄉鎮建制,全縣改建為8個人民公社。1961年調整公社規模,除城關公社外,其餘各公社由大劃小,全縣劃為28個公社。 1984年1月取消公社,恢復鄉(鎮)建制,復為28個鄉(鎮)。是年,相繼改城關、賈市莊、梅花、南董、南孟、麗陽為鎮建制。1987年將崗上鄉改建為崗上鎮。1994年4月,南營、大同、興安、張家莊、增村五鄉,撤鄉設鎮。  1996年1月,擴鄉並鎮,將28個鄉(鎮),改建為13鎮,1個民族鄉,1個開發區。即廉州鎮、興安鎮、常安鎮、賈市莊鎮、梅花鎮、南營鎮、丘頭鎮、崗上鎮、南董鎮、南孟鎮、張家莊鎮、西關鎮、增村鎮、九門回族鄉和石家莊經濟技術開發區。行政村共240個。1998年,新興安村併入興安村,全市共有239個行政村。 2002年底,藁城市面積836平方千米,人口76萬。轄13個鎮、1個民族鄉,1個經濟技術開發區(良村);8個社區居委會、239個行政村委會。 藁城行政代碼:130182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