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觀

知與行是中國哲學史上一對古老的認識論範疇,從春秋戰國一直到近代,中國的先哲們留下了豐富的認識論的思想內容,在知行關係問題上也一直存在著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鬥爭。在中國歷史上,許多先哲關於知行留下了許多至理名言。

知行觀

即認識論。隨著理論思維水平的提高,認識問題已引起先秦哲學家的重視,他們從不同的角度探討了認識的來源、認識過程和求知方法的問題。孔子承認有“生而知之”者,但強調“學而知之”。兼重學與思、知與行。墨子提出三表,以為判斷言論是非的標準。孟子區別“耳目之官”與“心之觀”的不同職能,指出“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老子區別“為學”與“為道”,否定感性經驗,提出“致虛極,守靜篤”的認識方法。後期墨家把認識分為“聞知”、“說知”“親知”,注意到它們各自的特點和在認識中的作用。荀子對認識的來源和方法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既注重感性認識又肯定思維的能動作用,對先秦哲學的認識論進行了總結。

定義

知行觀:在中國哲學中,認識和實踐的關係表述為知與行的關係。其主要觀點有:行先於知,由行致知;知之明也,因知進行;以行驗知,以行證知;知行並進,相資為用。中國傳統哲學中的知行觀由於受當時的社會條件的限制,難免帶有歷史的局限性。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