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情意的客觀本質

統一價值論認為,認知、情感與意志作為三種基本的、相對獨立的主觀意識,對應著反映三種基本的客觀存在:事實關係、價值關係和實踐關係。 價值關係是指事實本身相對於主體的生存與發展所體現的作用,是指那些帶有主體目的色彩的事實關係。 因此價值關係是一種特殊的、客觀存在的事實關係,是一種把事物和主體的生存與發展聯繫起來的事實關係。

心理學把認知、情感、意志分別定義為:人對於客觀事物的感覺、知覺和表象;人對於客觀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產生的態度的體驗;人根據自己的主觀願望自覺地調節行動去克服困難以實現預定目的的心理活動。由於“態度”和“主觀願望”均屬於主觀範疇,“人的需要”是何客觀內容也不清楚,因此心理學的這些定義並沒有找到這三種主觀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存在,因而沒有揭示出這三種基本心理活動的客觀本質。
統一價值論認為,認知、情感與意志作為三種基本的、相對獨立的主觀意識,對應著反映三種基本的客觀存在:事實關係、價值關係和實踐關係。

一、認知的客觀本質

事實關係就是指事物之間客觀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相互聯繫與相互作用。事物與事物之間,人與事物之間以及人與人之間存在著複雜多樣的相互作用,如物理作用和化學作用等,這些作用都有其客觀規律性,人只能承認它、認識它和利用它,而不能否定它、違背它。
什麼是事實?事實一詞有多種含義:最狹義的觀點認為,事實是指事物的情況或者是指事物呈現在感官之前的一種存在,它是相對於知覺而言的;較為廣義的觀點認為,事實是指作為主體(即個人、集體或社會)認識對象的客體自身,包括客體的實體、狀態、屬性、運動過程及與周圍事物的聯繫;最廣義的觀點認為,事實是指包括主體在內的一切事物及其狀態、屬性、過程、聯繫的總和。這裡所說的事實是最廣義的,它沒有主體與客體之分,沒有確定的主體目標,完全獨立於主體而存在著。
對於事實關係的主觀反映就是認知,它構成人的主觀意識的最基本形式。認知包括感性認知與理性認知,其中:感性認知是指人對事物所發出的刺激信號進行的感覺、知覺和表象,如對物體的顏色、形狀、大小、聲音、冷熱等方面的感知;理性認知是指人對概念或概念系統(即事物的第二信號系統)所進行的認知、理解、判斷、推理、分析、歸納等。認知只需要考慮客觀事物本身的運動狀態與變化規律,不需要考慮人的利益需要,沒有任何主觀偏愛,是一種純粹中性的反映活動。

二、情感的客觀本質

價值關係是指事實本身相對於主體的生存與發展所體現的作用,是指那些帶有主體目的色彩的事實關係。由於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聯繫和相互影響的,主體的生存與發展必定或多或少地與其它事物的狀態、屬性、過程、關係相聯繫,因此任何事實關係都或多或少具有一定的價值關係。
主體的生存與發展是一切價值關係的根本目標,也是價值關係與事實關係的根本差異之所在。任何價值關係都必須建立在主體目標的基礎上,必須依賴於主體而存在,離開了主體就無所謂價值關係。不過,價值關係是客觀存在的,它只取決於主體生存與發展的客觀目標,而不取決於主體的主觀願望,客觀目標屬於客觀範疇,而主觀願望屬於主觀範疇,主觀願望是對客觀目標的一種反映。因此價值關係是一種特殊的、客觀存在的事實關係,是一種把事物和主體的生存與發展聯繫起來的事實關係。從廣義的角度來看,事實關係可分為價值事實關係(簡稱為價值關係)與非價值事實關係(簡稱為事實關係)。
對價值關係的主觀反映就是情感,它構成人的主觀意識的另一種基本形式。情感包括感性情感與理性情感。感性情感是指人對事物發出的感性刺激(如物理或化學刺激)信號所產生的感覺取向、知覺取向和表象取向。例如,尖銳物體的刺激引起人的疼痛感覺,人將會設法逃避它;綠色事物容易使人產生寧靜、祥和的情感,人將會趨向於親近它;兇狠的狼容易使人產生恐懼的情感,人將會設法逃避它。理性情感是指人對概念或概念系統(即第二信號系統)所進行的認知取向、理解取向、判斷取向、推理取向、分析取向、歸納取向等。典型的認知取向是,人通常只對那些存在切身利益關係的事物及其知識感興趣;典型的理解取向是,善良的人總容易善解人意,邪惡的人總容易惡解人意;典型的判斷取向是,人對道德形象好的人總容易用善的眼光來判斷他的行為動機,而對道德形象差的人總容易用惡的眼光來判斷他的行為動機;典型的推理取向是,人最容易找到或肯定那些最為有利的推理論據,從而推理出最有利於自己的結論,而不容易發現或容易否定那些最不利的推理論據,從而否定最不利於自己的結論;典型的分析取向是,人在對事物的起因、現狀及發展方向等進行分析時,最容易把事物產生正向價值效應歸功於自己或與自己相關聯的事物,最容易把事物產生負向價值效應歸罪於他人或與他人相關聯的事物;典型的歸納取向是,樂觀者最容易發現事物存在的最好價值效應,即最容易看到最好的前途,悲觀者最容易發現事物存在的最差價值效應,即總容易看到最壞的後果。 情感除了需要考慮客觀事物本身的運動狀態與變化規律外,更需要考慮主體的利益需要,它是一種非中性的、有一定主觀偏好的反映活動。

三、意志的客觀本質

主體與客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可以分為兩個相反的方面:一個是客體對主體的作用;另一個是主體對客體的反作用。主體與客體之間的作用與反作用相互促進、相互依賴、互為前提、共同發展。價值關係反映了客觀事物對於主體生存與發展所產生的作用過程,實踐關係則反映了人對於客觀事物的反作用過程。
實踐關係體現了主體的能動性,反映了主體運用自己的本質力量對客體施加反作用力,創造新價值的過程,價值增值是實踐關係的核心內容,也是價值關係與實踐關係的根本差異之所在。任何價值關係既需要進行消費,也需要進行生產,才得以存在和發展下去,如果沒有價值生產,價值關係就會成為無源之水,如果沒有價值消費,價值關係就會將變得毫無不意義。人通過實踐活動進行價值生產,使實踐活動具有價值增值的特徵,實踐關係可以看作是一種特殊的、能夠產生價值增值的價值關係,它是一種把主體的本質力量和主體的生存與發展聯繫起來的價值關係。從廣義的角度來看,價值關係可分為價值消費關係(簡稱為價值關係)與價值生產關係(簡稱為實踐關係)。
對實踐關係的主觀反映就是意志,它構成人的主觀意識的第三種基本形式。意志包括感性意志與理性意志。感性意志是指人用以承受感性刺激的意志,它反映了人在實踐活動中對於感性刺激的克制能力和興奮能力,如體力勞動需要克服機體在肌肉疼痛、呼吸困難、血管擴張、神經緊張等感性方面的困難與障礙。理性意志是指人用以承受理性刺激的意志,它反映了人在實踐活動中對於第二信號系統刺激的克制能力和興奮能力,如腦力勞動需要克服大腦皮層在接受第二信號系統的刺激時所產生的思維迷惑、精神壓力、情緒波動、信仰失落等理性方面的困難與障礙。意志既要考慮客觀事物本身的運動狀態與變化規律,還要考慮主體的利益需要,尤其要考慮人對於客觀事物的反作用能力,它是一種非中性的而且是能動的、創造性的反映活動。

四、知、情、意的辯證關係

人為了生存和發展就必須首先感知和了解各種事物的事實關係,其次要掌握這些事物對於人的價值關係,再要掌握每個實踐行為的價值關係並且判斷、選擇、組織和實施一個最佳的行動方案。第一步由認知活動來完成,第二步由情感活動來完成,第三步由意志活動來完成,因此從認知到情感,再從情感到意志,是一條基本的、不可分割的人類自控行為的流水線。
知、情、意的辯證關係在根本上取決於事實關係、價值關係與實踐關係的辯證關係。
1.情感是一種特殊的認知,意志又是一種特殊的情感 客體對於人的生存與發展的意義也是客體的一種關係屬性,只因為它有著特殊的意義,才與其它關係屬性區別開來,因此價值關係是一種特殊的事實關係,情感是一種特殊的認知;本質力量是人的一種最重要的價值屬性,只因為它有著特殊的意義,才與一般的價值屬性區別開來,因此實踐關係是一種特殊的價值關係,意志是一種特殊的情感。從廣義角度來看,知、情、意都是一種認知活動,只是各自側重於不同的角度,情感側重於從意義的角度進行認知,意志側重於從行為效應的角度進行認知。
2.認知、情感與意志相互區別 其主要區別是:認知一般是以抽象的、精確的、邏輯推理的形式出現,情感一般是以直觀的、模糊的、非邏輯的形式出現,意志一般是以潛意識的、隨意的、能動的形式出現;認知主要是關於“是如何”的認識,情感主要是關於“應如何”的認識,意志主要是關於“怎么辦”的認識。如果把情感與認知割裂開來,就會使情感沒有客觀依據而變成了“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如果把情感與認知混淆起來,又會使情感失去公正性而變成了“成者為王,敗者為寇”;如果把情感與意志割裂開來,就會使情感成了空洞的情感;如果把情感與意志混淆起來,又會使情感成了糊塗的情感。
3.認知、情感與意志相互依存、相互聯繫 沒有事實關係,價值關係就成了無源之水,沒有價值關係,實踐關係也成了無源之水,因此認知是情感的源泉,情感是意志的源泉;事實關係以價值關係為導向,價值關係又以實踐關係為導向,因此認知以情感為導向,情感以意志為導向;情感最初是從認知中逐漸分離出來的,它又反過來促進認知的發展,意志最初是從情感中逐漸分離出來的,它又反過來促進情感的發展;認知、情感與意志相互滲透、相互作用、互為前提、共同發展。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