瞽宗

瞽宗

瞽宗,拼音gǔzōng,是商代大學的名稱。當時大學以樂教為主,樂教的教師也就是樂師。樂師在學中祀其先祖為樂祖,學也就成為樂師的宗廟,故稱瞽宗。瞽宗是當時貴族子弟學習禮樂的學校。《禮記·明堂位》:“殷人設右學為大學,左學為國小,而作樂於瞽宗。”《禮記·王制》:“殷人養國老於右學,養庶老於左學。”鄭玄註:“右學,大學,在西郊;左學,國小,在國中王宮之東。”這些記載提到有大學、有國小、有瞽宗。大學已被甲骨卜辭證實,大學於國小相對而言,有大學,也就有國小。右學和瞽宗,都是屬於大學性質,實是同一機構的不同名稱。古人以西為右,殷人尚右尚西,將大學設在西郊,也叫右學。

基本信息

相關資料

瞽宗瞽宗
代樂人的宗廟和學校。代為大學的一種,五學之一。因位於辟雍之西,故也稱“西雍”。瞽宗是殷商時期出現的,是中國最早的音樂教育機構。後借指最高學府。《周禮·春官·大司樂》:“凡有道有德者使教焉,死則以為樂祖,祭於瞽宗。”《禮記·明堂位》:“瞽宗,殷學也;
瞽宗瞽宗
頖宮,周學也。”《陳書·沉不害傳》:“成均自斯墜業,瞽宗於是不脩。”清趙翼《讀王予中先生敬書於後》詩:“生膺蒲輪徵,歿入瞽宗祀。”清田蘭芳《明河南參政石□袁公(袁可立子袁樞)墓志銘》:“先是,丁丑暮春,河南巡撫都御史李公(李國亮)以事久論定,允州人請,檄祀公(袁樞)於瞽宗。”章炳麟《檢論·爭教》:“且夫遼氏以降,其在邊皆習彀騎,以武怒擊殺為故,而不事文教,其卒猶北面於瞽宗之序。”
瞽宗秋學禮,執禮者詔之。冬讀書,典書者詔之。禮在瞽宗,《書》在上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