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共和

真假共和

《真假共和》是2008年7月1日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朱宗震 。

基本信息

圖書信息

真假共和真假共和
作 者: 朱宗震 著

出 版 社: 山西人民出版社發行部

出版時間: 2008-7-1

字 數: 260000

版 次: 1

頁 數: 272

開 本: 16開

I S B N : 9787203061168

分類: 圖書 >> 歷史 >> 中國史 >> 現代史(1919-1949)

定價:¥28.00

編輯推薦

共和的實現,是大勢所趨,還是偶然?共和的失敗,是人事所誤,還是必然?

一場失敗了的光榮革命,一段意味深長的歷史真相

這是一段悲情的歷史,這是一群失敗的豪傑

深入展現1912年中國憲政的台前幕後

重新審視共和的經驗與教訓

辛亥革命那一代人,既沒有湧現傳統社會諸葛亮、劉伯溫式的深思熟慮的謀士,也沒有出現對路線、政策、策略進行嚴密分析的現代英雄。中國文化中的智謀之士,在那一代人中竟然沒有湧現。

我們現在知道,革命黨人的所有計畫都沒有實現。宋教仁以合法的政黨競爭獵取政權的計畫,被袁世凱破壞。孫中山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計畫,由於沒有基本的穩定的政治局面,也無法實施。激烈派主張的二次革命由於革命黨人的渙散遭到慘敗,即使後來的三次革命也沒有成功。但同樣,袁世凱希望維護自己長期統治的計畫,也沒有實現。梁啓超期望的開明專制更是遙遙無期。

內容簡介

民國初年的政治,是一部很好的連續劇,政治風潮起伏跌宕,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充滿著戲劇的元素。三顆政治明星袁世凱、梁啓超、孫中山,互為生死對頭,為何卻會合作起來推翻了清王朝?從民國建立到袁世凱之死,他們之間又是如何進行權力分配和爭奪的?民國第一任內閣總理唐紹儀上任不到兩個月,就棄職逃往天津,為什麼?黎元洪、宋教仁等是怎樣走上政治舞台的中央?地方實力派胡漢民、陳其美、蔡鍔、李烈鈞等的崛起,卻又在預示著中國社會軍閥化的傾向……

本書作者以簡潔而生動的文字,深入講述了1912年中國政治生活中發生的這一切,共和的實現,是大勢所趨還是偶然?共和的失敗,是人事所誤還是必然?箇中的經驗與教訓,直接啟示著中國今天的政治改革。本書上冊主要寫1912年,下冊主要寫1913年,下冊將在9月份推出。

作者簡介

朱宗震,江蘇人,復旦大學歷史系畢業,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研究員,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主要從事中華民國史研究。主要著作有:《民國初年政壇風雲》、《孫中山在民國初年的決策研究》、李新主編《中華民國史》第三編第六卷、《孤獨集》、《黃炎培與近代中國的儒商》。

圖書目錄

序章 大人物

1.三顆政治明星:袁世凱、梁啓超、孫中山

袁世凱代表了體制內的權臣勢力,梁啓超代表了體制外民間的和平改革派勢力,孫中山則代表了民間反體製革命勢力。辛亥革命爆發,國家政治洗牌重組,他們如何分享變革的成果?如何規劃國家前進的方向?

2.開國紛爭:革命黨的權力布局

臨時政府成立,孫中山否決了章太炎、宋教仁的政府組織原則,企圖貫徹革命方略。但章太炎提出的問題要害是:除了與袁世凱、立憲派等其他政治派系分享政權外,還有什麼辦法可以推倒滿清王朝呢?

3.妥協之下:共和三岔口

梁啓超和袁世凱兩大強人的合作,規劃了民初政治的基本走向,使得孫中山被邊緣化。袁世凱掌握行政部門,梁啓超通過組織政黨,掌握立法機關、分化革命黨人,實行“開明專制”,讓共和留下個軀殼而已。

第一章 短命內閣

1.第一任內閣總理唐紹儀

唐原是袁世凱的幕僚和下屬,按照臨時約法的原則,實施責任內閣制,他能擔負起責任內閣總理的責任嗎?袁世凱是否能夠尊重總理的憲法權力,而不再把他看成自己的僚屬?

2.大借款風波

總統和銀行團談判借款,總理也和銀行團談判借款,總統許可權和總理許可權如何劃分?對於借款風波,在位的和在野的,心態和利益關係不一樣,態度也就大不同。

3.唐紹儀出走天津

民國統一後的第一屆責任內閣,正式成立不到兩個月,就以搞笑的方式垮台了。北京政界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唐總理為什麼丟下總理職務去了天津?

第二章 練習民主,練習自由

1.風起雲湧話政黨

一個組黨的急先鋒成了一個無黨分子,白瘋了一場,章太炎憤憤地發表宣言說:政黨已經為天下人鄙棄了,參議院也已成了培養壞蛋的地方。在民國初年的組黨活動中,真正的靈魂人物是梁啓超。

2.手握重權參議院

這些議員,大體上在30歲左右,年少氣盛,情緒容易衝動。多數人在國內外接受過新式教育,屬於有新思想的新進人物,適應了時代的變化。但他們能承擔起維護共和的重任嗎?

3.言論自由惹衝突

在那些歲月里,言論自由,有沒有尺度,到底還要不要,如何掌握分寸?誰也說不清楚。但無論是中央還是地方的執政者,誰也不可能長期忍受“言論自由”了。畢竟,中國社會並沒有從暴力對抗走向文明對話的時代。

第三章 軍權和多元化的地方政治

1.黃興和南京的爛攤子

南京留守府一職,既是袁世凱安撫南方軍隊的措施,也是借黃興這個厚道人之手,來消解南方的反對情緒。但是,對於南方革命黨人來說,他們是把南京留守一職當成應變的手段,以便保存革命的軍隊。

2. 程德全、張謇聯手穩定江蘇

程德全既與同盟會高層維持著良好的關係,也表示擁護袁世凱。在江蘇,袁世凱和南方革命黨人的對立得到緩衝,同盟會和前清立憲派也相安無事,程德全小心翼翼地貫徹著走鋼絲的平衡政策

3.軍民分治還是地方自治?

黎元洪帶頭呼籲軍民分治,但他自己也是軍政民政兩手抓;李烈鈞和胡漢民則公開要求地方自治,企圖組織都督聯盟,與中央政府對抗。分治還是自治,其實質是中央和地方兩種利益集團的衝突。

4.梁公高足:雲南都督蔡鍔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立憲派似乎都是和平改革派,而同盟會則是武裝革命派。其實不是這樣絕對,如果沒有蔡鍔在雲南的經營,後來梁啓超又怎能發動武裝起義的護國運動?

5.東南鎖鑰:陳其美在上海

滬軍都督府承擔著繁重的後勤供應任務,財政困難,不免使用威脅、恐嚇的暴力斂財手段。他獲得了資產階級的支持,又得罪了資產階級,反對派也屢屢攻擊陳其美任用私人,浪擲公款,污衊他是個愛逛窯子的楊梅都督。一代奇俠,濃縮著社會動向的信號。

第四章 第二次內閣風潮

1.陸徵祥:不經意做了冤大頭

陸徵祥本來對出任總理一職有所顧慮,畢竟他對國內政界人士並不熟悉,很難負起責任。不過,袁世凱答應可以為他負責,陸才接受下來。結果,組閣問題,陸徵祥就事事聽命於袁世凱,。

2.參議院:被推到了風口浪尖

陸總理第一次出席參議院會議,發表的演說竟然遭到參議員的不信任,連累到他提名的內閣成員遭到全部否決。這位總理因為洋麵包吃得多而獲得信任,又因為上海話說得輕,受到懷疑。反覆之間,參議院被推到了風口浪尖。

3.軍警:以保衛共和的名義干預政治

袁世凱既要維持自己的權威,又要擺平參議院,手法也很細膩。一邊與參議員在總統府談話,非常融洽;一邊卻是劍拔弩張,北京軍警兩界由高級長官發起,召開特別大會,到會的人一個個正義凜然,憤激異常。

4.穩健與激進:同盟會在分化

同盟會穩健派陷入了奇怪的邏輯中:你如果不反對袁世凱吧,本來袁世凱就不是自己人,而且花樣不斷,又怎能不反對?你若反對袁世凱吧,整天鬧風潮,國家無法安定,豈能不停地反下去?同盟會內的激烈派,則仍然採取了對袁世凱進行猛烈抨擊的態度,甚至暗示動用武力反抗。

第五章 張案始末:民初政治生態的縮影

1. 黎元洪、張振武與湖北風潮

在民初的政局中,袁世凱一直在努力與黎元洪結成同盟的關係。袁世凱盡力支持和籠絡黎元洪,黎元洪也一心支持袁世凱集中權力。如何利用黎元洪與革命黨人的矛盾,來強化與黎的政治關係,利用黎來制約南方的革命勢力,這是袁世凱所要考慮的課題。

2.張振武之死

武昌起義的三位領袖,已經互不信任,互相猜疑。可是,他們又有一個共同的弱點,就是已經不敢去挑戰黎元洪的權威地位。他們既然已經不能建立起共同的利益關係,最後被黎元洪各個擊破,也就是無可避免的結局。

3.不了了之的彈劾政府案

彈劾案流產了,張振武案也就不了了之。張案風潮的結果,在同盟會內部,加深了激烈派與穩健派的衝突,在參議院,加劇了共和黨和國民黨的對立。作為國家權力機關的參議院,更加信譽掃地,陷入了不死不活的境地。袁世凱、黎元洪坐享漁翁之利。

4.戴季陶和章士釗的分歧

章士釗從原來的激進的革命者,轉向了和平的改革派,主張穩健的變革。戴季陶則相反,真正揭露袁世凱的獨裁專制行為,對袁世凱集團不抱幻想。二人的分歧,並不是在理論認識上有什麼分歧,即使在理論修養上有分歧,也不是分歧的根本,而主要是對客觀政治局面的認識和對革命代價的考慮。理論和實踐的背離,是文人的悲劇。

第六章 穩定、建設成了主鏇律

1.宋教仁:有總理之才的年輕人

唐紹儀辭職後,同盟會很想把宋教仁推出來擔任總理,而外面的人都竊竊私語說:“太少,太少!”他實在太年輕了,在同盟會之外,其實沒有聲望。在同盟會之內,也只是由於孫、黃對政治消極,才給了他機會。他的雄心畢竟有點自不量力。

2.國民黨:迷茫時分的選擇

宋教仁並不知道梁啓超在和袁世凱的通信中提出的對付同盟會的策略,國民黨的競爭對手,不僅是議會中的共和黨,而且主要是袁世凱的軍政官僚集團,尤其是他的武裝力量。宋教仁把當時議會力量的對比,等同於實際政治力量的對比,在政治判斷上犯了嚴重的錯誤。

3.孫袁會談:合作背後有權謀

孫中山並非對袁世凱沒有顧慮,但他作為領袖,在疑信摻半之間,必須作出決斷,而這個決斷具有押寶的性質。這是每個人人生的道路上都會面臨的局面,只是孫中山的決斷,攸關國家大局而已。

章節摘錄

大人物

100年前,清王朝的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在1908年11月14、15日兩天內相繼去世,朝野震動。清王朝在風雨飄搖中已經掙扎了大半個世紀,慈禧太后以她個人的強悍,掌控政權也長達半個世紀,支撐著這個滿目瘡痍的王朝。隨著慈禧的去世,腐朽的滿族親貴中再也出不了強人,一個個昏庸懦弱,日薄西山,氣息奄奄,惶惶不可終日。按照慈禧生前的安排,光緒的侄子、年僅3歲的溥儀當了皇帝,光緒的弟弟載灃,也就是溥儀的父親,當了攝政王。年輕沒有經驗的載灃,突然掌握了國家大權,真有點手足無措。在宣統皇帝舉行登基大禮的時候,小小的溥儀,沒有見過那么龐大的陣勢,嚇得哇哇大哭,抱著他登基的載灃哄他說:“不哭,不哭,快完了,快完了!”殿下群臣聞此不祥的話語,一個個都驚呆了。3年後,清王朝就退出了歷史舞台。把它送入墳墓的,是晚清社會升起的三顆政治明星:袁世凱、梁啓超、孫中山。當然,他們都是漢人。

在人們的印象里,把清王朝送進墳墓的是辛亥革命,革命的先行者是孫中山,梁啓超是君主立憲派,袁世凱是竊國大盜,後兩人與清王朝的滅亡似乎沒有關係。其實不然,單單依靠孫中山的革命黨人,是沒有力量把清王朝送進墳墓的。正是由於袁世凱、梁啓超以及他們所代表的社會政治勢力,加入了反對清王朝的陣營,才會有推翻清王朝、廢除封建帝制的社會歷史成果。至於他們各自的利益和動機,他們的政治理想和操守,則是更深層次的問題。現在令人感到興趣的問題是,辛亥革命中三個人所代表的派系的合作,出現了一個美妙的結果:共和民主制的中華民國,令當代人無限地懷念和嚮往。可惜,好景不長,曇花一現,不僅沒有得到共和民主的好結果,中國反而陷入了軍閥割據的混亂局面。到底是怎么回事?令人無限惆悵。

袁世凱握有清王朝體制內的軍政大權,是個政治實利主義的君主立憲派。梁啓超則是流亡海外的君主立憲派的領袖,君主立憲運動的理論家和宣傳家。孫中山則是一個共和主義的革命家。袁世凱和梁啓超對於共和主義本不贊成,但孫中山也不認為共和主義能夠在革命勝利後立即建立並予以實施,共和政治的貫徹,需要一個過渡時期。

命運很捉弄人,三個政治強人居然在1912年間,在辛亥革命過程中,合作推翻了清王朝,都接受了在中國建立議會共和制度,但對這個制度的實施,又從不同視角採取了消極的態度。於是,在中國的政治史上出現了一個特殊的議會民主政治的實驗時期。本來,在這個實驗中,充滿著波譎雲詭、撲朔迷離的社會動向。一位懵懂、幼稚的共和主義者宋教仁,把一個應付眼前局勢的政治設計,幻化成了一個政治理想。他搶了三位強人的風頭,成了政治界飆升得最耀眼的明星。他勇敢地、積極地要把共和制度落實下來。他憑藉的是什麼呢?命運是可想而知的,在經歷了一年多的共和政治的喜劇、鬧劇之後,悲劇終於來臨。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在上海被袁世凱政府收買的暴徒暗殺。為此,孫中山發動了反對袁世凱的二次革命。中國的議會共和政治制度從此破滅,議會共和政治的實踐,從此煙消雲散。這段令人緬懷的歷史,竟然只能供我們後人憑弔而已!

我們對這段悲情歷史的敘述,就從上述三位政治強人說起。

1.三顆政治明星:袁世凱、梁啓超、孫中山

袁世凱

袁世凱,生於1859年9月16日(清鹹豐九年八月二十日),河南項城人,字慰庭(又作慰廷、慰亭)。當時社會習慣,避諱稱人的名字,常常用籍貫(地望)來稱呼,故當時發表的書信、電報中常稱呼袁世凱為“袁項城”,或直接稱作“項城”。他出生在一個傳統的士大夫家庭,幾代都是儒生,至祖父一輩開始發達。自然,他小時候就是一個富家子弟。但家族門風重視讀書科舉,並非是一個浮華世家。父叔輩對袁世凱督促甚嚴,但他生性頑皮,豪放倜儻,不愛讀書,倒愛舞槍弄棒,騎馬射箭,廣交朋友。儘管如此,他既生在讀書人家,書是不能不讀的,仍然算是個文人。由於他不愛讀書,文章寫得拙劣,科舉不第也是很自然的。科舉成功有時候有偶然性,世上也因此多了一批懷才不遇的人,但袁世凱不屬於這一類。在那個以科舉出身為正途的社會裡,他算不上是一個優秀的人才。不過,一個落魄的秀才徐世昌,一次在淮寧偶然與袁世凱相逢,對袁世凱很是賞識,認為他狀貌偉然,很有氣概,就殷勤地和他談話,發現他能縱談當前國家大事,非常驚奇,就誠心誠意地和他交為朋友。徐世昌不以科舉標準衡人,也可以說是慧眼識才了。不久,徐世昌要赴京趕考,缺乏路費,袁世凱鼎力相助,兩人成了很好的朋友。徐世昌1882年考取舉人,1886年考中進士,入選翰林院庶吉士,按照科舉的標準,自然是有才華的成功人士了,後來成了袁世凱十分重要的謀士和助手,官運也十分亨通。

度過了無知嬉戲的少年時期以後,袁世凱開始懂得功名的重要,力求有所進取。不過,他的八股文章做得實在沒有水平,在科舉的路上已經無法挽救,於是,他索性下決心丟棄八股文章,在實際辦事的本領上奮鬥。所幸的是,他的家族背景為他的仕途開拓著良好的道路。國家進入了動亂時期,文人大量地投入了戰爭。他的叔祖父袁甲三是進士出身,因在家鄉組織團練武裝,與捻軍作戰,成了淮軍將領,官至漕運總督。他的養父也即他的叔父袁保慶,和淮軍將領吳長慶的關係非常好,袁保慶去世時,袁世凱還年幼,是吳長慶幫忙辦的喪事。中國社會非常保守,太平天國起義之後,湘淮軍人多是些文人從軍,以軍功發達。但事過之後,社會風氣仍然重文輕武,以科舉考試為第一號出路,讀書人都要過這一座獨木橋。不過,畢竟是大亂之後,國家多事,文人人幕由保舉做官的渠道比過去拓寬了許多。依靠先輩們開拓的道路,袁世凱科舉不成,決心投筆從戎。這時,吳長慶也看到袁世凱仕途不順,願意關照老朋友的後人,寫信給他,讓他到軍隊中來,學習軍事。1881年10月,袁世凱前往山東登州,吳長慶安排他幫辦文案,做了一個小小的幕僚。吳長慶把他安排為軍中的文職人員,那是關照他,也是看得起他。

可是,袁世凱的文字功底實在不行,做文案並不稱職。吳長慶又很關照他,特意讓自己軍中的著名幕僚張謇為他修改文章。張謇比袁世凱年長6歲,出身貧寒,加入吳長慶幕已有5年之久,當時也只是個秀才。但張謇是個在社會上已經有些名望的才子,文章屢稱第一,只是科舉考試非常不順利。但他仍然堅持走科舉正途出身的做官道路,志向遠大,親人師友也對他寄託著莫大的期望,當幕僚只是為了謀生而已。同時,張謇是個君子,堅信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儒學修養,刻苦砥礪士的名節,講冗士的“出處”,也就是要經由光明正大的途徑出去做官,在加入官僚集團的問題上,要有嚴謹的道德選擇,不受利益的引誘。由於張謇為袁世凱修改文章,袁世凱也就尊重張謇,把他看做自己的老師。不過,袁世凱對做文章實在缺乏興趣,張謇也對改他的文章實在感到頭痛。這段經歷,實在沒有什麼值得稱道的事情。儘管在為人處世上,他們不是一路人,但袁世凱在開始的一段時間裡為人比較收斂,畢竟都是吳的幕僚,合作共事,總是朋友之交。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