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燕[演員、製片人]

盧燕[演員、製片人]

盧燕(英文:Lisa Lu,1927年1月19日-),原名盧萍香,盧燕香,盧燕卿,旅美華裔影人,主要職業包括演員、製片人、影片策劃及解說配音等,曾三次獲得台灣金馬獎。她不僅能用英語、粵語和國語在中國大陸、香港、台灣以及美國的電影、電視和戲劇舞台上表演,還擅長表演京劇和崑曲。其突出的藝術造詣使她獲得了聯合國國際和平藝術獎,她還曾被Chinese Daily News (World Journal)選為“北美地區百大傑出華人”,同時,她也是奧斯卡金像獎終身評審。

基本信息

生平紀事

盧燕 盧燕
出生背景
盧燕祖籍廣東中山縣,出生在北平,成長於上海,南北交融的生活環境使她終生能說一口字正腔圓的京味國語,並具備了婉約的閨秀風範。其母親是京劇名伶李桂芬,並拜梅蘭芳為義父,京劇世家的背景使得她十幾歲的時候就登台並活躍於中國戲曲界。

早年生活
1945年上海裨文女子中學畢業後進入上海聖約翰大學(StJohn'sUniversity),之後又轉入上海交通大學工商管理專業學習,曾在上海影院中擔任過為英文片同聲翻譯的“譯意風(earphone)小姐”。1947年移居美國夏威夷檀香山,在夏威夷大學(UniversityofHawaii)攻讀財務管理專業,兼修戲劇與演講,就讀期間曾在檀香山當會計、化驗員和播音員。

轉行表演
1956年盧燕全家移居洛杉磯,雖然她在大學學習的專業是財務,但或許是家庭淵源和藝術薰陶的關係,盧燕對戲劇頗感興趣,在丈夫黃錫琳(ShellingHwong)的鼓勵下,她勇敢地進入加利福尼亞州帕薩迪納戲劇學院(PasadenaPlayhouse)表演系深造,正式轉行開始了自己的表演生涯。
1958年盧燕畢業時演出的話劇《八月茶室》(TeahouseoftheAugustMoon)獲得了成功,她的表演才華得到了充分的肯定,這也堅定了她從藝的決心,並打開了進入好萊塢銀幕的大門。

好萊塢生涯
憑藉著帕薩迪納戲劇學院(PasadenaPlayhouse)學習的深厚功底,從20世紀50年代起,她開始在美國電視界不斷出演電視劇,從而獲得了長期穩定的職業,但是這一時期她常常被定位為某些定型角色。
這一時期她也偶爾會遇到一些電影角色的表演機會,例如20世紀60年代初她順利出演了她的第一部美國劇情長片《山路》(TheMountainRoad,1960),在這部以抗日戰爭為背景的影片中她與詹姆斯·史都華(JamesStewart)合作,成功詮釋了一位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熱情而又命運多舛的遺孀,自此一個秀外慧中、具備東方古典氣質的明星誕生在好萊塢。
之後她又參與了奧斯卡影帝馬龍·白蘭度的影片《獨眼龍》(One-EyedJacks,1961),但該片並未將其姓名列入演員表字幕中。儘管如此,這些影片還是為她開闊了演藝之路,使她在20世紀70年代及其之後獲得了更多的演出機會,從那時起她的電影生涯才真正開始。
1972年,她在根據《國王與我》(TheKingandI,1956)改編的電視系列短片《安娜和國王》(AnnaandtheKing,1972)中獲得了重要配角Thiang女士。之後她還出演了科幻驚悚片《魔種》(DemonSeed,1977),在其中扮演了一個獻身科研的科學家;在彼得·博格丹諾維奇導演的《聖徒傑克》(SaintJack,1979)等影片中她都參與了演出。
作為一名堅韌執著而且多才多藝的性格演員,盧燕在20世紀80年代繼續在美國電視和電影行業不懈努力,出演了多部令人印象深刻影視作品,其中包括在BernardoBertolucci的奧斯卡獲獎影片、批判性電影《末代皇帝》(TheLastEmperor,1987)中扮演的令人不害而栗的慈禧太后,在《喜福會》(TheJoyLuckClub,1993)中扮演的時代“倖存者”,四個母親之一的許安梅。1994年參演了《我愛麻煩》(ILoveTrouble,1994),JuliaRoberts是本片的主演。

舞台生涯
盧燕 盧燕
舞台生涯就像許多學院派的演員一樣,盧燕除了用英語和漢語在中國大陸、香港、台灣和美國的影視界表演外,她還參與了許多戲劇、舞台劇的表演。1999年三月中旬,她在舊金山海岸參與了舞台劇《喜福會》的排練,並在上演時扮演了劇中的琳達姨(Lindo)這一角色,這一角色在電影版《喜福會》中是由周采芹扮演的。
之前盧燕還主演了在《女勇士》(TheWomanWarrior),《花鼓歌》(FlowerDrumSong),《蘇絲黃的世界》(TheWorldofSuzieWong),《八月茶室》(TeahouseoftheAugustMoon),《花園暢想,夢中甦醒》(WonderingintheGarden,WakingupFromaDream)等一系列舞台戲劇中擔當主要角色。
正是由於盧燕精湛的演技和深厚的舞台表演經驗,港台戲劇界也多次邀請盧燕參與演出。20世紀70、80年代,盧燕就多次參與了香港話劇團的話劇演出,如根據LillianHellman1939年創作的社會題材的戲劇《小狐狸》(TheLittleFoxes)改編的同名話劇。1978年她還與崑劇、京劇表演藝術家俞振飛在香港藝術節(HongKongArtsFestival)上同台表演過崑曲《牡丹亭》。1982年,她與歸亞蕾等合作演出了根據白先勇小說改編的舞台劇《遊園驚夢》,她的青衣戲得自梅蘭芳大師親傳親授,因此劇中幾段崑曲演唱盧燕表演起來駕輕就熟,使得整部舞台劇中崑曲與話劇完美結合。在表演藝術領域,盧燕也真正做到了將中西兩種文化不著痕跡地融會貫通。
2006年她還在香港話劇團(HongKongRepertoryTheater)製作的受到熱議的話劇《德齡與慈禧》中再度扮演了慈禧,該話劇由創作《天下第一樓》的何冀平編劇,許多香港影視界資深藝人也參與了演出,包括舞台劇女演員焦媛飾演德齡,著名京崑劇導演耿天元飾演光緒,資深影視藝人曾江飾演榮祿等。
盧燕 盧燕
祖國情緣
雖然身在海外,但盧燕始終心繫中國,時刻關注並支持華語影壇的發展,她多次與包括李翰祥、狄龍、謝晉等華語影壇的影人合作。
1967年她回到香港主演了唐書璇導演的影片《董夫人》(1970),並因此片獲得第九屆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獎。1972年應香港邵氏總經理邵逸夫及導演李翰祥的邀請再次回到香港拍攝了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theShawBrothers)的影片《十四女英豪》(1972)並因此片獲得第十一屆金馬獎最佳女配角獎,之後又主演了《傾國傾城》(1975),飾演慈禧太后,再度獲得第十二屆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獎。20世紀80年代以後,盧燕逐漸增多了與內地影人的合作。1989年她與謝晉導演的影片《最後的貴族》中扮演配角,之後盧燕擔任了《蘭陵王》(1995)的執行製片人。1998年春節期間盧燕重返中國螢屏,這是因為她參與了陳佩斯執導的賀歲電視劇《同喜同喜》,劇中她扮演了一位歸國華僑,與陳強父子(陳強和陳佩斯)、凌元等老戲骨合演了一出幽默喜劇,該劇1998年除夕夜在中國中央電視台的春節聯歡晚會之後連續播出。2002年盧燕再次出演了另一部大型歷史劇情類電視劇《乾隆王朝》,扮演皇太后一角,與扮演乾隆皇帝的戲劇界資深演員焦晃同台。由於本劇台詞摻雜了文言文和現代口語,盧燕念起來微覺拗口,但敬業的她堅持不改動台詞,以每天念誦一兩首唐詩宋詞來訓練自己的台詞表達能力,以適應劇情需要。在接受《北京青年報》採訪時,她還稱讚本劇導演葉大鷹“是一位非常細心且有美感的藝術家”,說焦晃是一位“學問淵博、演技精湛的資深演員”。2006年在許鞍華導演的《姨媽的後現代生活》中她扮演一位說著京腔上海話的沒落貴婦水太太,其雍容形象和傲慢個性被她詮釋得恰到好處,與斯琴高娃扮演的姨媽的幾場對手戲更是惟妙惟肖地表現了中國當代都市老年人的孤獨心態。2007年,她又客串演出了李安的《色,戒》,雖然在其中只有兩個鏡頭,一句台詞,但與陳冲何賽飛蘇岩等配角一樣都獲得了影迷的肯定。

記錄華人
盧燕以其自己的方式關注並參與華語影壇的發展,她積極通過紀錄片的方式向以美國為主的西方主流社會傳達被他們誤解的“中國含義”。
她參與了多部紀錄片的製片人或解說配音工作,如1983年在曾奕田的紀錄短片《縫紉的女人》(SewingWoman,1983)中配音,該片記錄了曾奕田的母親移民美國的生活,展現了華人的堅忍不拔和勤勞善良。在紀錄片《中國:超越陰霾》(China:BeyondtheClouds,1994)里盧燕又擔當了敘述者配音工作,該片主要反映了中國西南部地區,特別是雲南麗江一帶的風土人情,向西方人展示了不同以往的中國印象。

此外,盧燕在美國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影視公司,1983年至1984年間曾帶領一支由中日兩國組成的攝影隊多次深入西藏腹地,拍攝了介紹西藏自然風光、風土民情、文化藝術、宗教習俗及1949年之後西藏人民生活的大型系列電視紀錄片《失落的王國》(TheLostKingdomofGuge)。這也是外國電影人第一次用鏡頭忠實地紀錄西藏人民的生活狀態。該片獲第二十八屆紐約國際電影電視節(InternationalFilm&TVFestivalofNewYork)銅獎(BronzeMedal)。
由於種種原因該片未能在中國公映,其寶貴的多達三百餘盒錄像磁帶影像資料20多年來未曾公開,但20多年後的2006年盧燕再度攜當年的攝製組成員,重返舊地,從新建成的青藏鐵路的起點開始新的西藏之行,拍攝全新的西藏紀錄片。這部紀錄片的主線是盧燕尋訪20年前的西藏,包括一位藏族老畫師任增班覺和他的家庭,並穿插引入1983年間拍攝的歷史資料。通過前後20年她的兩次西藏之旅,結合盧燕本人的生活經歷和人生感悟,把西藏20年的變遷史和盧燕20年的心靈史有機的交織在一起。盧燕作為本片的主人公,同時擔任記錄者和講述者的雙重角色,從而構建起本片基本的私人化的敘事風格。影片主創人員稱他們的創作思路是:“從對個人命運的關注,逐步注視到文化的傳承,而最終的落腳點,是為一個民族生存狀態留下真實寫照”。
盧燕
盧燕 文化使者盧燕自稱願做中美文化傳播的橋樑,在40多年的演藝生涯中,她將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作品介紹到了西方世界,同時,也將各個時期極具西方特色、又符合東方審美的高雅藝術和流行文化作品帶到了中國。
盧燕出生戲曲之家,曾師從中國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蘭芳,自身對中國戲曲有深入了解,她在京劇表演方面造詣頗深,經常登台,演出經驗也很豐富,故她將多部中國傳統戲曲翻譯成了英文以期讓西方人通過這一傳統美學藝術進一步了解中國。她翻譯的代表作品是1980年的《拾玉鐲》(RomanceoftheJadeBracelet),其他翻譯作品還包括《武家坡》、《打漁殺家》、《汾河灣》和《蝴蝶夢》等,並在美國出版《京劇選譯》(又名《京劇選集》)。她還大膽創新,創造性地用漢語演唱唱詞,用英語說對白,輔以英文字幕,並註明舞台表演提示、配樂,這使美國人能更好地了解並欣賞京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她還將美國著名戲劇劇本唐納德·柯培恩的《洋麻將》(CinGame,1977)譯成中文,唐納德·柯培恩的《洋麻將》描寫的是領取養老金的老人的孤獨生活。1985年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將此話劇版上舞台,其中主角兩位老人分別由人藝的老藝術家于是之和朱琳扮演。1992年她還將尼爾·西蒙(NeilSimon)編劇的喜劇《普萊颯大飯店》(PlazaSuite,1971)譯成中文,她促成了上海人民藝術劇院排演此劇並親自主演了此三幕話劇。
此外,盧燕還促成了《音樂之聲》(TheSoundofMusic,1965)、卡通片《米老鼠和唐老鴨》等美國優秀影視作品的引進。她還應美國國務院之聘,擔任“美國之音”(VOA)的特約記者,專門報導中美文化交流活動。盧燕還擔任了《環球銀幕》等中國國內電影雜誌的特約記者,採訪了包括劉玉玲、卡麥倫·迪亞茲、斯蒂文·史匹柏等美國影人;她也積極向美國影視界介紹華人影片和影人,章子怡等華裔影人進入好萊塢也都得到了她的引薦或支持。
盧燕 盧燕

杖朝之年

2007年,盧燕在80歲高齡時依舊不改自己對電影事業的熱情,特別積極參與華裔影人的電影工作。2006年12月當李安在上海拍攝《色,戒》時,盧燕也應邀參加了該片的拍攝。這也是盧燕、陳冲和李安相約多年後首次合作。2007年7月《新民晚報》刊載了盧燕的文章,文中她對李安的影片《色,戒》不吝溢美之詞,表示該片喚醒了她童年的滬上時光並非常期待該片的上映。盧燕稱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她和白先勇在紐約大學演講時就十分欣賞李安的畢業設計短片,“覺得他才華橫溢,為人又謙遜低調,假以時日必定有大作為”。
盧燕還特別提及了李安當時創作的劇本《喜宴》,她曾和李安、陳冲約定一起合作拍攝《喜宴》,但由於“作品逾時代的題材,一直未有投資商青睞,直到8年之後,這部戲才得到台灣的中影公司投資拍攝”,但最終盧燕、陳冲二人均無緣參與演出。正因為與《喜宴》擦肩而過,盧燕才特別珍惜此次參與拍攝《色,戒》的機會,雖然她在片中只有兩個鏡頭、一句台詞(“你還讓她念書?”)。另外,她還應陳凱歌邀請,指導在《梅蘭芳》(2008)中指導扮演孟曉冬的章子怡表演京劇。
作為電影界的傳奇人物和歷史見證人之一,盧燕接受了美籍華裔編導曾奕田的採訪,在紀錄片《好萊塢華人》中講述了自己的影壇生涯和見聞。2007年11月8日,在美國電影學院電影節第七天,《好萊塢華人》舉行放映會,盧燕與曾奕田,以及其他影片中的採訪對象,如華裔作家譚恩美、演員陳冲、鄒兆龍等均出席了放映會。
此外,盧燕始終保有對京劇的熱情,2007年1月12日盧燕出席了上海文廣傳媒集團旗下東方衛視創辦的明星戲曲電視選拔比賽“非常有戲”的首場直播儀式,並登台表演經典京劇唱段《定軍山》。這也是她向戲劇大師致敬的一種表現。此次演出,與她同台的藝術家還有京劇大師梅葆玖和譚孝等。

作品年表

電影作品

​時間 參演作品​ 扮演角色​
​2015 ​《陪安東尼度過漫長歲月》 ​黃太太
​2007 ​《好萊塢華人》(紀錄片) ​採訪對象
​2007 ​《色,戒》 ​客串
​2006 ​《姨媽的後現代生活》 ​水太太
​2002 ​《西紅柿和雞蛋》 ​Mrs.Wang
​1993 ​《叛逆大師劉海粟的故事》 ​葵花
​1993 ​《喜福會》 ​許安梅
​1987 ​《末代皇帝》 ​慈禧
​1976 ​《瀛台泣血》 ​慈禧
​1975 ​《傾國傾城》 ​慈禧
​1972 ​《十四女英豪》 ​畲太君
​1970 ​《董夫人》 ​董夫人

電視作品

​時間 參演作品​ 角色​
​2002 ​《乾隆王朝》 ​皇太后
​1998 ​《同喜同喜》
​1990 ​《廣島:廢墟之外》(電視電影) ​Mrs.Sato

獲獎榮譽

影視獎項

盧燕盧燕
3次台灣電影金馬獎
最佳女主角:《傾國傾城》(1975) 最佳女配角:《十四女英豪》(1972)。
最佳女主角:《董夫人》(1970)
亞洲電影節(AsianFilmFestival)傑出成就獎(OutstandingAchievementAward):《瀛台泣血》(1975)
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TheMagnoliaAward):《普萊颯大飯店》(PlazaSuite,1992)
盧燕製作、參與配音的得獎或提名的紀錄片

《中國:超越陰霾》(China:BeyondtheCloud,1995)獲得國家地理雜誌(NationalGeographicSpecial)特別獎(ThePeabodyAward),盧燕是該片的解說敘述者。
《失落的王國》(TheLostKingdomofGuge,1995)在紐約國際電影電視節(InternationalFilm&TVFestivalofNewYork)獲得銅牌,盧燕是製片人。
《小木房》(LittleWoodenHouse,1994)在紐約國際電影電視節(InternationalFilm&TVFestivalofNewYork)獲得銅牌(BronzeMedal),盧燕擔任製片人。
《縫紉的女人》(TheSewingWoman,1983)獲得奧斯卡年度最佳紀錄短片提名,盧燕擔任解說。
《中國聯繫》(ChinaConnection,1979)獲得紐約國際電影節(TheNewYorkInternationalFilmFestival)銀獎(SilverAward),盧燕擔任解說。
《超級班機事件》(SagaofaSuperliner,1976)獲亞特蘭大電影節(AtlantaFilmFestival)銅獎(BronzeAward),盧燕擔任製片人。

榮譽獎項
2005年3月在第五屆華語傳媒大獎暨中國電影百年精英盛會頒獎典禮上,盧燕獲得“中國電影百大影星獎”。
2004年獲得母校交通大學南加州分校校友會的終身成就獎。
2000年《中國日報(世界日報)》特別版將盧燕評為“100名最優秀的北美華人(the100mostoutstandingChinesepersonslivinginNorthAmerica)”之一。
1999年6月19日,美籍華裔藝術局(Chinese-AmericanArtsCouncil)在紐約林肯中心的愛麗絲劇院(AliceTheatreinNewYork'sLincolnCenter)舉行頒獎儀式,授予盧燕女士“終身藝術成就獎(LifetimeAchievementfortheArts)”。
1993年上海交通大學授予她名譽顧問教授(HonoraryAdvisoryProfessor)
1992年,由於成功組織翻譯了《普萊颯大飯店》(PlazaSuite),美國新聞署(UnitedStatesInformationAgency)授予盧燕女士美國文化藝術研究專家(ArtsAmericaCulturalSpecialist)。
1988年榮獲由洛杉磯市市長湯姆·布萊德雷(TomBradley)在“亞太裔美國人文化傳統成就周(AsianPacificAmericanHeritageWeek/Achievements)”頒發的表演藝術成就獎(PerformingArts)。

金馬獎影后

屆次 年度 獲獎人 影片 屆次 年度 獲獎人 影片
第1屆 1962 尤敏 《星星月亮太陽》 第2屆 1963 樂蒂 《梁山伯與祝英台》
第3屆 1965 李麗華 《故都春夢》 第4屆 1966 歸亞蕾 煙雨濛濛
第5屆 1967 江青 《幾度夕陽紅》 第6屆 1968 凌波 《烽火萬里情》
第7屆 1969 李麗華 《揚子江風雲》 第8屆 1970 歸亞蕾 《家在台北》
第9屆 1971 盧燕 《董夫人》 第10屆 1972 翁倩玉 《真假千金》
第11屆 1973 上官靈鳳 《馬路小英雄》 第12屆 1975 盧燕 《傾國傾城》
第13屆 1973 徐楓 《刺客》 第14屆 1973 陳秋霞 《秋霞》
第15屆 1973 恬妞 《蒂蒂日記》 第16屆 1973 林鳳嬌 《小城故事》
第17屆 1980 徐楓 《源》 第18屆 1981 張艾嘉 《我的爺爺》
第19屆 1982 汪萍 《武松》 第20屆 1983 陸小芬 《看海的日子》
第21屆 1984 楊惠姍 《小逃犯》 第22屆 1985 楊惠姍 《我這樣過了一生》
第23屆 1986 張艾嘉 《最愛》 第24屆 1987 梅艷芳 胭脂扣
第25屆 1988 鄭裕玲 《星星月亮太陽》 第26屆 1989 張曼玉 《三個女人的故事》
第27屆 1990 林青霞 《滾滾紅塵》 第28屆 1991 張曼玉 《阮玲玉》
第29屆 1992 陳令智 《浮世戀曲》 第30屆 1993 吳家麗 《赤祼的誘惑》
第31屆 1994 陳冲 紅玫瑰白玫瑰 第32屆 1995 蕭芳芳 女人四十
第33屆 1996 蕭芳芳 虎度門 第34屆 1997 張曼玉 《甜蜜蜜》
第35屆 1998 李小璐 天浴 第36屆 1999 李麗珍 《千言萬語》
第37屆 2000 張曼玉 花樣年華 第38屆 2001 秦海璐 《榴槤飄飄》
第39屆 2002 李心潔 《見鬼》 第40屆 2003 吳君如 金雞
第41屆 2004 楊貴媚 《月光下,我記得》 第42屆 2005 舒淇 最好的時光
第43屆 2006 周迅 如果‧愛 第44屆 2007 陳冲 《意》
第45屆 2008 劉美君 《我不賣身.我賣子宮》 第46屆 2009 李冰冰 風聲
第47屆 2010 呂麗萍 《玩酷青春》 第48屆 2011 葉德嫻 桃姐
第49屆 2012 桂綸鎂 女朋友·男朋友 第50屆 2013 章子怡 一代宗師
第51屆 2014 陳湘琪 回光奏鳴曲 第52屆 2015 林嘉欣 百日告別
第53屆 2016 周冬雨/馬思純
七月與安生 第54屆
2017 惠英紅 血觀音

美國知名電視演員

亞曼達·拜恩斯
列·畢頓
賓·科士打
珍·芳達
艾倫·鮑絲汀
鍾潔咪
萊西·察伯特
馬田·辛
雷內·奧柏戎諾瓦
姬娜·薛域
喧尼斯·鮑寧
卡隆·貝斯特
勞伯·許奈德
安娜·貝爾納普
布蘭達·宋
珍·羅素
奧蕾絲雅·盧琳
達科塔·芬妮
布蘭登·勞斯
姬絲汀娜·莉芝
柴克·艾弗隆
安東尼·愛德華
凱莉·魯瑟福
沙查·昆圖
拉蒂法女皇
莉薩·埃德爾斯坦
潔達·苹姬·史密斯
克里斯·潘恩
祖昆·馮力士
珍妮佛·貝爾
桃莉·巴頓
莎拉·潔西卡·帕克
妮可·帕克
朴祉垠
安娜·派昆
希丹·彭尼蒂亞
艾蓮·朋佩歐
羅苹·萊特·潘
丹尼·努奇
阿莫瑞·諾拉斯克
萊斯里·尼爾森
奧斯汀·尼可斯
蘇菲亞·布希
查德·麥可·莫瑞
喬許·杜默
蜜雪兒·摩納漢
辛·艾斯丁
加里·梅里爾
法蘭絲·麥杜雯
馬志[演員]
馬修·塞特爾
柔伊·黛絲香奈
文峰
標·馬艾
詹妮特·麥柯迪
艾力·馬比烏斯
麗頓·麥斯達
馬克思兄弟
艾蜜莉·莫特
溫特沃思·米勒
艾蜜莉·戴絲香儂
伊娃·朗歌莉亞
麥特·朗
艾倫·狄珍妮
扎卡里·列維
丹·艾克洛德
謝爾頓·倫納德
梅莉莎·李歐
馬汀·勞倫斯
泰勒·洛納
潔西卡·蘭芝
約翰·戴利
約翰·利思戈
布蕾克·萊芙莉
安東尼·丹尼生
潔美·李·寇蒂斯
麥考利·克金
耶佛·哥圖
T·R·奈特
金·奧崔
朱莉·凱夫納
艾力·寶雲
喬·強納斯
漢斯·康里德
森姆·L·積遜
佐治·古尼
荷莉·亨特
潘·巴奇利
費利西蒂·赫夫曼
安娜·克倫斯基
基絲汀·貝爾
姬蒂·荷姆絲
威廉·荷頓
艾米爾·荷許
賽德·查里斯
凱薩琳·海格
派翠西亞·赫斯特
伍德·哈瑞斯
尼爾·柏德烈·夏里斯
賈斯汀·錢柏斯
丹·卡斯泰拉內塔
馬克·漢蒙
塞思·格林
花利·格蘭加
喬瑟夫·高登-李維
塞思·吉列姆
南希·卡特賴特
占·基利
珍妮佛·嘉納
盧卡斯·格拉貝爾
史提夫·卡爾
占士·堅
查斯·歌羅馥
布蘭登·費雪
詹姆斯·弗朗科
布萊德利·古柏
威廉·菲德內爾
方·基默
玲子·艾爾斯沃斯
瑞莉·霍爾
馬克·魯法洛
詹姆斯·馬斯登
馬修·葛雷·古博勒
伊莎貝拉·弗爾曼
費·唐娜薇
楊雅慧
米亞·法羅
馬修·福克斯
約翰尼·蓋爾克奇
雷·利奧塔
丹尼·葛洛佛
西恩·威廉·史考特
彼得·福克
珊卓·布拉克
喬納·希爾
凱莉·普雷斯頓
美瑾·霍絲
金允珍
南茜·艾倫
金·貝辛格
美莎·芭頓
芭芭拉·比林斯利
鮑勃·霍普
芭芭拉·斯坦威克
漢克·阿扎里亞
馬修·派瑞
黛米·摩爾
柯特妮·考克斯
約翰·趙
傑米·福克斯
賈斯汀·隆
艾希頓·庫奇
傑西卡·貝爾
希亞·拉博夫
帕米拉·安德森
比利·克里斯托
安妮·海瑟薇
查理·辛
大衛·史威默
亨利·方達
傑西·麥特卡爾菲
蒂娜·菲
柯克·道格拉斯
傑西卡·艾爾芭
布里坦妮·墨菲
娜塔麗·波特曼
羅納德·里根
梅爾·吉布森
傑瑞德·萊托
麗莎·庫卓
理察·詹金斯
海倫·亨特
安東尼·霍普金斯
盧燕
湯姆·漢克斯
摩根·弗里曼
陳冲[演員]
貝蒂·戴維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