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頭三式

盤頭三式

“盤頭三式”是指中國象棋棋局中的中炮盤頭馬布局的三種進攻方法。中炮盤頭馬布局又叫中炮連環夾馬局(簡稱夾馬炮),古譜《梅花泉》則名為“中炮鴛鴦馬”。後來經幾代名手反覆凝練、深化,逐漸形成“牛頭滾”(華南稱龍虎局)與“架馬炮”(北方稱縮堂架馬炮)兩大分支。

介紹要點

盤頭馬布局主要用於進攻屏風馬、單提馬、反宮馬等三馬布局。它的特徵是挺起中兵,雙馬盤頭接成連環,從中線展開攻勢,但必須注意及時出動直車或橫車,作為先鋒隊,主力軍,方能充分發揮強大威力。從戰略上而言,是屬於要求速決致勝的一種剛性布局。因此使用盤頭馬布局必須具備一定的氣魄,要敢於下放膽棋,勇於棄子挑起戰端。

脈絡圖

盤頭馬布局開始的馬炮結構是比較程式化的,主要牽引棋路變化的是車的運用。因此潘氏“盤頭三式”主要分為這樣三部分:

(一) 惡電三摧:主要演變盤頭馬出橫車進攻的方法。

(二) 驚雷三轟:主要演變盤頭馬出直車進攻的方法。

(三) 雷電霹靂:主要演變盤頭馬既出直車又出橫車進行夾攻的方法。

楚河漢界邊一株清勁的虬枝——潘留生先生 楚河漢界邊一株清勁的虬枝——潘留生先生

潘留生先生——盤頭三式1957年,常州市舉辦了第一次象棋聯賽,從而開創了常州棋壇的新格局。在這次比賽中,武進縣東青鎮的潘留生技壓群雄,成為常州象棋史上的“開元冠軍” 永載體育史冊。1926年出生的潘留生,受當時的無冕棋王“銅頭鐵鱷”劉大榮影響,步入棋壇。後來常隨劉大榮去無錫、常熟、鎮江等地以棋會友。在與外地棋友切磋交流中,潘留生逐漸認識到,要真正提高棋藝,必須要有自己的拿手布局再輔以紮實的殘局功夫才行。於是,他開始鑽研起布局套路來,著重研究中炮盤頭馬。冬去春來,幾易寒暑,他多年堅持勤學苦練,實力大增,終於在1957年一舉奪得了全市首次象棋聯賽冠軍。

在之後的幾年裡,潘留生和劉大榮、潘海洪等代表常州參加省比賽轉戰各地。其中1960年潘留生以六勝一和的好成績列分組第一進入決賽;1963年4月,奪得了全省第四名。這一時期,潘留生的棋藝達到了巔峰,先後多次和全國象棋冠軍胡榮華在工人文化宮舉行大象棋表演,迎戰來訪的全國第四名朱劍秋等名手,這些場景至今仍為一些老棋迷津津樂道。他還參與編寫了棋刊《橘中研究》三輯、《橘中天地》六輯,又兼任了常州隊的教練員,全面負責棋手的集訓和比賽事宜,促使常州象棋活動步入正軌。他也由此紅透了半個江蘇省,蘇南、蘇北都曉得了他盤頭馬的“凶名”。

1975年,常州舉辦了六省市邀請賽,潘留生和殷小海等代表常州隊獲得了團體第五名。其中,他首先用盤頭馬迎戰當年的全國亞軍蔣志梁的一局棋,被寫進了《中炮盤頭馬對屏風馬專集》一書。20世紀90年代後期,潘留生又多次參加老年人象棋比賽和首屆常州市棋王賽,先後在省、市摘金奪銀,成為常武地區解放後第一代棋手中的佼佼者。

此後,他把自己幾十年對盤頭馬的研究總結成為“盤頭三式”,把相關對局進行合併同類項,輔助參研“盤頭三式”,與此同時,他還在相關報刊上面舉辦《百局外譜》殘局徵答活動,收集了各地棋友數以百計的殘局。結合他自己的盤頭馬絕技,記錄整理出來。接著,又就棄馬局的特定局面分三路變化逐一展開分析。完畢後,為了驗證布局招法又與他人進行了近百局的實戰演練。直到將整理好的資料匯總成《常州棄馬局淺談》一文時,潘老已經八十高齡了。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