盟津之誓

盟津之誓,武王率大軍向東進發,來到了黃河南岸的盟津(今孟津西北),舉行誓師儀式,即“盟津之誓”。

簡介

周武王九年(公元前1048年),武王率大軍向東進發,來到了黃河南岸的盟津(今孟津西北),舉行誓師儀式,即“盟津之誓”。這次到會的諸侯和部落首領有八百人之多,所以史稱“八百諸侯會盟津”。這是一次滅商的實戰演習和總動員,通過這次演習,確定了周的盟主地位,同時,武王認為滅商的最佳時機並未到來,所以引兵暫退。至武王十一年(公元前1046年),商紂王的統治更加黑暗,大批忠良之士被殺或逃亡,紂王身邊只剩佞臣。武王感到滅商的時機已到,於是親率戎車300輛、虎賁之師3000人、甲士45000人東進伐紂,並遍告諸侯重新會師於盟津,此次盟津會師正式揭開了武王伐紂的序幕。大軍一路上所向披靡,勢如破竹,很快抵達牧野,與商朝精銳之師對壘。周武王在牧野召開誓師大會,歷數紂王“自絕於天”的種種罪行,宣布執行上天的旨意來討伐紂王,其誓詞名“泰誓”,載於《尚書》。誓詞中曰:“紂有億兆夷人,離心離德;予有亂臣十人,同心同德……乃一德一心,立定厥功。”意思是:紂王人雖多,但心不齊;我武王人雖少,但同心同德,齊心協力,定能取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