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豐社區

盛豐社區

盛豐社區位於小欖鎮人民政府的南面約4公里,駐地7公里,東接績東二泰豐,南接寶豐村、聯豐村吉安,西接聯豐村樂豐及九洲基村,北接績西村、績東二村。總面積5007市畝,折合3.338平方公里。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盛豐社區呈魚狀,解放前後,一九四六年至一九五一年復興鄉管轄,包括現時的東升鎮(不含坦背)和五埒片,下設保;原聯東屬五保,埒東屬六保,寶豐屬九保,現保全村屬十保,一九五一年底從復興鄉分出,易名為五埒東鄉,一九五六年稱五埒鄉,轄地包括現在的盛豐、寶豐、聯豐、九洲基、(聯興西)埒西一、織西、績東一、績東二八個村。文化大革命時五埒東大隊曾一度易名為五紅大隊。五埒東鄉在宋末已淤淺成沙洲,按序排列稱為五埒,因地處該沙洲之東,故稱五埒東。一九七六年底,原五埒東大隊因上級旨意,按片劃分為三個大隊,分出聯東、埒東、寶豐三個大隊,於一九七七年正式由埒東、聯東、寶豐三個大隊各自管轄大隊事務,一九八二年分別改稱埒東、聯東鄉。一九八六年十二月改稱為管理區,直屬政府派出機構,於一九九九年又稱為村民委員會,在二00一年十月,遵照上級的指示,規模較小的村委會要合併,結果,聯東與埒東兩村合併,易名為盛豐村,駐地樂盛村小組(原埒東村辦公樓)。

社區人口

盛豐社區在二00二年底統計常住人口7192人(其中:農業人口6832人,非農業人口360人)。自然村13個:計有祥勝、祥豐、祥興、聯興、合盛、頃六、時豐、企頭埒、樂盛、合群、橫圍、悅勝、保全。居民組1個。村民全部屬漢族。由於改革開放,工業的興起,外來人員和外來媳婦不斷遷入,姓氏不斷增多,計有梁、黃、馮、何、李、吳、霍、歐、張、楊、鍾、劉、麥、陳、盧、林、周、羅、蘇、鄭、鄧、郭、胡、譚、葉、曾、余、候、謝、冼、許、顏、廖、藍、曹、伍、孫、蔡、黎、嚴、肖、朱、王、程、宋、崔、徐、關、杜、邱、姚、高、莫、左、方、毛、游、巫、易、陸、翁等60多個姓氏。

自然條件

金魚瀝縱貫盛豐村,把村分為東、西兩瓣,新涌經(小欖東部排水渠)“三渡閘”,橫跨盛豐村,這兩條河流都是水上交通和排灌的主要河道。五埒大橋、頃六大橋、合盛大橋、保全大橋、埒東大橋、寶豐大橋橫跨金魚瀝河兩岸。

社區改造

環鎮路的東寶北路和東寶南路沿著金魚瀝西河畔,縱臥盛豐社區,鎮政府實施總體規劃,於1998年在盛豐社區以西修築了聯豐路,由小欖鎮菊城大道起,路經盛豐社區的祥勝、祥豐、祥興、聯興、合盛、企頭埒、樂盛直至合群村小組,通往橫欄鎮與岐江路交匯。1998年,社區重新修正鄉村建設總體規劃,向小城鎮大戰略的目標邁進。通過七八年的道路建設,現在各小村村道寬敞,四通八達。

社區農業

盛豐社區地處珠江三角洲,土地肥沃、物產豐富,50年代至70年代,大抵都是以種養植業為主,種植業主要有水稻、甘蔗、蠶桑、水果、蔬菜等,養植業主要有塘魚(放養四大家魚為主)畜牧以生豬、三鳥為主。80年代開始由於實施改革開放政策,實行科技興農,調整農業布局,搞多種經營,向三高農業(高投入、高產出、高效益)發展,甘蔗、蠶桑、水稻的種植,於八十年代末已消失,水稻種植於1997年後已蕩然無存,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都是以花木為主(園林綠化樹木、時花)種養植業為副。 經 濟--農業 小欖鎮地處珠江三角洲,是一個肥田沃土、物產豐富、水陸交通方便的漁米之鄉。解放後,一向來視為中山北半部的經濟作物區,50年代初,通過土地改革,生產關係有了改變,生產力也得到了解放,但由於自然條件的局限和經濟模式的限制,農業水平低下,農村經濟發展緩慢。50年代至70年代,大抵都是以種養植業為主,主要種植水稻、甘蔗、蠶桑、蕉類、水果、蔬菜等,魚塘以放養四大家魚(鯇魚、鯪魚、鱅魚、鰱魚)為主,畜牧以飼養生豬、三鳥為主。1958年因受大躍進浮誇風和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負面影響,大大地打擊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農業生產大幅度下降。1960年,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人民公社以生產隊為基本核算單位,著於糾正“一平二調”的錯誤和生產隊之間的平均主義頃向,社員的生產積極性有所提高。但是在1967年,全面抵行了“大寨民主評分”的經驗,違背了“按勞分配原則”,取消了生產隊的獨立核算權和生產自主權,再一次挫傷了社員的生產積極性,農民只能艱苦度日。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山縣貫徹中央關於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有關指示,逐步建立了多種形式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從包產到戶發展至包乾到戶。包乾到戶這種形式,基本上是以戶經營,自負盈虧。但是,它是建立在土地公有制基礎上的,農戶和集體保持承包關係,由集體實行“五統一”(含稻田秧地、品種安排、水利排灌、機耕計畫、農田基建)管理和使用土地,並有一定的公共提留。在推行承包責任制的同時,逐步出現了種植專業戶。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空前提高,農業生產迅速發展,舊的農業生產結構已不適應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農民生活水平有明顯的提高。在1985年至1986年間,國家先後取消了甘蔗、蠶桑、塘魚生豬等的上調任務。農民考慮到耕作上述作物效益低,現要發展經濟、增加收入,就必須搞多種經營,故農業逐步轉向高產值、高效益的經濟作物。隨著形勢的發展,各種種養植業大戶逐步增加,花木苗圃也逐步興起,甘蔗、蠶桑的種植逐步減少而至消失,水稻耕作面積逐步縮少,將禾田挖塘養魚或變為花木種植基地。而今出現的是以花木為主,種養植業為副的局面。祥興、祥勝、祥豐、聯興等村小組已成為村的花木基地,一年四季盛產時花,銷往各地,成為村集體和村民主要經濟收入之一。

社區工業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實行開放改革政策,沉睡已久的經濟開始復甦,村的工業開始萌芽,八十年代初,村辦的企業只有小型的手工業、五金、加工等行業,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為適應形勢的要求,便開始招商引資。通過不斷的努力,在1986年,原埒東村引進港商,開辦了中山市小欖鎮埒東電子廠;1987年,原聯東村興辦了中山市小欖鎮達成軟管廠;1989年,原聯東村引進內地客商,開辦了中山市小欖鎮複合包裝廠;1992年,原聯東村引進內地客商開辦了中山市百威食品公司;1993年原埒東村引進台商開辦了中山市中合鞋業有限公司,這家公司員工三千多人,廠房面積36000多平方米,占地近40畝,是當時小欖鎮較大的外資企業之一。1991年,原埒東村引進台商,開辦了中山東冠膠粘製品有限公司。近十年來,特別是鄧小平同志南巡以後,提出“發展才是硬道理”,村堅定不移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多方位,多渠道進行招商引資,藉助周邊企業以資引資,實行引鳳築巢或築巢引鳳。故此,引進的企業如雨後春筍,繼而有中山中興金屬製品有限公司(港商)、中山金利寶膠粘製品有限公司(台商)、中山市東藝鞋業有限公司、中山加利服裝廠、中山東川包裝廠、中山創星水族器材有限公司、中山小欖鎮粵華塑膠有限公司、中山恆潤建材有限公司等幾十家企業。企業的引進壯大了集體經濟,也帶動了周邊的社會綜合效益。隨著改革開放和形勢的發展,勞務業、商業、服務業、運輸業、出租業等第三產業也不斷興旺起來,成為發展集體經濟增加村民收入不可缺少的部份。

社區物業

20世紀九十年代末,國家開僻京珠高速公路(路經怡生),小欖鎮人民政府在村以西開僻聯豐路和開發泰豐工業區,後稱小欖工業開發區,由於道路的開通和工業的開發,上級徵用我村為數不少的土地,合計2159畝,因頃六、時豐、保全、悅勝村小組毗鄰開發區,征地較多。盛豐村得以利用的主要資源就是土地,如何解決征地後村民的生活出路,如何發展集體經濟,利用征地後的留用地及征地補償款建造物業出租是發展經濟的主要渠道之一。雖然九十年代,村、村小組已開始創建物業出租,二十一世紀初,特別是小欖工業開發區形成後,集體物業建造面積飈升,時至2003年6月底,建造物業計有:村集體102495.28平方米(其中:混凝土結構78810.68平方米,星棚23684.60平方米)村民小組集體126723.46平方米(其中:混凝土結構85978.77平方米,星棚40744.69平方米),為加強集體物業的管理,各級制訂了物業的管理制度,把所屬的物業造冊登記,將其建築圖紙、建造時間、建築面積、用地面積、用途、投入資金,租賃契約等建檔備立案,輸入電腦存查,同時加強物業的檢查、維修、護理,確保物業的使用期和增值保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