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紋測試

皮紋測試

皮紋測試”是指通過對雙手掌紋及十指指紋的採樣分析後,檢測出手主人先天遺傳的各種差異和特質,並由此來反映被檢測者大腦發育、皮質層狀態和灰層的分布情況,進而判斷得出被檢測者的“最優發展方向”,經由許多科學家、醫學家的長期觀察、記錄、比對、歸納後,發現人類天生的腦細胞數(學習潛能量)可由手皮紋測量出來,大腦皮質結構功能亦可經由皮紋分析出來;而腦細胞分布與大腦各皮質區域的比重,會直接影響孩子學習的優越順序及能力高低,所以,人的先天智慧型及個別差異,是可以經由科學化的皮紋檢測與評量,來加以分析、了解的。由於皮紋檢測能夠快速發現孩子、成人等個人的優勢智慧型、優勢溝通模式、優勢行為特質等,故又得名優勢測評。此項原理除了經國內外多位學者專家證實,並於多本“醫學遺傳學”相關著作中揭明。另根據中國“遺傳學”權威,曾獲國家教委、衛生部、黑龍江省政府科技進步獎等多項的哈爾濱醫科大學遺傳研究室劉漢章教授所著之“遺傳諮詢”一書中,曾有如下說明記載:“人的皮膚紋理在胚胎的第十三周便開始發育,至胚胎的第十九周形成。皮膚紋理一旦形成則終身不變,只有在形成期受到遺傳因數和環境因素影響才會引起一些改變。”

關於研發

研發依據

皮紋測試皮紋測試

自1823年起,將近兩個世紀前,科學家發現手指紋與大腦先天多元智慧型之間有其關

聯性。

此後更因為許多科學家與醫學家依《遺傳學》《胚胎學》《皮紋學》《腦神經科學》為根據,並運用觀察、記錄、比對、歸納之方法;再加上臨床經驗及與“多元智慧型”理論之整合;證實由皮紋中可以準確分析出孩子的多元智慧型及潛在個性。

據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報導,西班牙巴塞隆納大學的幾位科學家在對140名兒童的手紋進行了研究之後得出結論稱,不同的手紋是大腦智商的一種反映,智力殘缺的人其手紋往往與正常人存在明顯區別。

科學家在研究中發現,上述140名兒童當中智力有缺陷的兒童,其手紋和指紋中的拱形和圈形紋路更多,另外他們整個手掌中的反常紋路也較正常兒童更多。科學家稱,手掌上部橫穿整個手掌的Simian紋最能表明一個人的智商高低

。(中國日報)

科學實例

4月30日上午,錦州市計生委科研所在市教委的支持下分別對全市8所學校的成績優秀和具有音樂、體育、美術等特長的學生總計850 名進行了手部皮紋的採集。這是市計生委科研所對病殘兒及其父母手部皮紋研究之後的又一研究課題。該課題的研究將對現代家庭的子女教育提供科學的理論依據。

實驗結果為:請了解詳情的人補充

皮紋知識

皮紋套用

(曲阜師範大學,劉洪珍曲阜273165)

摘要:本文套用李丹等修訂的瑞文測驗聯合型,對8~13歲的767名中、小學生同時進行智商和皮紋測定,獲取有效皮紋723份。採用多元線性回歸和多元逐步回歸等相關分析法,探索智力與有關皮紋指標間的相互關係。結果表明:智商與atd角、a—b間紋嵴數和弓型紋間無明顯的相關性,而與雙箕斗(Wd)、橈箕(Lr)、通貫手(SC)、第3(I3)和第4(I4)指間花紋的關係較為密切,由此推導出了智商與Lr、I3、I4的回歸方程,對指導早期科學選材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一、 皮紋學套用的科學解讀——什麼是皮紋學

1、什麼是皮紋:

皮紋是指人類的手掌、手指、腳掌、腳趾內側表面的皮膚凸凹紋路。

2、皮紋學介紹:

皮紋學是一門專業領域學科,所謂皮紋的研究是指對人體手指、手掌、腳趾、腳掌上凸起的皮膚紋路的研究,它具有遺傳性、唯一性和不變性,是對人體基因遺傳密碼的解讀。

3、皮紋學與“看手相”有本質區別

看看手掌就能測智慧型,這豈不是類似於看手相?皮紋具有遺傳性,皮紋的型態受染色體基因調控,皮紋的排列形式是一種多基因遺傳。遺傳學家稱之“顯露在體外的遺傳因子”。它與人體的體質強弱、機敏程度、學習風格、學習記憶方法、運動能力及其某些遺傳性疾病等等有著密切的關係。

皮紋沿革

皮 紋 學 Purkinje在1823年發表描述指紋的論文,他根據紋線形態首先將指紋分成九種。1926年美國解剖學家Cummings和Midlo首創皮紋學(Dermatoglyphics)這個專業術語。1967年在美國舉行《國際皮紋學研究會議》,確定了分類的方法,包括脊紋三角點和紋線量化之規則等。而在1982年由英國著名人類學家、優生學創始人Galto在所出版的《指紋》一書中,首次提出以斗紋、箕紋和弧紋等三種指紋的基本分類法,2002中國第一家皮紋測試中心在青島開業。

皮紋組織

◆ Katherine ST. Hill等人在1890年組成倫敦手相學協會L.C.S.(London Cheirological Society),致力於提升手的研究到有價值的科學層面,該協會並出版《The Palmist》雜誌。

◆ Beryl Hutchinson和Noel Uaquin組成社會生理學協會SSPP廣泛研究皮紋學、筆跡學和顯相學,說明皮紋和人格特質的關係。

◆ Richard Unger則組成手部分析國際協會,並發行期刊《Hand Analysis Journal》。

◆廣西醫科大學組織學與胚胎學研究室李後文教授主要從事皮紋學、免疫組織化學與實驗胚胎學的研究,先後在各種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24篇。

◆瀘州醫學院基礎醫學院手皮紋學的研究的水平均達到國內先進或領先水平。

◆郴州醫學高等專科學校解剖教研室羅桐秀等老師通過對科技班學生的皮紋與普通學生的比較得出:皮紋與智商有相關性,通過皮紋對優秀人才的選拔等有參考價值。

◆承德醫學院(包括承德計生委)、湖南醫科大學、長治醫學院、山西醫科大學等多家醫科院校均把皮紋與智力的相關性作為科研課題,並發表相關論文多篇。

◆北京體育大學、曲阜師範大學體育系、安徽省體育運動學校生物系、廣西體育專科學校等體育院校已把皮紋與選材的相關性的作為科研課題,發表多篇相關論文及書籍。其中北京體育大學的《排球運動員智慧型特徵及測試新方法的研究》獲體育總局科技進步獎(1999年1月)。

原理技術

原理套用

1. 法醫、人類學等方面的套用

2. 在疾病診斷方面的套用(染色體異常的疾病、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手紋特徵、心臟病患者的手紋特徵)。

3. 在運動員選材方面的套用

4. 血型分析的套用

5. 智慧型分析上的套用

技術使用

皮紋學是研究以手掌和腳底為主的皮紋紋理結構、發育、遺傳和群體分布及其套用的科學。皮紋形成決定於胚胎髮育早期,出生後不再發生改變,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和客觀性。胚胎內液體平衡變化影響神經系統的發,因而決定了人類智慧的高低,手指端神經末梢豐富,皮紋嵴線形成良好。

測評優點

1.全面 性:通過測評不僅可以直觀的了解一個人八大智慧型、學習管道的強弱分布,也可以知道每一項智慧型通過什麼樣的學習方法最為有效。

2.客觀 性:完全消除了文化背景,測量結果不受環境、身體好壞、情緒的影響。

3.穩定 性:提供可靠的遺傳信息,皮紋一生不變,一輩子只測一次即可。

4.廣泛 性:6月~ 100歲均可

5.簡捷 性:簡單、方便,無創傷、不用回答任何問題,用皮紋採樣系統進行準確的採樣。

6.準 確 性:不管哪一項智慧型對於每個人來說是都很重要的,測評對每項智慧型測評準確度幾乎沒有差異。

7.測評量化:測評已經可以做到量化,並不是大概的範圍。

家長能夠獲得:

●幫助家長了解孩子的大腦功能的強弱分布情況,從而有針對性地讓孩子在優勢智慧型領域發展。

●幫助家長了解孩子的先天個性與溝通模式從而給予孩子最適宜的學習環境。

●幫助家長了解孩子的學習風格,從而讓孩子從小形成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

●幫助家長了解孩子的多元智慧型發展現況和潛能挖掘狀況,從而讓孩子在學習過程中增強補弱,有效提升學習能力。

發展演進

發展史

中國被公認為世界上套用指紋最早的國家。人類的皮紋與智力均屬多基因遺傳性狀,他們之間有一定關聯。皮紋作為人體的一個特定性狀,於胚胎期的13—19周形成,具有遺傳性、個體特異性和終生不變的穩定性等特徵,遺傳學家稱之為顯露在體外的遺傳因子,它與人的體質強弱、機敏程度、運動能力及其某些遺傳性疾病密切相關。

皮紋測試方法簡單方便,無創傷,不受人體發育各階段的影響,不受測試者當時身體健康狀況、生理、認知程度等因素的干擾,能早期預測,穩定性強,並提供一定程度的可靠的遺傳信息。通過測試,可早期發現超長兒童,以便有重點地進行培養,促其成材;對一般兒童可了解其智力潛力範圍,便於因材施教;尤其是及時發現低能兒童,這對提高我國人口素質,促進人材成長都具有重大意義。

德國著名哲學家康德曾說:“手是人類外在的腦”,能反映大腦的技能和心理活動。手指端有大量壓覺、痛覺、溫覺等感覺神經末梢,同時也是皮紋分布種類最多、最密集的部位。人類的皮紋在手掌面高度特化,它的產生與皮下組織—骨關節—肌肉—神經緊密相連。胚胎學上,皮紋與神經系統同屬外胚層,都是在胚胎3個月形成和發育的,並受遺傳因子和中樞神經系統的調控,因此,皮紋是神經系統發育的外在表現,與其高級神經活動及類型有密切的關係。

性格儘管受遺傳因素影響,在皮紋上有所反映,但畢竟是受多因素影響,有可塑性。我們通過皮紋學觀察,能無損傷的,快速地了解一個人的性格、氣質類型,尤其是對青少年,可以因勢利導,做必要的心理諮詢和引導,以適應成長期的各種心理問題以及踏上社會所面臨的錯綜複雜的社會關係和應激,對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和提高心理應變能力是很有裨益的,具有一定的套用前景。

多元智慧型理論認為:“學校教育的宗旨,應該是開發多種智慧型並幫助學生髮現適合其智慧型特點的職業和業餘愛好。”因為在學校教育教學中,讓每位學生髮現自己至少有一個方面的長處至關重要。

皮紋與智商有相關性,他們都屬於多基因遺傳,兩者之間的相關性,可能是由於基因組的差異及相互作用和基因與環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高智商人群皮紋具有特異性,因此多數學者認為可把皮紋特徵作為選拔優秀人才的輔助依據之一。

演進依據

1823年捷克的物理及生物學家Joannes Evangelista Purkinji開始研究人類手掌與腳掌上突起之皮脊,並試圖將其系統化,找尋出其與人類進一步關係。

1880年Nature期刊上出現兩篇由Henry Faulds及W.J Herschel兩位教授所賺寫的文章,推薦使用指紋尖頂法作為人類獨特判別的方式。

1892年Sir Francis Galton教授發表其研究指出,指紋與兄弟姐妹及雙胞胎及世代間的遺傳關係,並歸納其於親屬間部分一致性。

1902年美國學者Harris Hawthorne Wilder在形態學、遺傳學及種族間指掌紋的研究奠定了皮紋學完整的系統基礎。

1926年Harold Cummins教授主導此一領域研究,並於“美國形態學會”上提出Dermatoglyphics這項專有名詞。至此,Dermatoglyphics(皮紋學)正式成為專業研究領域之學問。

同時期,Dr.Cummins在研究中發現,染色體或腦部異常的病例,都有異於常人的皮紋。當胚胎於母體13周時,其手足之皮紋開始發育形成,直至第24周,細部的紋線才會繼續發育完成,至此終身不變。並與胎兒的腦部發育產生關聯(胎兒的腦部細胞亦於第15周時開始由中心部位開始形成)。此一重要發現,亦經國內外“醫學遺傳”多項著述及文獻中載明。

接著,由Dr.Walker首先訂出唐氏症候群的皮紋指標(Dermatoglyphics Index)。經過科學家多年的研究,現已證明:“許多染色體及腦部異常患者,皆有著異常的皮紋紋理圖案”已依此標準作為染色體及腦部異常判斷的重要指標,準確率高達70%以上。

經由醫學專家及科學家們多年來的對比分析及歸納整理後,發現分布於大腦各區的細胞量值可經由皮紋的採樣及演算得到結果。

專利

“皮紋測試”的核心理論是“智慧型皮紋學”,這項技術還在台灣註冊了專利。根據皮紋學和多元智慧型研究成果,以遺傳學、胚胎學、腦科學為依據,並運用觀察、對比、歸納的方法,科學家最後得出結論:從皮紋中可以準確的分析出孩子的多元智慧型及潛在個性。據此,人們掌握了一種透過皮紋測試多元智慧型的技術和方法。

測試過程

指紋的採集過程類似學駕駛時製作指紋IC卡:工作人員先檢查一下孩子的雙手是否乾淨,確定後開始指紋採樣:把十個手指依次放在與電腦連線的一個熱感應器上,手指一接觸到感應器,指紋便會通過掃描呈現到電腦螢幕上。之後便是上傳系統開始進行指紋的分類判別,進行比對的資料庫大概存儲了16萬種類型的指紋數據,系統會根據指紋的類似情況,搜尋出擁有該類別指紋人的學習風格、學習方法、學習潛能以及學習強弱勢等等。

不到20分鐘,系統已經根據這個孩子的指紋做出了數據報表,也就是家長眼中的分析報告。在這份4頁紙的檢測結果中共有4份報表:Itell皮紋檢測數據報表、優勢學習與特殊潛能分析報表、多元智慧與就學統計表以及個人教養建議報告書。

質疑觀點

山西省社會科學院學習科學與親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趙雨林曾做過“皮紋測試”項目的研究。他認為,“皮紋測試”的主要理論依據是醫學遺傳學與多元智慧型學說,這兩者相結合得出的結論具有科學性,但加上“皮紋測試”後就會變得難以確定,“N多個正常,N多個科學,N多個合理,來包裝它這個核心的、不合理的、不科學的這種偽科學的東西,極具欺騙性。”

擁有20多年的從醫經驗,在“手部望診”方面深有研究的杜雅俊說,在中醫理論中,人體的臟腑、經絡等生理特質或病變均可以在手部體現,但這種體現側重於生理特徵,對人腦智慧型無法體現。杜雅俊直言:"皮紋測試’誇大了對手部的望診功能,能測出小孩在哪個學科有潛能,帶有一定的迷信思想,誤導子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