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城

皖城

皖城,現為安慶市,潛山縣相沿隸屬之。本報懷寧訊安徽簡稱“皖”的來歷,大多數人知道其源自於春秋時期周王派皖伯大夫進行治理的“皖國”;至於“皖城”到底是在哪裡,歷史上曾有懷寧和潛山兩說,專家經過多年的考證,早已證實在安慶城西15華里處,此地因鎮處柏子山麓而稱山口,又因皖河入江之首而稱皖口,今年5月份之前屬於懷寧縣管轄,之後因為區劃調整劃歸安慶市大觀區。如今,這裡繁榮不再,喧囂難再,老街上古色古香的房屋破壞殆盡,整體規劃雜亂無章,臨江的河岸上滿是瓦礫和碎片,不過,殘碑、斷碣、字磚、柱礎、瓷片等還是能夠隨處可見,甚至發現部分居民的房屋竟是用明代的城牆磚堆砌而成的,根本沒有得到很好的保護;還有裸露在村中的清代同治古井,既沒有廳榭遮風擋雨,也沒有專人進行護理,風化現象比較嚴重;此外,嶺上塔已經名存實亡,迎江寺則被改建成了學校,倒是高聳於民房雜樹間的城隍廟香火比較旺盛。

簡介

皖城皖城

皖城何在?就在潛山縣境,潛山原來在懷寧轄內,一說在懷寧。其實不然。

春秋時期

潛山系皖國封地,為皖國所轄、皖國都城,安徽省簡稱皖,即源出於此。

東漢

獻帝初平末年(公元193年),廬江太守陸康為遠避戰亂,將廬江郡治遷至皖縣城。此後,袁、曹、孫三家交替據有此地,皖城成為兵爭的重鎮。

唐宋

唐時,潛山縣曾為舒州治所。

南宋景定元年(1260)馬光祖築安慶城以前,潛山縣城向間為郡、州、府治所駐地,

元朝

至治三年(1323年),劃出原懷寧縣的清朝、玉照2鄉,另置潛山縣,隸屬於河南江北行省安慶路總管府。不久,因戰亂被廢。

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改安慶路為寧江府。

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又恢復安慶府,直隸於南京。

明朝

洪武元年(1368年),復於舊地置潛山縣迄今。首任潛山知縣張仁,設縣治於原懷寧城舊址(今潛山縣梅城鎮)。

清朝

清沿用安慶府舊稱。

順治二年(1645年),劃屬江南省,十八年(1661年),置江南左布政使司以轄之。

康熙六年(1667年),改江南左布政使司為安徽布政使司,正式設定安徽省。爾後,縣的全稱則為安徽省安慶府潛山縣。

中華民國

民國初年,安慶府被廢,潛山縣直屬安徽省。

民國3年(1914年),設安慶道以轄之。

民國17年,廢安慶道,潛山縣又一度直屬於安徽省。自民國21年直至縣境解放之時,潛山縣先後受轄於安徽省第一行政區或安慶專區(抗日戰爭勝利後,曾改第一行政區為安慶專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4月至建國後的1952年4月,稱皖北行署安慶專區潛山縣;爾後1971年3月,改稱安徽省安慶專區潛山縣;至1979年底,改安慶專區為安慶地區,再後又改安慶地區為安慶行署,九十年代,地市合併為安慶市,潛山縣相沿隸屬之。

記載

十年後的秋八月,魏吳雙方又在此打了個大戰。《三國志》第十五卷有記在 周魴傳內,《三國演義》第九十六回有文曰“周魴斷髮賺曹休”,人皆熟知。其時東吳鄱陽太守周魴偽叛,誘魏將曹休率步騎十萬,輜重滿道,至皖城意欲接引周魴,反遭周魴合眾攔截,軍敗而被斬獲萬計。為此孫權大會諸將歡宴,酒酣,對周魴說:“君下發大義,成孤大事,君之功名,當書之竹帛。”加裨將軍,賜爵關內侯。

相關新聞皖城遺址盼保護

本報懷寧訊安徽簡稱“皖”的來歷,大多數人知道其源自於春秋時期周王派皖伯大夫進行治理的“皖國”;至於“皖城”到底是在哪裡,歷史上曾有懷寧和潛山兩說,專家經過多年的考證,早已證實在安慶城西15華里處,此地因鎮處柏子山麓而稱山口,又因皖河入江之首而稱皖口,今年5月份之前屬於懷寧縣管轄,之後因為區劃調整劃歸安慶市大觀區。 由於考古專家對“皖國”、“皖城”、“皖河”、“皖口”這之間的內在聯繫非常感興趣,11月23日上午,筆者陪同省、市、縣的文物工作者前往考察。事實上,古皖城在現今的山口鄉山口鎮村境內,總面積不超過5平方公里,前低後高,依山傍水,地形險要,舊版《懷寧縣誌》就有記載:“蓋其地上控江淮,山深水衍,戰守之資也。”《漢書》、《後漢書》、《三國志》等典籍資料,都明確地記錄有英雄豪傑在此叱吒風雲的歷史故事,尤其漢末三國,這裡更是曹魏孫吳拼搏爭奪的舞台;此後在唐宋時期,這裡還兩度成為懷寧縣治之地。

如今,這裡繁榮不再,喧囂難再,老街上古色古香的房屋破壞殆盡,整體規劃雜亂無章,臨江的河岸上滿是瓦礫和碎片,不過,殘碑、斷碣、字磚、柱礎、瓷片等還是能夠隨處可見,甚至發現部分居民的房屋竟是用明代的城牆磚堆砌而成的,根本沒有得到很好的保護;還有裸露在村中的清代同治古井,既沒有廳榭遮風擋雨,也沒有專人進行護理,風化現象比較嚴重;此外,嶺上塔已經名存實亡,迎江寺則被改建成了學校,倒是高聳於民房雜樹間的城隍廟香火比較旺盛。據當地的村民介紹,此廟的歷史非常古老,目前存世至少有1000多年,每年到此朝拜的香客逾萬人。

其實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懷寧縣就已經將此地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不僅聘請有關方面專家對古皖國遺址進行了劃定,而且制訂了詳細的規劃措施,可是由於經費緊張,加上現在屬地變更等多種原因,保護的力度於現在看來,可謂嚴重不夠。鑒於“皖”是安徽的簡稱,筆者在此強烈呼籲:古國皖城今猶在,遺址保護盼加快!相關新聞:安慶:“皖城”遺址保護盼加快“ “山口鎮村到處都是寶貝,遺憾的是這裡的人們文物保護意識太差。”不久前,來自省文物局的一位文物專家在對大觀區山口鄉山口鎮村進行考察後,發出了如此的喟嘆。

正如這位文物專家所說的那樣,10月8日中午,記者在山口鎮村進行採訪時,看到無數的古陶瓷片灑落在村裡的角角落落。一出山口鎮村村部大樓,記者就發現有一古墓遭到了破壞,鄰近古墓不遠的一戶人家大門口散落著許多從該古墓中“出土”的陶瓷片。兩個年幼的孩子正拿著陶瓷片在一旁敲敲打打,做著遊戲。 山口鎮村漁豐組有條老街,老街上有幾間閒置已久的危房。記者發現,這些危房的部分牆磚十分特別,上面刻有文字印跡。這些牆磚質地堅硬,用手敲敲,會發出清脆的聲音。磚的兩側刻印有楷文,上寫:“安慶府提調官……”、“總甲XX甲首XX窯工XX造磚人XX”等字樣。讓人不解的是,這些古磚上還出現了潛山、太湖、東流等縣名。69歲的村民 王小海自小就在老屋中生活,他告訴記者說:“我也不知道這些古磚的歷史。只有懂得考古的人,通過古磚的文字,才能鑑定老屋建造的年代。”據考古學家考證,這些古磚建造於明朝初期。一些村民反映,有不少文物販子來此地收購古磚,有時還發現古磚被盜的現象。

在採訪中記者還了解到,山口鎮村成了一些外地文物販子的“目標”。陪同記者採訪的山口鎮村一位村乾告訴記者,今年三月,山口鎮村一位姓楊的村民在路過村部時,突然感到腳下的泥土有所下陷,意識到地下可能有“寶貝”,於是到附近的一戶人家借了一把鍬進行挖掘。果不出他所料,挖出了一個陶罐和一枚骷髏頭圖案的銀戒指。後經“懂行”的人鑑別,認定為出自宋朝。一開始這位村民還想把它當作傳家寶一代一代的傳下去,可最終沒有抵擋住金錢的誘惑,僅以300元的價格就把古陶罐和銀戒指賣給了文物販子。還有一位村民告訴記者,不久前他的叔叔在田裡乾農活,突然挖到一個青花瓷瓶,一激動喊了起來,引來了許多人,大家你爭我搶,都想占為己有。他叔叔一氣之下,拿起鋤頭把它砸了個“稀巴爛”。

經專家多番考證,山口鎮村就是古“皖城”的坐落地。其總面積不超過5平方公里,前低後高,依山傍水,地形險要。舊版《懷寧縣誌》就有記載:“蓋其地上控江淮,山深水衍,戰守之資也。”《漢書》、《後漢書》、《三國志》等典籍資料,都明確地記錄有英雄豪傑在此叱吒風雲的歷史故事,尤其漢末三國,這裡更是曹魏孫吳拼搏爭奪的舞台;此後在唐宋時期,這裡還兩度成為懷寧縣治之地。可如今,這裡繁榮不在,老街上古色古香的房屋破壞殆盡,整體布局雜亂無章,臨江的河岸上滿是瓦礫和碎片,但殘碑、斷碣、字磚、柱礎、瓷片等還是能夠隨處可見;還有裸露在村中的清代同治古井,既沒有亭榭遮風擋雨,也沒有專人進行護理,風化現象比較嚴重,讓人感到痛心。

據了解,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懷寧縣就已經將此地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不僅聘請有關專家對古皖國遺址進行了劃定,而且制訂了詳細的規劃措施,可是由於經費緊張,加上現在屬地變更為大觀區管轄等多種原因,保護的力度於現在看來,可謂嚴重不夠。鑒於“皖”是安徽的別稱,“皖國”是安徽的象徵,“皖城”又坐落在山口鎮村,有關部門應加大對山口鎮村遺址的保護工作。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