皆川淇園

日本德川時代中期的哲學家。名願,字伯恭,號淇園,別號筇齋、吞海子,通稱文藏。生於京都一個富裕的家庭。自幼聰穎,4、5歲就能誦詩,後來學習漢學,十分重視字義,研究《易經》約40年,對《易經》有獨創的見解。終身從事著述。他還熱心教育,晚年在京都開設弘道館,培育了弟子約3000人。

皆川淇園

正文

淇園多才多藝,能詩能文,一生著作很多。他認為世界上事物的名稱反映了客觀事物的本質,每個字或概念都有一定的含義,因此要用"開物"即文字訓詁的方法明辨字或概念的含義,以便正確理解和解釋古人的著作。他把易學看作是"開物之學"。他說,"開物"的原義並非開發產業,而是揭示隱藏著的東西;所謂"物"並非"有形之物"或"有象之物",而是抽象的,它"以文字為其宅,以名聲為其號,靠人的語言往來、出沒於人的意識之間"。他宣稱,"名"就是"字","物"就是"字義"。他把這種"物"和語言聯繫起來,寫出了《名疇》一書,這是日本最早的範疇論。他在這本書中分析了"哲" 和"學" 這兩個概念。雖然他還沒有把"哲"和"學"結合成為"哲學"這一個名詞,但是他在解釋這兩個概念時,所講內容大致相當於現在所說的"哲學"和"科學";不過,他心目中的"學"這個概念的外延比較大,包含"學習"等意思。他在學術上提倡獨立思考,並且認為讀古書時必須信其所當信而疑其所當疑。
淇園的主要著作還有:《易學階梯》《易學開物》《易原》等。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