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泉鎮

百泉鎮位於輝縣市西1公里處,總面積65.76平方公里,轄27個行政村,共有47個自然村,總人口6.5萬人,地下水、石材、旅遊資源較為豐富。

基本信息

河南輝縣市百泉鎮

基本概況

百泉鎮位於輝縣市中部,距市區3千米,總面積65.76平方公里,總人口6.5萬人。轄百泉村、湖東、梅溪、鐵北、郊東、八盤磨、樓根、東劉店、小屯村、楊莊、趙莊、王家莊、西王莊、西劉店14個居委會,梅溪、小官莊、大官莊、五里溝、後爻、付莊、東井峪、西井峪、土坡、石棚、上呂、下呂、北關、南關、趙雷、張雷、方山17個行政村。
素有“中州藥都”之稱,為全國三大藥材集散地。600多年歷史的百泉藥會在此召開,規模宏大,馳名國內外。鄭(太)輝(林)公路過境。有百泉風景區。地下水、石材、旅遊資源較為豐富。該鎮交通便利,輝陵公路、輝焦、輝拍公路、新輝公路穿境而過,通訊極為快捷。

代碼

410782103:~001百泉村居委會 ~002湖東居委會 ~003梅溪居委會 ~004鐵北居委會 ~005郊東居委會 ~006八盤磨居委會 ~007樓根居委會 ~008東劉店居委會 ~009小屯村居委會 ~010楊莊居委會 ~011趙莊居委會 ~012王家莊居委會 ~013西王莊居委會 ~014西劉店居委會 ~201梅溪村 ~202小官莊村 ~203大官莊村 ~204五里溝村 ~205後爻村 ~206付莊村 ~207東井峪村 ~208西井峪村 ~209土坡村 ~210石棚村 ~211上呂村 ~212下呂村 ~213北關村 ~214南關村 ~215趙雷村 ~216張雷村 ~217方山村 ~400大官莊居委會 ~401小官莊居委會

沿革

1955年建百泉中心鄉,1958年屬城關公社,1963年析建百泉公社,1983年改鄉,1988年建鎮。1997年,面積80平方千米,人口6.4萬,轄百泉、梅溪、樓根、八盤磨、東劉店、西劉店、西王莊、大官莊、小官莊、楊莊、趙莊、土坡、王家莊、富莊、金河小屯、五里溝、後窯、北關村、南關村、西井峪、東井峪、石硼、方山、上呂村、下呂村、趙雷、張雷27個行政村和梅溪、大官莊、小官莊、鐵北、郊東、湖東6個居委會。

百泉湖風光

因湖底遍布泉眼,故名百泉湖,又名珍珠泉。百泉早在三千年前殷商即行開鑿,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為防泄水,繞岸砌石,成一長方形泉湖。湖水面積三萬四千多平方米,經常流量四至五個,最深處達三米,水溫常年二十度左右,冬暖夏涼,湖水四季碧綠,清冽純淨;湖內魚來蟹往,荇藻交橫;湖畔亭台樓閣星羅棋布,曲橋相接;湖周古柏參天,綠柳婆娑,山水樓台交相輝映,景色如畫。向有"中州明珠"、"西湖縮影"之譽。

新疆烏蘇市百泉鎮

基本概況

烏蘇市百泉鎮位於市區以西30公里。東與甘河子鎮毗鄰,西與哈圖布呼農場相連;南與西大溝接壤;北面是兵團一二五農場。百泉鎮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歐亞鐵路、312國道和奎塞高等級公路貫穿其境,並且歐亞鐵路在鎮區設有三級客車站一座。全鎮轄百泉村、普爾塔村、榆樹村、白楊樹村、托古里克莫墩村、道蘭莫墩村、葫麻梁村、圪垯村、東梁村、橙槽村10個行政村,5個開發農場,共1681戶,7761人,有漢族、維族、哈族、蒙族、回族五個民族。全鎮總面積213平方公里、耕地5.3萬畝,待墾地4.8萬畝。
2007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8842.11萬元,其中農業總產值為6519.39萬元,畜牧業產值為745.36萬元,其他產值1577.36萬元,全鎮人均收入達5872.6元。
百泉鎮農牧業發達,盛產棉花、小麥、玉米、葵花、枸杞。主要畜禽種類有牛、馬、羊、豬。

種植業

一、百泉鎮地處歐亞大陸腹地,屬中溫帶大陸性乾旱氣候,是北疆熱量最豐富、無霜期較長的地區,非常適宜棉花生長,棉花也正在成為百泉人致富的主要農產品,全鎮棉花面積近4萬畝。為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農業綜合效益,有效促進農民增收,百泉鎮大力引進推廣新陸早12號、新陸早19號、新陸早24號等適合本地生長、優質高產的棉花品種,全鎮年產籽棉1萬噸左右,經濟效益明顯。
二、百泉枸杞是市場前景廣闊的一種特色農產品。據《本草綱目》記載:枸杞堅筋骨、去虛勞、補精氣、滋腎潤肺、明目安神、令人長壽,不僅是名
貴的中藥材,還是上佳的滋補食品,且品性溫和,宜於長期食用。百泉枸杞樹沒有現代工業的污染,由天然泉水澆灌,因此所產枸杞粒大、質佳、色鮮、味美,且含糖量極高,使其超出中藥材的範圍而步入食品的領域。“百泉枸杞”採用現代工藝,經真空除雜,清洗、乾燥、消毒等工序精製,徹底除去枸杞中的雜物灰塵及其它無效成分,再精心篩選分級、滅菌包裝,使枸杞的品質、品感得到全面提升,是一種理想的即食營養食品。“百泉枸杞”具有廣闊的市場開發及深加工前景。

畜牧業

鎮黨委、政府在抓好農業大發展的同時,積極引導農民民眾搞家庭養殖,走農牧結合的路子,推動產業結構的調整。幾年來,全鎮建成養殖協會2個(養牛協會、養豬協會),建成年屠宰3000頭生豬的屠宰場一座,發展養殖專業村1個,目前養羊協會正在籌建當中。2005年底,全鎮牲畜存欄達到10441頭(只),其中母畜為7099頭(只),良種奶牛為600餘頭,主要品種有荷斯坦、黑白花等,年產鮮奶3000噸,建鮮奶收購站一個,初步形成“農戶+協會”的養牛產業鏈。2005年底,全鎮畜牧業收入達到680.46萬元,占到全鎮工農業生產總值的9.3%,畜牧業呈現良好的發展勢頭。

旅遊業

距鎮區3公里處有“九連泉”、“喇嘛溝”兩處濕地,水草資源豐富,環境怡人,具有開發旅遊景點的價值;名勝古蹟有:鎮轄的榆樹村有幾棵百餘年的古榆樹,托古里克莫墩村有市級保護的古墓群。 油菜
棉花 奶牛 奶牛 櫻桃

餐飲服務業

鎮轄百泉市場區域內有北疆最大的農民工勞務市場,每年的八月、九月、十月,這裡的農民工可達到2000餘人。百泉市場內餐館、超市、商店、話吧等商鋪林立,蔬菜、果品、肉類經營攤點若干,從業人員達數百人。每周五的集市上人來人往,各商鋪內、攤點前討價還價聲此起彼伏,一派繁榮景象。隨著外來人口的湧入,百泉市場餐飲服務行業極具發展潛力。

浙江嘉興市石泉鎮

基本概況

石泉鎮位於縣境西部。東及東北接於城鎮,東南及南連通元鎮,西鄰海寧市談橋鄉,北靠百步鎮。依新杭滬公路,臨長山河。鎮人民所在地石泉集鎮。鎮農業以糧、蠶、養殖業等為主,工業以建築材料、燈泡、電纜、電線等為主。

鎮名來歷 建置沿革

相傳,在清鹹豐年間(1851~1861)今鎮人民政府駐地還只是個10來戶人家的小村莊,名叫虎溪村。太平天國時,這裡曾發生戰爭,有位花姓將軍戰敗身死,當地民眾將他埋在分水墩下面,上面覆以大石,又因村旁有個拇指粗的泉眼,故得名石泉。石泉鎮唐時地屬德政鄉。明初屬德政鄉九都,萬曆九年(1581)後屬九都區。清末分屬通元區及沈盪區。民國21年(1932)始為建制鎮,民國23年(1934)為石泉鎮與倪?鄉,民國35年(1946)10月為石泉鎮。建國初改為石泉鄉,1950年4月分為石泉、張鼎兩鄉,1956年3月復為石泉鄉,1958年10月屬通元、歟城兩公社,1961年5月屬石泉、歟城公社,1965年4月為石泉公社,今域始定,1984年1月改稱石泉鄉,1996年撤鄉建鎮。

改革開放以來大事記

1978年,南排工程長山河開挖,境內河道總長6.8公里。1984年4月,通過普及初等教育驗收。1985年,龍橋至富家橋公路鋪築竣工,汽車可直抵石泉集鎮。1990年1月,中央電視台到水北村5組拍攝“神州風采”專題片,養兔專業戶李忠寶事跡上中央台電視節目。1991年,石泉敬老院建成;全鄉程控電話開通。1994年9月,中外合資浙江斯米克虎溪水泥有限公司成立。1995~1996年,全鄉開展“二田制”,農業規模經營發展。1996年,縣菜籃子工程——新橋村禽蛋基地破土動工。1998年,獲農業普查國家級先進集體;省農業綜合開發辦石北子工程竣工並通過驗收,改造中低產田130萬畝。

鎮經濟支柱產業

鎮燈泡業起步於80年代初。在政策引導下,水北、杜家、長樂、繆家、康思等村農戶通過個人、合作、聯營等方式,自籌資金建起28家燈泡企業,與之配套還有一大批家庭式燈泡作坊,固定資產600多萬元,自有流動資金1000多萬元,從業人員1283人,年生產各種彩色燈泡1億多隻,實現銷售產值6000多萬元,占全鎮經濟總量的35%。

檔案工作

鎮綜合檔案室建於1989年7月。經過工作人員數年努力,目前存放各類檔案2250卷,檔案可追溯到1961年,檔案室不僅秩序井然,而且空調、除濕器等各種軟、硬體設施一應俱全。1990年成為全縣首家達標單位,1995年成為縣一級綜合檔案室,1995年獲全省鄉鎮機關檔案系統先進集體稱號。

石北子工程

石北子工程是省農業綜合開發重點項目,1997年動工,1998年竣工。涉及石泉鎮彭家、倪王、高竹、新橋、石泉、杜家6個村,改造中低產田1.30萬畝,項目總投資248萬元。整個工程,完成的水利工程項目有:新建機站4座、翻建機站4座,維修機站22座,新建機耕橋4座,機灌兩用橋4座,倒虹吸1座,修築機耕路31.5公里,新建和整修襯砌渠道33.47公里;完成農林措施建設任務有:建設良種基地500畝,修建良種倉庫100平方米,修建曬場250平方米,購置選種設備2台,購置儀器設備2件,技術培訓2244人次。通過項目實施,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提高了抗禦自然災害能力,增強了農業發展後勁。省農業綜合開發辦有關領導和專家組成驗收組,對其進行全面檢查,審定項目各項工程質量優良。

農村電信業發展

泉鎮從1997年開始在各村開展電話村、電話百戶村建設,到1998年底,全鎮12個村中已有1個村達到電話村標準,11個村達到百戶村標準,全鎮農戶電話機擁有量從7年前的370部猛增到1500多部。在發展農村電信過程中,各方積極支持。郵電所1997、1998兩年中分別投入500萬元用於基礎設施,線路改造,把標準線路接到每個自然村,並對農戶裝機實行優惠。
啟用新農貿市場
新農貿市場坐落在集鎮新區,總投資100萬元,於1998年12月正式啟用。與原農貿市場相比,營業面積明顯擴大,設定更為規範、合理。占地面積為3646.6平方米,比原來增加30%,營業面積2706平方米,比原來增加1倍,整個市場擁有固定攤位398個,劃分為肉類、水產品、家禽、蔬菜、豆製品、乾貨、副食品等9個區。

一方名村 新橋村

新橋村位於石泉鎮西,長山河擦邊而過,滬杭東西大道相距1公里,全村15個承包組,耕地面積2251畝。近年來,新橋村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抓住機遇發展“一優兩高”農業,創辦海鹽縣菜藍子工程新橋禽蛋基地。1998年,生產、銷售禽蛋年產值120萬元,帶動全村養禽業的發展。全村個體私營企業發展,工業門類有紡織、燈泡、冬粉等,1998年全村工業總產值達到1000萬元。工業發展,推動了村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各項社會事業發展,村里90%以上農戶住上樓房,電視機普及率達98%,有線電視、自來水也進了農家。1997年底,全村實現電話村。是年,被嘉興市人民政府授予脫貧致富先進村。1998年,列入全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達標村。

一方聞人 徐兵達

1990年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時,徐兵達選擇養禽業。1994年,從單純的養雞轉為孵化小雞。他自製4隻半自動孵化箱,並按照科技孵雛技術開始孵雛,一舉成功,1995、1996年獲淨利12萬元。1998年,徐兵達被省科協命名為省級示範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