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鷺古村

白鷺古村

白鷺古村位於江西省贛縣區的最北端,毗鄰興國和萬安,是以又有一腳踏三縣之稱。這裡至今保留著大量完整的明清古建築,到目前為止,白鷺是江南保存最完好集中的客家古村落,雖歷經860多年的風吹雨打,依然保存有大小不等一定規模的堂屋,祠宇共69座。只是在村里參觀的時候,發現不少年久失修而倒塌的民居,幾乎大部分現存的民居都缺乏有效的維護,聽說現在村里正在申報歷史文化名村,希望白鷺能藉以得到妥善的保護。 白鷺名由,很有些詩意。1986年6月版的《江西省贛縣地名志》載:宋紹興六年,鍾興由興國竹壩遷此建村。據譜載,鍾興夜夢白鷺,飛此棲息,遂以白鷺為名。 在2006年9月18日於湖南閉幕的中國郴州生態(民俗民居)旅遊節上,特色獨具的中國十大古村隆重亮相,贛縣白鷺村成為中國十大古村之一。

基本信息

古村簡介

白鷺村位於江西省贛州市贛縣區白鷺鄉。地處贛縣區的最北端,毗鄰興國和萬安,又有一腳踏三縣之稱。到目前為止,白鷺村是江南保存最完好最集中的客家古村落,雖歷經860多年的風吹雨打,依然保存有大小不等一定規模的堂屋、祠宇共69座。

在2006年9月18日於湖南閉幕的中國郴州生態(民俗民居)旅遊節上,特色獨具的中國十大古村隆重亮相,贛縣區白鷺村成為中國十大古村之一,悠久的歷史讓白鷺擁有了為數不少的“第一”和“唯一”:中國第一座也是唯一一座以女士命名的女士祠,中國第一所希望國小,江南第一個村級民俗博物館,故宮唯一一塊遺留在外的金磚……

白鷺古村 白鷺古村

悠久的歷史讓白鷺擁有了為數不少的“第一”和“唯一”:中國第一座也是唯一一座以女士命名的女士祠,中國第一所希望國小,江南第一個村級民俗博物館,故宮唯一一塊遺留在外的金磚……

白鷺古名居是沿著鷺溪呈月牙形分部,而且村裡的四條主要街道,極似一大大的“豐”字。白鷺人很早就品評了村里含數字的主要景點,並歸納為“白鷺十景”:天一池、二義倉、三元官、四逸堂、五福第、六角亭、七姑廟、八角井、九成堂、十字街。雖然到現在,這十處街坊景觀許多都不復存在了,但在白鷺老人的心裡,一定保留著這些美好的記憶片段。

白鷺民居以祠堂為主,分“專祀型”和“居祀型”兩種,從建築結構上看,大部分都是精美的雕花門樓和建築實體圍繞中突的天井構成的“四水歸堂”式。祠堂外圍的牆高大挺直,外牆的每塊磚都要有一道研磨的工序,在沒有水泥的時代,人們便用糯米和水來代替,雖經近千年的風霜,依然堅牢如初。

村子主要以鍾姓為主,屬於客家人的聚居地,仍保留了許多客家人的風俗習慣。

白鷺村的明、清客家民居群,素有“研究明清古建築活博物館”之稱,古建築結合了東西文化和南北文化。

主要景點

世昌堂

世昌堂位於江西省贛縣區白鷺鄉白鷺村,是奉祀鍾氏白鷺開山始祖鍾輿的祠堂。據傳鍾輿,字世昌。後人為 紀念先祖,在鍾輿結廬牧鴨之地拓址建祠,稱“世昌堂”。歷經數十次重修擴建。現建築系40年代末在原址按原布局、原位置重修,祠堂占地400㎡,為三進,以重檐構架為特色。祠堂正門門首巨匾橫書“世昌堂”,中門巨匾橫書“鍾氏宗祠”鎏金大字,照壁(院牆)上橫書“越國世家”黑體字,據族人介紹皆出名人手筆。過去,祠堂院坪內外,幾百對刻滿子孫功名官銜的“旗桿石”,蓬勃林立,蔚為壯觀;祠內名人題贈的金匾木聯,琳琅滿目,美不勝收。諸如清朝大余籍叔侄宰相戴均元,戴衢亨;萍鄉籍狀元劉鳳浩;南康籍山東按察使盧元偉;興國籍翰林鐘音鴻、謝遠涵等等。他們多為白鷺村鍾氏的姻親世交,故舊好友,惜乎如今隻字不存。院內原有一對珠砂岩雕刻的赤獅,神形兼備,栩栩如生,毀於“文革”浩劫。現存者系近年購置的水泥複製品。世昌堂是白鷺村最重要的宗教文化活動場所,它不同於本族房派祠堂或別姓宗祠之處’,是只準族人在此舉行集會祭祖、喜事慶典和重大正統的文藝演出,不許死者入內,即使出葬時要搞“辭祖”儀式,也只能在院外廣場稍事停留。院外廣場寬闊,坦蕩如砥,至今仍可見一卵石鋪砌的八卦圖案。過去,這裡每年農曆正月要“唱大戲”、“迎彩燈”、“搶打轎”、“踩高翹”、“扮神會”,連續表演至少六天,多則半月,每天都是人山人海、鼓樂喧天、熱鬧非凡的場面,令人嘆為觀止。

恢烈公祠

恢烈公祠又被人們稱為“山溝里的大觀園”,前後三棟,為白鷺最大的的聯體建築,屋內僅大小天井就16個,與“九井十八廳”相當。大堂內還有兩個至今保存完整的,雕刻精美的石墩,高齡達80多的房東告訴我們,有人想以重金購之,被主人婉言謝絕。

除了石墩,大堂內還有前面說到的金磚,這塊金磚為正方形,又黑又厚,一側刻有印記。據說是故宮裡流落到人間的唯一一塊金磚,但我沒有考究過。在大堂的天井內,為典型的江南園林特色,其中有雌雄兩株,彼此廝守了近三百年的羅漢松,雄樹只開花不結果,雌樹只結果不開花,仔細看看就能發現,雌樹婀娜多姿,雄樹則粗壯挺拔。

王太夫人祠

王太夫人祠 王太夫人祠

這是說到白鷺不得不提的一個祠堂。在封建社會,由於受男尊女卑的觀念影響,也許除了貞潔牌坊,極少有以女性的名字命名建築物,尤其是祠堂。

王太夫人的樂行善施一直為當地百姓所傳頌。臨終前,王太夫人還念念不忘建立義倉的事,並叮囑其兒子義倉的規模每年不得小於1000擔,存放於二樓,用於賑災濟貧,是以當時有白鷺無叫花子之說,據說還有不少窮人慕名遠道而來。除此以外,王太夫人祠的一樓還成了赤貧子弟的私塾,理所當然,這裡成了白鷺人心中物質和精神上的救濟聖地。所以,祠堂的門樓也比白鷺的其他門樓更寬闊,恢弘。

王太夫人祠與鍾愈昌所建的“恢烈公祠”相通。恢烈公祠精緻雅美,是白鷺村中規模最大、最具特色的客家民居,被譽為“山溝里的大觀園”。

洪宇堂

洪宇堂的構造異常獨特,門前的是少有的出五跳如意斗拱結構屋檐,俗稱木方壘砌的“雀巢”,這還不算,其突出部分還雕有各種精美的花鳥。當地人告訴我們,主人是一救死扶傷,德高望重的名醫,受了皇上嘉獎,方建此堂,即使是一品官員,到了此地,也要下馬。

如此之多的古建築,非親歷目睹方能領略其中的精髓,更不用提那豐富的客家文化了。可以說,在白鷺,移步即景,處處都讓人懷舊。

住宿

白鷺古村住宿

在白鷺村可以很方便的找到住宿飯店,條件雖比不上城市大酒店,但也整潔乾淨。

交通

贛州到白鷺,在贛州東汽車站(市內公車一元即到)有直達車,車程約90分鐘。最早一趟為早上7點,14:30為最後一趟。也可在東站坐車到田村,田村租機車到白鷺4元/人。田村最後一趟回東站的車為下午四點半。

美食

贛縣客家美食白鷺芋包

芋包是有名的客家小吃,又當屬江西省贛縣白鷺芋包最出名。因贛縣白鷺鄉盛產芋子,有別於其它地方的芋子,白鷺芋子外觀奇特,肉質潔白無瑕。

客家人每逢年節喜歡以芋包佐餐,也會用來待客。芋包其實是由芋子為主料,加上一些配料油炸而成。做法很簡單,先將新鮮芋子煮熟剝皮,和上適量薯粉或麵粉(以不粘手為宜),再加入細鹽、蔥花,用力搓勻,做成一個個鴿子蛋大小。待油燒至八成熱時下鍋油炸,芋包浮面稍待片刻即起鍋裝碗。趁熱食用,柔韌滑口,清香味美,久食不膩。“八月初一,芋子生日;钁頭一響,芋子蓬長……”這是白鷺鄉流傳了百年的歌謠,當地人把每年的農曆八月初一立為“芋子節”。這天,家家戶戶會一大早起來,下地里給芋子鋤草施肥,還會到別家觀摩栽培技藝,習俗一直延續至今。此時種植芋子最多、長勢最好的人家,會因獲得左鄰右舍許多羨慕而特別風光。這些說明白鷺人特別酷愛芋子。

典故

據說,以前的白鷺芋子從不上席,說是“芋子番薯家家有”,只宜自家食用,不宜用來待客。直到清朝年間,有一名叫鍾谷的知府,因厭惡銅臭,每次返家省親,會捎上一些白鷺芋子回去送給上司、同僚和應酬其它人情往來,並授之製作方法。由於“物以稀為貴”,白鷺芋子一時奉為席上佳肴。後來,鍾谷又將白鷺芋種帶到所任地栽種,也許是土壤氣候有別的原故,口感終究不如原汁原味的白鷺芋子這道菜餚,一時“白鷺芋子上官席”之說盛傳開了,打破了不登大雅之堂的規矩。如今的白鷺芋子,已成為當地農民脫貧致富的支柱產業,白鷺芋子不僅能做芋包,而且還能做成各種菜餚,如芋子粉蒸肉、芋子糊、芋子泥鰍煲、米粉芋子、蒸蘢芋子等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