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渡江

白衣渡江

白衣渡江是一次三國史上最成功最經典的奇襲戰之一。這是呂蒙策劃,由呂蒙與陸遜共同實施的針對當時最負盛名的大將關羽的一次大陰謀。先是呂蒙抱病,推薦陸遜接手軍隊事務。陸遜以其年少,關羽必不防備,加上托書示弱,關羽為人驕橫,自然落到了這個圈套之中。最後關羽在重奪荊州無望之下,只得率領餘下殘兵退守麥城,最終因彈盡糧絕,被俘被殺。

百科名片

呂蒙,字子明〔178-219〕。汝南富陂(今安徽阜南呂家崗)人。三國時期東吳著名將領,與周瑜、魯肅、陸遜稱為東吳四英 將。呂蒙在孫吳的戰爭中多次立戰功,在樊城之戰中,呂蒙“白衣渡江”襲取荊州。大敗關羽,這是他與陸遜策劃好的一場計謀,是為中國古代戰爭上“攻心戰”的典範。

吳下阿蒙

呂蒙年輕時不願意讀書,這是孫權很不高興。於是孫權親自教導他說,你的事情多,難道還有我的事情多嗎?我經常讀書經常覺得很有好處,你怎么就不能自勉呢?呂蒙於是醒悟過來,就開始讀書。到了魯肅到了呂蒙的防地時,呂蒙設宴款待魯肅。魯肅想聽一些關於軍事的見解時,呂蒙對答如流。這樣魯肅大吃一驚,對呂蒙開始敬佩不已。魯肅笑道,看來你已經不是吳下阿蒙嘍。呂蒙笑道,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嘛。

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yé)!但當涉獵,見往事耳。 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起初,孫權對大將呂蒙說:“你現在當權掌管軍中事務,不能不學習!”呂蒙以軍營中事務繁多為理由加以推辭。孫權說:“我難道想要你鑽研經書成為傳授經書的官嗎!只不過要你粗略地閱讀,了解歷史罷了。你要說事務多,誰像我事務多?我常常讀書,自己感到十分有收效的地方。”於是呂蒙開始進行學習。等到魯肅來到尋陽的時候,魯肅和呂蒙研討論議事,十分驚奇地說:“以你現在的才幹和謀略來看,你不再是原來吳地的阿蒙了!”呂蒙說:“對於有志氣的人,分別了數日之後就應重新另眼看待他的才能,大哥知道這件事太遲了啊!”於是魯肅拜見呂蒙的母親,與呂蒙結為朋友,然後告別而去。

事件經過

歷史背景

白衣渡江白衣渡江

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曹操被關羽打得喘不過氣來,一面盡全力阻擋關羽,

一面派人“許(諾)割江南以封(孫)權”求和(當時曹孫劉均未稱帝,封孫權是以漢的名義。這在當時大環境下名義上沒有問題,因此孫權受降論不成立。”,遊說孫權起兵襲擊關羽的後方來減輕曹軍的壓力。

東吳集團中的有識之士,一直都有關於全占荊州的主張。甘寧:“南荊之地。山陵形便,江川流通,誠是國之西勢也。”魯肅:“夫荊楚與國鄰接,水流順北,外帶江漢,內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萬里,士民殷富,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

之前因為“聯劉抗曹”的重要性大於了荊州的重要性,江東以魯肅為代表的聯盟派一直攻打荊州的沒有動靜,而此時關羽攻打襄陽、樊城,進展頗為順利,若置之不顧,劉備實力大增,足以和曹操抗衡,而東吳淪為最弱勢的一方。關羽的威脅更大,他占據著長江的中上游,順江而下來吞併吳國是十分容易的事。“聯劉抗曹”的重要性已經小於了荊州的重要性。

戰前荊州局勢

“關羽大意失荊州”已成俗語,大多數人認為關羽對吳軍西進的判斷是魯莽的,是因為相信了呂蒙的“詐病”以及對陸遜的輕視而產生的錯誤判斷。

但事實上關羽選擇北伐的確已經選擇了最好的時機。

首先,白衣渡江並不是孫劉第一次交鋒。在孫權軍的意識里,荊州是劉備趁孫軍主力牽制曹仁的時候竊取的。在赤壁之戰中,孫家出力最大,而劉備獲利最大。戰後在劉備和孫權的交涉中,也有明確得益州,還荊州的承諾。所以早在公元215年,呂蒙就曾經發動荊州討返戰。

這一戰迅如閃電,魯肅以一萬人駐守益陽牽制了關羽主力的救援,呂蒙的兩萬兵馬輕取長沙,桂陽,圍零陵。最後又以攻心術誘降守將郝普。其實劉備親率的援軍也已在路上,孫權已將南三郡攬入囊中。

此後孫劉和談,關羽與魯肅各持單刀赴會。因劉備有“借約”在先,孫家訴求無可指責。會議結果雙方以湘江為界,各領三郡瓜分荊州告終,孫權歸還了已奪取的零陵郡。

這次會議的結果,是關羽放鬆警惕的原因之一。因為和談剛剛進行,孫家應該在心理上獲得了比較滿意的結果,短期內應該不至於有太大的動作。

其次,在公元217年,漢軍與孫家軍爆發了一次大規模會戰——“濡須會戰”。此戰自孫權親征圍合肥始,張遼又奮威逍遙津,幾殺吳主。又曹軍反撲,呂蒙拒濡須塢相抗,再曹退軍。前後一年多時間,雙方各投入數萬兵力,均有重大損失。曹軍東線因此失去援助襄陽的力量,才有其後漢水淹七軍,幾欲亡國的哀聲。而孫權同樣元氣大傷,在保留長江沿線布防的情況下,是沒有機動力量可以用來強奪荊州的。

公元218年,是漢之將末,政壇最為動盪的一年。先有耿紀,吉本(《三國演義》吉平原型)反曹。又有烏桓,鮮卑之亂。再到宛城侯音叛亂,直接觸動襄陽後方。

公元219年,劉備稱漢中王,舉國士氣高漲。關羽在各方如此形勢之下,選擇北伐原本無可厚非。

第二次吳蜀戰爭直接導火索

在《三國志·吳書·呂蒙傳》中是這樣記載白衣渡江起因的“羽盡擒禁等,人馬數萬,托以糧乏,擅取湘關米。權聞之,遂行。”

關羽水淹七軍後,一是有些得意忘形,二是確實需要糧餉,就取了湘關的米。而孫權立即就發動了戰爭。很多人認為這個地方吳軍存在小題大做,只是找了一個“小藉口”發動戰爭。但這個問題小不小,就要看取的是哪裡的糧。

所謂白衣渡江,渡的是湘江。前文提到了“單刀會”和談,雙方以湘江為界,湘關屬桂陽,長沙以南,湘江以東,是當時和談定義的東吳界。所以先渡江的,是關羽軍,先打破和談議約的,也是關羽軍。這個時候湘江畔應該屬於吳蜀兩國最敏感地帶,是碰不得的。關羽這一次越界,如果東吳沒有像樣的動作回應,無論在軍事上,還是外交上,都是說不通的。所以孫權才會立即發動戰爭,即便是在呂蒙的傳記里,也非常明確的表明了,這個決策是來自孫權的態度。

發展過程

奇襲戰

呂蒙來到潯陽,把精銳士卒都埋伏在船艙里。在甲板上搖櫓、揚帆的船工一律穿上普通衣服而不帶甲冑(使白衣搖櫓),把自己裝扮成商人(作商賈人服),沿著長江向江陵進發,沿途關羽的巡哨都沒有引起警覺,反而所有的崗哨包括站崗的軍士都被“盡收縛之”。由此可見,關羽對呂蒙如此巨大的軍事行動竟一無所知。

攻心戰

“羽還,在道路,數使人與蒙相聞,蒙輒厚遇其使,週遊城中,家家致問,或手書示信。羽人還,私相參訊,鹹知家門無恙,見待過於平時,故羽吏士無斗心。會權尋至,羽自知孤窮,乃走麥城”

關羽回師的時候,還是有數萬人的戰鬥力量的,比起東吳投入的兵力,要強很多。但是就在回荊州的一路上,呂蒙讓荊州兵的家人紛紛寫信給隨關羽出征的親人。關羽北伐已近一年,戰鬥地帶是洪澇重災區(參考水淹七軍),士兵早已思鄉情重,此時便如當年四面楚歌的項羽軍,關羽的部隊早就沒有了鬥志,潰如鳥獸,而關羽也因此無奈走麥城。

埋伏戰

麥城屬零陵,關羽退回麥城後,偽稱投降,被吳范(吳八絕之一)看破。呂蒙遂派潘璋斷關羽的後路,果然在臨沮截住了關羽。(後羽在麥城,使使請降。權問范曰:“竟當降否?”范曰:“彼有走氣,言降詐耳。”權使潘璋邀其徑路)

攻打原因分析

從公元209年(建安十四年,赤壁大戰的後一年)到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孫權與曹操在這十年之中所打的仗,比劉備對曹操所打的仗更多。事實上就在公元219年孫權還在進攻曹魏的合肥。孫權之所以不停地和曹操交鋒,是為了自己的地盤與性命,若不是這樣,被曹操吞併,或者被劉備吞併,二選一的答案而已。

從外交意義上看:

劉備作為江東的盟友,在江東外患嚴重的情況下,做了一連串不僅足夠激怒孫權,而且也令孫權失去安全感的事:1.在赤壁大戰以後,劉備以閃電般的速度攻取了武陵郡、長沙郡、零陵郡和桂陽郡,一舉把荊州南部收為己有。2.和孫權的妹妹相處得很不和諧。3.孫權建議共同進兵取益都,而劉備大義凜然、義正詞嚴地加以拒絕。後來,劉備竟然自己單獨行動奪了劉璋的地盤。4.劉備又進軍漢中,做了漢中王,卻沒在事前和孫權這位盟友有所商談。5.關羽拒絕把自己的女兒嫁給孫權的一個兒子,說,“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自比為虎這沒什麼大不了的,但稱孫權為犬就未免太過分了。

另外更重要的一點是:關羽攻打襄陽、樊城,進展頗為順利,若置之不顧,劉備實力大增,和曹操抗衡,而東吳淪為最弱勢的一方,怎么看都是被吞併的命運了。

從戰略意義上看:

吳國在荊州之戰前的勢力範圍小的可憐,當時浙閩沿海為山越蠻夷之地,只有長江中下游彈丸之地可稱王化。所謂魏>吳>蜀的版圖,是在荊州奪還,孫權稱帝之後的形勢。而在劉備控制荊州益州時,曹>>劉>>孫(三人當時都未稱帝。

長江從四川東出到湖北,江流出於崇山峻岭之間,江面若不是狹窄,就是彎曲,一般有險可守。可從湖北開始,江流變得寬闊。若是占據上游,則長江天險與下游共有,順流而下,勢如破竹,很快就可以威脅到下游的核心地帶。

於蜀而言,沒有荊州尚能在地形相對封閉的四川盆地中割據,只是失去了與魏抗衡的基地;於魏而言,拿下荊州則可俯視長江,占領東吳,挺進西川,統一中國;而對於東吳而言,東吳立國,所憑仗的是長江天險。而荊州正在長江的上游,沒有荊州將無以立國。

“敵在淮南,而長江之險,吾與敵共;敵在上游,而長江之險,乃制之於敵矣。”(《讀史方輿紀要 南直方輿紀要序》)荊州正處在東吳的咽喉,南陽和襄陽在攻防上的唇齒相依之勢,長江天險本身固守的本錢,怎可反受他人鉗制。

結論

荊州對於東吳來說如此重要,若是當劉備勢力大增的時候,孫權依然沒有荊州,天下三分很可能變成兩分天下,孫權盤踞江南,毫無發展空間。

而奪取荊州以後,東吳消除了來自關羽的威脅,全據長江,進可攻,退可守,實力大增,從此開始天下三分。

訛傳糾正

“白衣渡江”中的白衣,並非穿戴白色衣服,而是指身著便服,未穿甲冑的意思,就是把所有的戰船都改裝作商船,讓兵士躲在船艙里。並非一律穿上白色衣服。也就是說,不穿作戰人員的衣服,而是只穿平民百姓,商人的衣服,避免別人的注意,達到偷襲的目的。

史籍記載

(陸遜)至陸口,書與羽曰:“前承觀釁而動,以律行師,小舉大克,一何巍巍!敵國敗績,利在同盟,聞慶拊節,想遂席捲,共獎王綱。近以不敏,受任來西,延慕光塵,思廩良規。”又曰:“于禁等見獲,遐邇欣嘆,以為將軍之勛足以長世,雖昔晉文城濮之師,淮陰拔趙之略,蔑以尚茲。聞徐晃等少騎駐旌,窺望麾葆。操猾虜也,忿不思難,恐潛增眾,以逞其心。雖雲師老,猶有驍悍。且戰捷之後,常苦輕敵,古人杖術,軍勝彌警,願將軍廣為方計,以全獨克。仆書生疏遲,忝所不堪。喜鄰威德,樂自傾盡。雖未合策,猶可懷也。倘明注仰,有以察之。”羽覽遜書,有謙下自托之意,意大安,無復所嫌。遜具啟形狀,陳其可禽之要。權乃潛軍而上,使遜與呂蒙為前部,至即克公安、南郡。遜徑進,領宜都太守,拜撫邊將軍,封華亭侯。備宜都太守樊友委郡走,諸城長吏及蠻夷君長皆降。(三國志·吳書·陸遜傳)

相關人物

關羽

影視劇中的關羽影視劇中的關羽

漢壽亭侯,指關羽(162―220),三國蜀漢獨擋一方的名將,字雲長。河東解縣(今山西運城縣解州鎮)人。東漢末年,關羽跟隨劉備起兵鎮壓黃巾叛亂,和張飛共同輔佐劉備、忠心不二,“恩若父子”(《三國志》記載),被譽為忠義的化身。劉備在徐州為曹操所敗,關羽被俘,雖頗受曹操厚待,並封為漢壽亭侯,然仍斬顏良以報曹操、並且歸投劉備。

漢獻帝建安二十一年(214年 )鎮守荊州五郡,獨鎮一方。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關羽北伐曹魏,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圍曹操大將曹仁於襄陽郡,達到軍事上的最高峰,但是荊州後方空虛,東吳呂蒙以白衣計乘機奪取荊州(主要是江陵和公安),關羽又久攻襄樊不下,只好撤退,由於荊州被東吳攻占,所以在退卻路上,士卒離心、逃亡殆盡。關羽也被吳軍擒獲,遭到殺害。其“忠”、“義”操行被後來統治者所渲染,並加以神化,尊之為“關公”、“關帝”。今華北不少地區廣大農村中都建有“關帝廟”,俗稱“關老爺廟”。

呂蒙

(178—219年)字子明,汝南富坡(今安徽阜南東南)人,三國時期吳國著名軍事家。年少時依孫策部將鄧當,鄧當死,代領其部屬。跟從孫權攻戰略地,任橫野中郎將。後隨周瑜、程普等大破曹操於赤壁。起初不習文,受孫權之勸,多讀史書、兵書,學識淵博,魯肅稱其“學識英博,非復吳下阿蒙”。魯肅卒,代領其軍,襲破蜀將關羽,占領荊州。不久病死。

陸遜

(183~245)字伯言,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陸遜出生於世宦之家,他的祖父陸纖官至城門校尉,父親陸駿,任九江(今安徽壽春東)都尉。陸遜年十歲喪父,十五、六歲時就肩負起家庭生活的重擔。公元204年,被孫權徵召為掾屬,歷任東西曹令史,後出為海昌縣屯田都尉,並代理縣令職務。後,又因討伐山越暴動、討平鄱陽地區尤突等人的暴亂,被授予定威校尉。公元219年,受呂蒙舉薦為荊州督。因巧奪荊州有功,升為右護軍、鎮西將軍,封婁侯。公元221年,劉備稱帝後,發動了夷陵之戰。孫權拜陸遜為大都督,率兵五萬西擊劉備。次年六月,陸遜用火攻獲勝。孫權加拜陸遜為輔國將軍,領荊州牧,改封為江陵侯。公元229年,任上大將軍、大都護,鎮守武昌(今湖北鄂城)。公元244年,代顧雍為丞相,次年二月病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