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絹病

白絹病

白絹病又稱菌核性根腐病和菌核性苗枯病,危害苗木和幼樹的根莖部。該病可危害多種植物,主要為害油茶、油桐、楸樹、柑桔、蘋果、梧桐、泡桐、核桃、馬尾松等多種樹種,還可引起花生,大蔥等許多農作物發病。該病主要分布在河南省南部和西南部。白絹病病菌發育的最適溫度為30℃,最高約40℃,最低為10℃,在PH值1.9—8.4之間都能生長,PH5.9時最適宜繁殖,光線能促進產生菌核。病原為辦知菌亞門齊整小核菌(Sclerotium rolfsii Gurzi),有性世代為擔子菌,但很少出現,菌絲白色棉絮狀或絹絲狀。

症狀

白絹病白絹病

白絹病通常發生在苗木的根莖部或莖基部。感病根莖部皮層逐漸變成褐色壞死,嚴重的皮層腐爛。苗木受害後,影響水分和養分的吸收,以致生長不良,地上部葉片變小變黃,枝梢節間縮短,嚴重時枝葉凋萎,當病斑環莖一周后會導致全株枯死。在潮濕條件下,受害的根莖表面或近地面土表復有白色絹絲狀菌絲體。後期在菌絲體內形成很多油菜籽狀的小菌核,初為白色,後漸變為淡黃色至黃褐色,以後變茶褐色。菌絲逐漸向下延伸及根部,引起根腐。有些樹種葉片也能感病,在病葉片上出現輪紋狀褐色病斑,病斑上長出小菌核。

病原

白絹病菌核白絹病菌核

引起樹木白絹病的病原無性世代為齊整小核菌Selerot

ium rolfsii Sacc屬半知菌亞門,無孢菌群,小菌核屬。

白絹病病菌發育的最適溫度為30℃,最高約40℃,最低為10℃,在PH值1.9—8.4之間都能生長,PH5.9時最適宜繁殖,光線能促進產生菌核。菌核在適宜條件下就會萌發,無休眠期,在不良條件下可以休眠,菌核在土壤中能存活5—6年,在低溫乾燥的條件下存活時間更長。

基本內容

白絹病又稱菌核性根腐病

一、分布與寄主

分布我國南方各省,寄主範圍很廣,已知危害60多科中的200多種植物,木本植物有油茶、楸樹、梓樹、楠木茶、桑、樟等。發病後常引起苗木、幼樹死亡。

二、症狀

該病危害各種寄主的症狀大致相似。樹木受害後根部皮層腐爛,導致全株枯死。在潮濕條件下,受害根莖表面產生白色菌索,並延至附近的土壤中,後期病根勁表面或土壤內形成油菜籽似的圓形菌核。

三、病原

病原為辦知菌亞門齊整小核菌(Sclerotium rolfsii Gurzi),有性世代為擔子菌,但很少出現,菌絲白色棉絮狀或絹絲狀。菌核球形或近球形,直徑1-3毫米,平滑,有光澤,表麵茶褐色,內白色。

四、發病規律

該病菌為一種根部習居菌,只能在病株殘體上生活。病菌生長最適合溫度為30℃。此菌很易形成菌核,菌核無休眠期,對不良環境有很強的抵抗力,能再土壤中存活5-6年。病菌以菌核在病株殘體上越冬。次年春季土壤濕度適宜時菌核萌發產生新的菌絲體,侵入植物根勁部位危害。病株菌絲可以沿土壤間隙向周圍鄰近植株延伸。菌核借苗木或者流水傳播,高溫高濕和積水有利於發病。6-9月為發病期,7-8月為發病盛期。

五、防治方法

1、注意苗圃地和植樹地點的選擇。可用70%的硝基苯1千克加細土15千克拌勻,結合整地做床翻入床面表土層,進入土壤消毒。作物發病重的地方可以用禾本科植物輪作。同時注意排水,清除雜草,減少浸染源。

2、藥劑防治:挖除病株及其附近帶菌土,並用石灰土壤消毒,每畝50千克。還可用0.2%升汞溶液噴灑苗木根勁部位。或用1%硫酸銅澆灌。

3、增加施肥。不僅能促進苗木健壯而且還能促進土壤中有抵抗作用的腐生微生物繁殖來抵抗病原菌活動,或減輕發病程度。

防治措施

1、圃地選擇:育苗地要選擇土壤肥沃、土質疏鬆、排水良好的土地。前作發病重的苗圃應與禾本科作物輪作4年以上,方能重新育苗。

2、冬季深耕:感病苗圃地,每年冬季要進行深耕,將病株殘體深埋土中,清除浸染來源。

3、土壤消毒:在育苗或造林前,每畝用70%五氯硝基苯可濕性粉劑1000g,加細土20kg,拌勻撒在播種溝內或樹穴周圍。對感病較輕的苗木,可挖開根莖處土壤,晾曬根莖數日或撒生石灰,進行土壤消毒。

4、加強管理:在苗木生長期要及時施肥、澆水、排水、中耕除草,促進苗木旺盛生長,提高苗木抗病能力。夏季要防暴曬,減輕灼傷危害,減少病菌侵染機會。

5、藥劑防治:在發病初期可用豐洽根保600-800倍或用1%硫酸銅液澆灌病株根部或用25%萎銹靈可濕性粉劑50g,加水50kg,澆灌病株根部;也可每畝用20%甲基立枯磷乳油50ml,加水50kg,每隔10天左右噴一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