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龍沖牙

《禮記·玉藻》中,記古人佩戴彎月狀呈尖形玉器一事,它好像在說這酷似野豬牙的飾品,

白玉龍沖牙鑑定

白玉龍沖牙

北京北大資源學院文物系主任、教授李彥君先生的《中國藝術品收藏鑑賞百科全書·玉器卷》有“玉沖牙”一章云:“玉沖牙流行於商周戰國,漢代以後衰落。戰國和漢代,玉沖牙製作最為精美,通常兩面琢有紋飾,外部附加鏤雕紋飾,常以捲雲紋、龍、鳳、虎紋作題材,……寬的一端常琢成龍頭形、虎頭形,並有縷雕紋飾,器形變化多端。有的整個沖牙為一個龍形,龍尾為牙尖。……沖牙寬部多有穿孔,在戰國、漢代玉組佩當中,一般懸掛在組佩最下部,走起路來與其它玉佩撞擊發出悅耳玎玲之聲,是當時貴族士大夫常佩之玉……”從文中的敘述及所配發的圖片分析,由於當時器物原材料的稀缺、穿飾範圍等級化的嚴格限定,故製造工藝日趨繁複花樣越來越精美的玉沖牙,已完全脫離了平民化,成為祭祀、地位、權利的象徵了,以前的實用性就這一階層來說,便失去了意義,也許是他們考慮到用這么貴重的東西去乾粗俗的活太不應該了吧。但我想廉價的仍具備雙重性的沖牙在戰漢時期肯定也有,照推理應該是,普通老百姓沒有戴金掛玉的資格,可把食肉動物類的門齒像虎牙狼牙等打孔穿繩後垂於項間,既作為漂亮的飾品,又讓其原始的生活幫手的角色得以更普遍的回歸,總不會受到朝廷干涉吧。儘管漢以後高古式的玉沖牙日趨式微,在許多圖錄與拍賣場上除了史前、夏商周、戰漢以外的確不曾見它的蹤影,我卻很有運氣能夠在藏友竇兄全剛處,上手了清乾隆工仿玉沖牙的和田白玉小擺件。它整體為龍形,半弧狀,直徑9.5厘米,略粗的一端精雕龍首且有穿孔,尖細的一端收成龍尾,通體光素無紋飾,器物底部還分別刻出或大或小的兩隻蟬來相呼應。此器構思出塵,造型規整,工藝精湛,充分體現著琢玉大師在仿古過程中不乏創新的思想追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