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棉紙

白棉紙

《白棉紙》原料是構皮,構皮紙的生產見於雲南的白族、傣族、漢族,早在晉代雲南已懂得使用構皮。

白族的手工造紙(朱霞李曉岑
--作者:朱霞;李曉岑 載於:《雲南社會科學》1998 年第6 期
2008-04-14
從1990 年以來,我們曾從文獻研究的角度發表了一組文章,研究雲南少數民族的造紙技術[1 - 3 ] ,引起了海內外一些刊物的注意,但這些工作對現存少數民族地區的造紙技術是注意不夠的,這促使我們陸續到白族、納西族、彝族、傣族、哈尼族和瑤族等少數民族地區,對現存雲南少數民族造紙技術進行了較詳細的調查。現在我們把調查結果進行整理,並從手工造紙技術的角度進行一些探索。這篇文章就是我們的系列調查成果之一。

背 景

白族是我國西南邊疆文化比較發達的一個少數民族,主要聚居地大理素有“文獻名邦”之稱。作為文化發達的標誌紙和造紙法很早就由內地傳入了白族地區[1 ] ,並由當地白族人民結合自己的習俗造出了有本民族特色的紙張,補充和豐富了我國的造紙術內容,造紙技術還從白族地區影響到雲南其他少數民族地區,並與緬甸、泰國、孟加拉等國家的造紙術都有一定的技術關係[2 ] 。對白族造紙技術的探討, 將有助於研究歷史上中國西南和東南亞地區的科技發展狀況。
從明清時期以來,雲南鶴慶縣就是白族造紙業的中心,歷史上它曾對雲南很多少數民族的造紙業產生過重大影響,直到今天仍保留有傳統工藝造紙法。至於鶴慶的造紙技術是什麼時候開始的,則是一個很難考究的問題,在大理州文管所保存的佛圖塔出土的經卷中有《大通方廣經》殘卷,卷末有“玄化寺內造鎮”“造經施主三寶弟子某某某修”等字樣,另一《大通方廣經》殘卷上有“至正二十六年太歲丙”等字,所以,很可能元代至正26 年(1366 年) 在鶴慶的玄化寺已成批製造經卷。今天大理地區發現的南詔大理國時期的經卷一般都可肯定是構皮紙[3 ] ,但是否就是鶴慶白棉紙,則尚無充分根據。
由於鶴慶到清代才流傳下來地方志,所以,見於地方志的鶴慶造紙業也遲至清代才開始有記載,如清《鶴慶州志. 物產》記載,當時鶴慶生產“白紙、草紙、錫箔紙”。這與今天鶴慶手工紙的種類是一致的。民國9 年(1920 年)《鶴慶勸學所造報地誌資料》(抄本) 記載說:“鶴屬工業大宗草紙、棉紙二種,產地在靈地坡、龍珠、厚本阱等處,以竹麻、柘皮( 即構皮) 為原料,用途甚廣,銷迤西一帶。每年生產草紙三千馱,棉紙一千餘馱。”這是民國初鶴慶手工紙的生產情況。
在工藝方面,1940 年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曾對鶴慶造紙業作過詳細的調查[4 ] 。1998年2 月我們也對鶴慶六合與龍珠一帶的土法造紙工藝進行了較詳細的考察,從我們的實地考察來看,1940 年國民政府的調查是非常認真的,可以說一絲不苟。以下筆者對我們的調查結果詳加介紹,試以還原白族古代的造紙技術。鶴慶土法造紙業大都集中於六合、龍珠等地,這些地方原料豐富,水質很好,主要生產白棉紙和竹紙等。

白棉紙生產

原料

白棉紙的原料是構皮,構皮紙的生產見於雲南的白族、傣族、漢族,早在晉代雲南已懂得使用構皮《, 太平御覽》卷791 引郭義恭《廣志》說“墨􏢩濮在永昌西南, 山居耐勤勞。其衣服婦人以一幅布為裙,或以貫頭。丈夫以􏢰皮為衣。”說明當時雲南少數民族已能夠製造構皮布,從製作構皮布到製造構皮紙,在技術上是十分容易的。南詔時稱構樹為柘樹,並大量栽培,唐樊綽《雲南志》卷7 說:“蠻地無桑,悉養柘,村邑人家柘林多者數頃,聳乾數丈。”這裡“柘”樹就是指構樹。鶴慶白棉紙的產地主要在鶴慶六合鄉一帶的靈地、上木禾、地基蜜、松園、濞龍等白族村莊,而以靈地最多,全村300 多戶人家,有三分之二以上的人家都在造白棉紙,以每戶人家為一個造紙作坊單位。並且幾乎一年四季都在造紙,是村民收入的主要來源。民國時期該村就約有2/ 3 以上的人家造紙,合作化以後就大大下降了,1981 年後一度發展很快, 但近來由於構皮價格上漲,造紙的人家已逐漸減少。
靈地村位於距六合鄉十多公里的一座大山的山腰上,這是一個非常偏遠的鄉村,我們從龍珠爬了一天的幾乎荒無人煙的山路,路過的兩個小村莊都有人家造紙,到達靈地村後眼前突然出現極為眾多的手工作坊。這些作坊位於村邊的一個水澗里,水澗里密密麻麻地分布著一百多個簡陋的造紙作坊,數百位白族男女紙工在忙碌著造紙,場面甚為壯觀。
白棉紙的原料為構皮,構樹是桑科喬木,表皮很滑嫩。紙工們告訴我們,製造白棉紙的構皮原料來自鶴慶中江鎮及朵美一帶,有栽培及野生兩種。都是用馬馱來的,約一元零一毛一市斤,向白族和彝族購買。構樹在2 至3 齡即可砍伐其樹皮,一般在春季、秋季或冬季砍伐,所以當地有春構、秋構、冬構幾種稱呼,每棵樹的砍伐周期是兩年。我們主要考察了六合靈地村,但對木禾村、地基蜜村也進行了一些調查,這些地區太偏僻,外人極少進入,當地紙工對我們極為歡迎。在靈地村,晚上住宿在64 歲的高祖珍先生家,與這位對白棉紙極為熟悉的老紙工徹夜交談。白天,我們直接參加了白棉紙的生產過程,邊乾邊記。據我們的直接調查,白棉紙土法生產工藝流程為:
浸泡———加石灰———蒸煮———去灰———壓榨———抹灰———二次蒸煮———洗滌———舂碓———加藥———撈紙———榨水———揭坑———裁齊

各個工序

1)浸泡把捆束著的構皮原料打開,浸在清水中,3 - 5 天之後,再捆成小把,然後再浸2 - 3 天就打撈出水。一般冬季浸泡約20 天,夏季11 - 12 天,秋季只用8 天。
2)加石灰將構皮堆放在地上,然後用鐵鉤鉤放進調好的石灰漿中,隨即撈出放入蒸煮鍋(石頭砌成的窯) 中。石灰的鹼化作用將使構皮發軟、脫皮。
3) 蒸煮構皮裝滿蒸煮鍋後,加上清水,燃柴火蒸煮,3 - 4 天后,構皮在蒸煮鍋中呈現黃褐色,再從蒸煮鍋中撈出。
4)去灰大水池中用清水反覆搓洗,把不乾淨的黃色外皮洗去,並除去大部分石灰,放入缸中,加滿清水浸泡一天,用棍棒攪拌清洗後,把水放出,再換新水浸泡一天,如此反覆達10 余次,共20 天之久,此時料中的石灰已完全洗去。
5)壓榨將紙料從蒸煮鍋中撈出,放到木榨上,用木頭壓榨,並用鋼絲拉緊,一般要壓榨一天一夜,以除去大部分水份。
6)抹灰把灶灰均勻地拌在構皮上,一小塊一小塊地拌,並用稻草紮起,每千斤料可扎出650 塊左右。
7)二次蒸煮把紙料再放入蒸煮鍋中,頂上再蓋上灶灰,加柴燃燒作第二次蒸煮,3 個晝夜後頂上的灶灰變為黃色,紙料則變成灰白色。
8)二次洗滌將紙料搬出,放入水池或流水中洗,把灶灰洗去,並把料中污黑的雜質揀出來。然後用手扭乾一些。此時紙料為長30CM ,直徑10CM 的團狀。
9) 舂碓把紙料從水池中拿出來,放到碓石上,分批用腳力舂碓,舂細為止,每團料舂15分鐘左右,舂後紙料成為白色。每晚上約舂10 團料,舂碓時需2 人,1 人舂碓,1 人不斷地翻料。
10)加藥經過沖碓後紙料纖維已經非常均勻,此時可放到撈槽中,加清水調稀,並把殘餘灶灰完全洗去,再加沙松樹根汁作為紙藥,每抄2 把紙(700 張) 用5 桶沙松樹根。用木棍攪拌,約拌400 - 500 次,把紙料完全攪細為止,攪拌時間約為一個小時。並先在木凳上放上稻草,再鋪一層廢舊竹簾。
11) 撈紙讓纖維均勻地分布於漿液內,把紙簾放於木架上,雙手平抬,一端先沉入紙漿中,接著沉另一端,向內送,用手搖動一二下,再沉一端立即抬起以獲得一邊很厚的“紙頭子”,然後用兩手把紙簾平提起,再把簾上的濕紙扣在木板上。
12)榨水把濕紙放在木凳上,放上木板,先用人力壓榨,然後再用鋼繩將木板絞緊,壓一個晝夜的時間,使紙呈半乾狀態,此後紙壓為原厚的三分之一。
13) 揭炕榨水後用木板把紙抬到火炕旁,將紙一張張揭開,趁潮濕貼於炕牆上。50 至100 張貼一疊,若是冬天就燒大火烘烤,夏天則視情況,也可以不烤火,貼在院內牆上,太陽光自然曬乾。
14) 裁齊烘乾後,取下裁剪,造紙過程完成。

六合造白棉紙的主要工具

1) 竹簾:長寬各1 尺6 寸,即0. 53 米,用很細的竹子織成,外面圍竹框,竹框上有邊柱, 抄紙時可壓緊紙簾。
2) 木槽:長1. 8 米,上寬1. 0 米,下寬0. 4 米,用木板圍成。
3) 蒸煮鍋:用大石頭砌成,上直徑2 米,下直徑1. 5 米。
根據我們的實地記錄,一般50 公斤構皮可生產10 把紙(每把350 張紙) ,每張紙約賣8 分錢,一天可抄700 至900 張紙,扣除成本,一個紙工一天的收入不超過20 元。近來,由於構皮成本不斷增高,紙工們的收入已逐年下降。我們隨處所見,都是紙工們焦慮的神色。
從以上工序來看,白族土法製造白棉紙的工藝和陝西長安縣土法造構皮紙的工藝過程[5 ]比較接近,只是一些具體操作方式有所不同,如鶴慶白族用木榨,長安縣漢族用石榨; 鶴慶用石碓,長安縣用牛碾;紙藥也很不相同,白族的紙藥使用沙松樹根是其一大特色,另外,具體的工藝流程也有相當大的區別。儘管生產白棉紙的村莊很多,但我們所見到的只有一種,規格都相同,僅有厚薄不同的差別,一般長約52CM ,寬約50CM。白棉紙的特點是紙質勻細、潔白、堅韌、輕盈柔軟。除白族民間作為書寫繪畫用紙外,用於包裹或裱糊都很適宜。
當地白族紙工還告訴我們,過去還能製造花簾紙,這是迎光看紙時,可見各家的專用圖案或名字的一種加工技術。這實際上就是水紋紙(或稱為砑花紙) 技術。由於白棉紙蟲不蝕,不變色,過去白族寫契約一定要用白棉紙,常常還用作扎紙花、剪鞋樣、糊燈籠和糊窗子等。在民間藝術中(例如吹吹腔) ,還多用白棉紙製成各種面具,如大花臉、大頭娃娃等臉譜。小孩玩的不倒翁、蝴蝶等玩具以及民間娛樂的風箏也用白棉紙製成。白棉紙比一般的構皮紙堅韌,縱橫向拉力強,銀行常用於綑紮鈔票,捆鈔票的白棉紙一般裁成10CM 寬,50 - 60CM 長。白棉紙吸水性和吸油性都很好,我們也經常見到昆明一些工廠常用鶴慶的白棉紙去擦機器。
白棉紙比其他地方的構皮紙白(這大概是由於這一帶地區水質較好的原因) ,並且相對較細薄,紙張的尺寸也較大,白棉紙的簾紋為直紋,過去的白棉紙,其簾紋也較細(現在竹簾大都來自四川,簾紋已不能作為鑑別紙產地的依據) ,有經驗的紙工一眼就可分辨出白棉紙與其他地方構皮紙的區別。
在雲南各民族的手工紙中,鶴慶白棉紙的技藝水平是很高的,可以說是雲南最馳名的紙張。科學史學袁翰青先生曾列舉了六種中國有名的手工紙,其中就有雲南的皮紙[6 ] ,即指鶴慶的白棉紙。白族人民精巧的技術終於為本民族的傳統技術贏得了聲譽。
明代的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說,構皮紙也稱為“綿紙”,可見這是中國古代的一種通常的稱呼。然而,由於白族製造的構皮紙較白,其特徵很明顯。所以,鶴慶“白棉紙”與一般的“綿紙”又可區別開來。80 年代以後,由於書畫用紙很少了,白棉紙主要作為祭祀用的錢紙,對質量要求不高, 此時在抄紙前則可摻入舊紙,即把舊紙舂細,放入撈槽中,與新的構皮紙料混合,攪拌均勻即可抄紙,這道舂細工序一般是婦女做。當然,若對質量特別是紙的物理強度有要求,就不摻舊紙。
鶴慶白棉紙曾對雲南手工紙有重大影響,清代和民國年間,雲南很多地方都來學習,見於記載的如麗江,雲縣、雲龍等縣,靈地的老人對我們說,民國時漾濞縣的一位縣長也帶多人來學過。有關同志曾報導了雲龍老末從清代到現代一直生產白棉紙的情況,據說,老末造棉紙始於清道光年間,當時有個姓袁的從鶴慶來此安家,就將造紙技術傳入了老末,以後老末就成為當地有名的造紙村,一直到現在仍在用構樹皮生產白棉紙,最多時一人一天可生產150張至2000 張,一般只在本鄉內出售[7 ] 。麗江縣境內金沙江畔的金江白族鄉也生產構皮紙,有意思的是,其中有一個村就叫產構村,可知這裡的造紙原料是相當豐富的。

竹紙生產

雲南的手工紙以竹紙最多,民間俗稱“草紙”,其特點是產量高而價廉,雲南大多數造紙的民族都能造竹紙,早在南詔時期雲南就懂得利用竹皮《, 雲南志》卷7 記載長傍出“孟灘竹”“, 其竹節度三尺,柔細可為索,亦以皮為麻”。但云南竹紙的生產則到晚明時代才見於記載,如明《滇略. 產略》說:“紙出大理,蒸竹及􏢰皮為之”,即大理地區除構皮紙外,還有竹紙生產。

生產地區

鶴慶的竹紙主要是龍珠一帶生產,現在還有100 多戶人家生產,分布於下登、上登、上營、河東、和頭、軍營等村莊。其中除軍營村的祖先是漢族外(現有軍營村也已白族化) ,其他全是白族村。其原料,計有苦竹及山竹兩種。山竹比較細,適於製造火紙、錫箔紙及貢錢紙等,造紙時較費工。苦竹較粗一點,但質量也比較好,適於製造紅青梅紙及包裹紙,造紙所用的竹,產於鶴慶馬耳山(西山) 及東山一帶,全部是野生。
龍珠造紙的歷史已很久遠,當地人說已有十多代人的歷史,據當地的施家定(76 歲) 先生介紹,過去造的紙較小,在他爺爺年輕時(他爺爺年輕時去打過太平軍,約1855 年) ,從四川夾江請來了造紙師傅,對當地的造紙工藝進行了改進,以後就能造尺寸大的竹紙了。所以,龍珠白族的造紙技術曾受四川夾江造竹紙技術的影響。
在龍珠期間,我們一邊仔細觀察,一邊向正在抄紙的白族紙工們學習,經過兩天的考察, 我們整理出龍珠的竹紙製造工序如下。
浸泡———加石灰———蒸煮———洗滌———二次蒸煮———加鹼———去鹼———二次浸泡——— 舂碓———加藥———撈紙———炕乾———裁齊

製造工序

1) 浸泡 把砍伐來的竹料浸泡在水池中,浸泡時間為春季和夏季30 天,冬季40 天。
2) 加石灰 把竹料捆成約30 - 40CM 的一束,塗上石灰漿,堆放15 至20 天,進行半熟 料堆集發酵。
3) 蒸煮 竹捆和石灰一起放入木製的蒸煮鍋中,加清水,燃火蒸煮,鍋中的溫度保持100 ℃左右,約蒸煮8 - 9 天,使竹料鹼化。
4) 洗滌 蒸煮後從鍋中取出竹料,在水池中用清水洗滌,一天內洗完。
5) 二次蒸煮 竹料洗滌後,第二次裝入蒸煮鍋中,加清水蒸煮。
6) 加鹼 蒸煮了2 - 3 天后,把大鹼(Na2CO3) 加進蒸煮鍋中,蒸煮鍋上用草覆蓋,草上再加一層灰燼,繼續蒸煮2 - 3 天,共6 - 7 天。
7) 去鹼 蒸煮的工序完成後,除去頂層的灰和草,然後把蒸煮鍋底部孔道打開,放出鹼水,加清水再放出,反覆7 - 8 次,基本上把鹼質除去(80 %以上) 。
8) 二次浸泡 加滿清水,再浸泡這些除去鹼質的原料,加柴燃燒,僅保持鍋中溫度略高於常溫(約40 度) 就行,使其自然發酵,約15 天后取出。
9) 舂碓 把竹料放進舂碓上,用腳力舂,大約舂一個小時,料舂細為止,若要造的是黃色紙,此時加一點買來的嫩黃(民國時是加入土產的薑黃,可能有殺蟲的作用) 。
10) 調合 把製成的纖維料放在撈槽中,用清水調合沙松樹根作為紙藥,用木棍攪拌均勻,並隨時加添新料。
11) 撈紙 此時用竹簾撈紙,撈紙時雙手持竹簾,壓緊竹簾的邊柱,先左右平移(此處與白棉紙的向內送不同) ,晃動兩次,再平抬起,拆下邊柱後,取下紙簾,然後把紙扣在旁邊的木凳上。
12) 榨壓 在濕紙上加是木頭,先用人力榨,榨至人力無法再緊狀態為止,以後再加鋼絲鉸緊,經過幾小時,紙的厚度為原厚的三分之一,即可取出紙。
13) 炕乾 同制白棉紙步驟。

龍珠造竹紙的工具

1) 竹簾:長0. 6 米,寬0. 3 米,用約一毫米的細竹絲織成,上塗土漆,以前是自已製造,現在已買自浙江。
2) 撈槽:長1. 8 米,上寬1. 0 米,下寬0. 4 米,用木板製成,它與造白棉紙的撈槽完全相同。
3) 蒸煮鍋:上直徑2. 6 米,下直徑2 米,高2. 3 米,用一塊塊的木板圍成。
4) 腳碓:一邊為木頭,一邊為石頭,長約2 米。

二者比較

以上白族製造竹紙的工藝與四川夾江製造竹紙的工藝[8 ]比較,竹料的處理方式不同, 加鹼方法不同,二次浸泡和沖碓的方法也有區別,說明白族對內地的造紙工藝有一定改進。從基本流程來看,龍珠的造竹紙方法與明代《天工開物》的造竹紙的方法相同,說明這是明代以前中國造紙技術的遺制。
在雲南各民族生產的竹紙中,龍珠的竹紙的質量是我們所見到的最好的手工竹紙。其勻細、光潔、柔軟皆屬上乘。一些龍珠的老紙工告訴我們,過去龍珠生產的竹紙最馳名的是水紅紙和紅表梅紙。遠銷西南各省,民國時還作為報紙用紙。現在由於受機製紙的衝擊,龍珠的竹紙基本上只用於祭祀用的錢紙了。但也有一小部分是用於白族民間寫對聯的紙,這種紙,應使用膠水(牛皮膠) 脫膠一次,曬乾後,寫字就不陰了。為了使紙張透明,還可以在紙上著蠟,這種紙舊時可用於臨摹。有龍珠的村民告訴筆者,在附近山上有一塊乾隆年間的墓碑講到當地的造紙情況,可惜路途難走,筆者末能去考察。
由於龍珠所造出來的竹紙質量好,民國時建水的人和漾濞的人都來龍珠學過造竹紙的方法,而建國時怒江傈僳族曾有20 多人來學習,記載所見,麗江的手工紙也受到這一帶地區的影響。另外,50 年代昆明的雲豐造紙廠、大理的洱濱造紙廠以及鶴慶造紙廠建廠時都來請龍珠人去幫助建廠。所以,龍珠白族的造紙業為雲南各民族的造紙業及國民經濟的發展也作出了貢獻。
據調查,民國時期和建國初,鶴慶還有稻草紙的製造,其製造方法是蒸煮———洗滌——— 腳碓舂細———抄紙———烤紙———切邊。據介紹抄紙的方法與白棉紙很相象,炕乾亦完全同於白棉紙,這種紙稱為剪草本色紙,但其詳細的生產情況目前已不清楚了。稻草紙的堅韌性很差,可能是其被迅速淘汰的原因。
以上鶴慶造紙工藝,據國民政府1940 年的調查報告說,200 多年來沒有什麼變化,而據我們的調查,民國時期和現在相比竹紙製造工藝沒有變化,但白棉紙的工藝則有很小的不同。總的說來,技術是相當穩定的。
20 世紀50 年代以前,鶴慶的白族還生產朱紅紙(一種構皮漿和竹漿混合的紙) 、麻殼紙(也是一種構皮紙) 和茶票紙(一種尺寸較大的白棉紙) 。

白族手工造紙的資源問題

現在,鶴慶的造紙也面臨著資源的挑戰,由於蒸煮過程要消耗大量的木柴,對林業資源有很大的破壞,山上樹木減少很快;造紙原料構樹和竹子都是野生的,再生性差,原料越來越少了;紙藥用沙松樹根對林業也是有影響的,所以,造紙的成本越來越高,若不找到新的方法,將很快面臨危機。例如靈地的白棉紙製造,附近的木柴砍完了,就只有挖樹根,現在附近的樹根也挖完了,只有到遠處去挖樹根,可能預見,不久以後,遠處的樹根就會挖完,他們將怎么辦?
這方面,白族應向祿豐九渡彝族以及附近小粟樹的漢族學習,他們的手工紙製造就沒有蒸煮過程,但進行充分發酵,並且紙藥也不用沙松樹根,而是用一般的仙人掌汁,這樣就完全避開了資源問題,這一點,當地彝族人民和漢族人民是極為聰明的。由於手工紙製造過程中,僅消費竹料,而九渡彝村和當地漢族人民一起,年年都大量地種竹子,從而儘管每年造紙,竹子卻一年比一年多。祿豐彝漢人民的造紙技術及其環保思想是極為寶貴的,白族的手工造紙的前途無疑只能是向彝族的這種方法學習。這種方法代表著雲南乃至中國手工紙的希望。
注釋:
[1 ]李曉岑《: 談白族古代造紙術》《, 中國少數民族科技史研究》第5 輯,1990 年,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2 ]李曉岑《: 中國紙和造紙法傳入印巴次大陸的路線》《, 歷史研究》,1992 年第2 期。
[3 ]李曉岑《: 雲南少數民族的造紙與印刷技術》《, 中國科技史料》,1997 年第1 期。
[4 ]《雲南鶴慶之造紙工業》,資源委員會經濟研究室,1940 年。
[5 ]潘吉星《: 中國造紙技術史稿》第239 ─245 頁,文物出版社,1979 年。
[6 ]袁翰青《: 中國化學史論文集》116 頁,三聯書店,1956 年。
[7 ]李碩久《: 雲龍老末白棉紙生產歷史》《, 大理州文史資料》,第9 輯。
[8 ]潘吉星《: 中國造紙技術史稿》第229 ─238 頁,文物出版社,1979 年。
(作者單位:雲南省社會科學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